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代表我國參加拳擊中乙級項目的國手陳培森先生是我的姨父,當年他在賽前集訓時,曾說過一句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的話:「到國家訓練中心集訓,就等於沒了工作,成天牽掛妻兒三餐,而無法專注於訓練。」
時間來到今夏8月9日,舉重女將陳葦綾在北京奧運第一天競賽就奪下銅牌,國人大感振奮,但陳媽媽在開心之餘透過媒體殷切地請求政府幫陳葦綾謀教職、找工作;這雖只是一個母親最平常的希望,卻也全然道出台灣選手憂心的「後運動員」生涯將面臨的最迫切困境。
台灣運動健兒在各種國際賽會大放異彩的同時,其家人在接受道賀後,一致的心聲都是關心選手的就業問題。何以台灣運動員職業生涯問題,歷經半個世紀,依舊不受重視,並獲得完善解決?由此觀之,政府相關部門一再強調的「讓選手無後顧之憂」,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政府訂有『國光獎章』辦法獎勵國際競賽績優選手,除了獎章榮耀之外還有豐厚的獎金,每次亞奧運之後,體委會也都發出一筆數額可觀的獎金。事實上,『國光獎章』獎勵的對象僅止於金字塔頂端的極少數人,真正能取得獎金的人數比例不高。
獎金終有用罄一日,選手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符合其專業能力、興趣、可長可久的穩定工作。發展台灣奧運競爭力,政府首要之務是:提供能讓選手專心致志的訓練環境,以及「後運動員」無後顧之憂的生活計畫。
2004年雅典奧運會,北體跆拳道女將陳詩欣為台灣奪得參與奧運會48年來的第一面金牌。在那歷史性的一刻,時任北體校長的我,立即去電道賀,同時表達學校願聘以「助理教授」以上職級之意。其時,國內公立大學運動領域尚無專業技術人員聘任辦法,我當日即兼程赴教育部請求協助,在相關職掌的長官們專業指導下,參考技職、服裝設計、舞蹈等技藝取向領域之辦法,迅速完成運動專業技術人員聘任辦法及作業,呈送臺北市教育局及教育部備查,並獲得核定。
北體不僅依諾聘請陳詩欣返校任教,並以更高一職級「副教授」聘任,陳詩欣是台灣運動員依其專業成就,獲聘為公立高等教育教職的首例。隨後,續有他校參照北體專業技術人員聘任辦法,晉用有專業表現傑出的運動員,此一專業技術人員聘任辦法可謂造福無數,舉重女將陳葦綾該是沿用此辦法獲聘最新的人事案。
每憶及這段曾引起運動界自家人批評的往事,內心依舊感慨萬千。話說當年,某次行政院體委會委員會議,一位運動界元老委員發言質疑北體率先研定的「運動專業技術人員聘任辦法」,老前輩認為,教授必須具備博士學位,更要有著作等身之研究成果,而陳詩欣二十出頭歲數且只有碩士學位,僅憑奧運金牌就獲聘為副教授職級是可議的。
此觀點來自運動界自家長輩,真令人不勝唏噓。照顧運動界後進本是前輩天經地義的心胸、氣度與作為,不是嗎?如果這位委員所代表的意涵,會是「一種象徵」的話,那麼,運動界長期以來要求政府做的「讓選手無後顧之憂」,豈非玩笑一句?
頂著台灣奧運首金光環的得主,尚且被前輩如此奚落,對照那些正懷抱「奧運奪金夢想」,努力不懈,全心投入訓練的年輕朋友,真是情何以堪?政府有責任打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還給運動員應有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