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遇
2016/10/12 08:03:56瀏覽2053|回應0|推薦6

背景音樂

知遇福智因廣論   讚頌相應緣由說

知音玄妙慈和雅   祥韻已繚五百年

                                                               

一曲知音喜諦聽 知音  

 線上聽齊唱版     真如 詞曲 

 

        此文; 廣論同修共學研習.

日常尊師 講授菩提道次第廣論, 首依學習佛學 三主要道, 依宗喀巴大師 論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學佛的要點: 出離心 菩提心 空性正知見 , 及 聽聞修持施等等...止觀雙運均不能離 善知識 , 再精進修持行證.

        知遇              北16春234班               

無想行識自性空 , 因緣有能生之法

一曲知音喜諦聽 , 一則偈頌光明想

十八羅漢百八相 , 一朝悟道離增益

百家學乘緣空性 , 知遇首尋出離心

千手觀音妙善尊 , 淨聖普明照世間

萬般百劫不墮惡 , 天上人間往返偈

  http://classic-blog.udn.com/tonwhay/77514919  

萬相菩提道次第 , 圓滿福智聚資量

千萬慧光佛菩薩 , 今世知遇殷重修

百緣緣起慧萬相 , 慧相修持菩提心

十地菩薩次第佛 , 轉離六趣輪迴道

一切教法空正見 , 宗喀巴尊三要論         

無欲中庸親善識 , 雙運儀軌暇滿身(止觀雙運增上生) 

         火鳳凰 2016/10/10


*** 無想菩提慧   相止觀運***        

離增益   損減兩邊的中道正見

 三要論  三主要道論 出離心、菩提心、清靜正見(空性正見)

出離心的意思是說:你可以接受,享受任何在你生命裡的一切東西意識裡外一切物質等等,但你隨時準備放掉放棄,從這個狀況離開,就是純淨的出離心

 光明想 聽聞正法五想: 1.作珍寶想  2.作眼目想   3.作光明想   4.作大勝利想   5.作無罪想

 p15:「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復次應如菩薩地說,須以五想聽聞正法。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  作光明想。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十八羅漢(或稱十八阿羅漢、十八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為十六羅漢,但中國民間增加了兩位羅漢,成為十八羅漢。首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但最後兩位羅漢仍存不同說法。十八羅漢之說盛行於中國漢地 Re.1

百八相 大寶積經 開示: 世尊作如是言。有百八相金剛摧...菩薩乘人應當知。Re.2

 十地菩薩 大乘佛教中最廣為通行的菩薩修行位階為華嚴十地,大乘論師龍樹世親都對《十地經》作過註解。十地是:

  1. 歡喜地  
  2. 離垢地  
  3. 發光地  
  4. 焰慧地  
  5. 難勝地  
  6. 現前地  
  7. 遠行地  
  8. 不動地  
  9. 善慧地  
  10. 法雲地              

 又《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  

故進等覺妙覺至成佛有五十二位階之論 , Re.3

六道 即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

五趣六道其中,地獄、畜生、餓鬼稱三惡道,與  人、天 善道 及 阿修羅道

 無欲 是不要顧那小名小利,然後那個菩提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就這樣而策發的善法欲。

 中庸意思是:「不偏不倚、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那一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那一個 點 , 亦是至高的道德修養境界

 無欲中庸親善識;若沒有親近善知識思維三藏理路; 無欲善法欲,中庸論仁愛 形成好人非大善知識,雖不墮黨類等等, 均也要依善知識, 依師道次第 方具暇滿.

 雙運 ~ 止觀雙運 真誠求證止觀三摩地,應當努力成辦《聲聞地》所說的十三種奢摩他支分或資糧。(《菩提道次第略論釋》所說的十三種資糧是:1自圓滿,2他圓滿,3欲得定的意樂,4具戒律,5遮止諸根,6飲食知量,7悎寤瑜伽,8不失正念,9依善知識,10常思維修止教授,11具大捨心,12無內外障難,13福善圓滿。)

修學雙運的方法:

正如前文成就「奢摩他」及「毗缽舍那」的標準兩段所說,若不能獲得「奢摩他」及「毗缽舍那」兩者便沒有雙運可修,所以必須首先獲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才能修習雙運。還有,在初次獲得「毗缽舍那」時便能獲得「雙運」,這就是說,依仗先前的「奢摩他」修習觀察時,若在這種「毗缽舍那」之中逐漸引生「勵力運轉」等四種作意,便是獲得「雙運」的方法。所以,當行者像上文所說生起第四種作意(無功用運轉)時,便是「雙運」。當「觀察修」結束後,應修習「安住修」,若能獲得像之前奢摩他所得的安住相,便是「雙運」。正如《聲聞地》所說:如何令「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平等結合呢?又為何把它稱為「雙運道」呢?它是由九種住心而獲得。以獲得第九住心三摩呬多並圓滿成就三摩地為基礎,即能修習擇法高上智慧,這時便能毫不費力自然趣入擇法道。由於奢摩他道是不待勤苦用功,隨奢摩他而生的毗缽舍那亦是清淨鮮白,遍滿喜樂,所以「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能平等和合,此即名為「止觀雙運道」。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 

【九住心】影音解說 ; 分享自 TTBTV12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FokLHXAB_0   

奢摩他意譯為禪定定、等持、等至等等,是以專注的力量,安定身心,安住相以求進入戒定慧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是修行 思维修或静慮 雙運的兩種方法之一,與內觀禪合稱為

毗缽舍那 意為以智慧來觀察,是修行雙運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

 聞法具足信心」得正見談持 戒 後 定」內心就發起「寂靜住」,再去深細地觀察,了解真實的狀態,這個叫做「

有了 戒 定 慧 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多聞功德對教法的豐

富的認識具足信心」, 不斷精進修持證道.  

 

何謂「雙運雙」(: zung)指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是一雙。「運」(: ’brel ba)是指雙方互相攝持,(: yuganadda。藏: zung’brel)?在未證得雙運之前,僅以觀慧修習觀的力量是不能引生無分別安住,所以必須分別用功修習觀察和安住。在獲得兩者之後,僅由觀慧修習觀察的力量便能引生奢摩他,故此稱為「雙運」。又此處的觀察乃是毗缽舍那在觀察後的安住乃是觀緣空性的殊勝奢摩他。《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說:從此以後,心即能觀緣「有分別影像」。若此心能於無間缺的作意相續之中俱證「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二分,這時便稱為「止觀雙運道」。「雙」(: zung)指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是一雙。「運」(: ’brel ba)是指雙方互相攝持,彼此緊扣運作。

 

Re.1. 中國的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加上兩位羅漢,

  1.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據說曾經降世於一凡人身上,該人就是濟公
  2. 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3.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4.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5.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6.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7.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魏晉南北朝梁武帝,據說是其化身受難
  8.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又有名稱為布袋和尚
  9.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10.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11.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13.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14.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15.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16.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17.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18. 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淨」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另有一種說法:乾隆所欽定的十八羅漢。分別是:

  1. 賓度羅跋囉惰闍(Pindola-bharadvaja)
  2. 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3. 迦諾迦跋厘惰闍(Kanaka-bharadvaja)
  4. 蘇頻陀(Suvinda)
  5. 諾距羅(Nakula)
  6. 跋陀羅(Bhadra)
  7. 迦理迦(Karika)
  8. 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
  9. 戍博迦(Svaka)
  10. 半託迦(Panthaka)
  11. 羅怙羅(Rahula)
  12. 那伽犀那(Nagasena)
  13. 因揭陀(Ingata)
  14. 伐那婆斯(Vanavasin)
  15. 阿氏多(Ajita)
  16. 注荼半託迦(Cuda-panthaka)
  17. 嘎沙鴉巴尊者(Kasyapa 迦葉尊者)
  18. 納答密答喇尊者(Maitreya 彌勒尊者)

 

 Re.2 百八相

依《大寶積經》開示:有百八相夢中所見,菩薩乘人應當知。何等為百八?

『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
至於何等為『菩薩百八相夢中所見』?依《大寶積經》開示:有百八相夢中所見,菩薩乘人應當知。何等為百八?所謂已有:
  (一)夢見如來身共語見妙身。
  (二)復次夢見如來默然。
  (三)復次夢見如來覆頭坐。
  (四)復次夢見如來背坐。
  (五)復次夢見如來身紅色。
  (六)復次夢見如來彩色畫身。
  (七)復次夢見如來去。
  (八)復次夢見如來為他說法。
  (九)復次夢見如來神通虛空中行。
  (十)復次夢見如來般涅槃。
(十 一)復次夢見闍維如來身。
(十 二)復次夢得如來舍利。
(十 三)復次夢得如來髮。
(十 四)復次夢見如來未曾見塔。
(十 五)復次夢見如來寶莊嚴塔。
(十 六)復次夢見如來神通塔。
(十 七)復次夢見如來光。
(十 八)復次夢聞如來聲不見身。
(十 九)復次夢見如來身。
(二 十)復次自夢見花鬘香塗覆如來上。
(二十一)復次自夢見如來著垢膩衣。
(二十二)復次自夢聞未曾聞法。
(二十三)復次自夢為人說未曾聞法。寤已無所顯示,乃至不念。
(二十四)復次見未曾見法師。
(二十五)復次自夢坐法座為他說法。
(二十六)復次自夢得無畏。
(二十七)復次自夢見道場。
(二十八)復次夢見如來經行。
(二十九)復次夢見如來轉法輪。
(三 十)復次夢見如來般涅槃塔。
(三十一)復次夢得如來衣。
(三十二)復次夢得如來缽。
(三十三)復次夢獨見一如來。
(三十四)復次夢見如來多人圍繞。
(三十五)復次夢見如來蓋。
(三十六)復次夢見如來革屣。
(三十七)復次夢見如來坐。
(三十八)復次自夢與如來食。
(三十九)復次自夢與如來衣。
(四 十)復次自夢與如來花。
(四十一)復次自夢入山。
(四十二)復次自夢裸形。
(四十三)復次自夢四維行。
(四十四)復次自夢見未曾方。
(四十五)復次自夢濁水中行。
(四十六)復次自夢見雲雨。
(四十七)復次夢見地旋。
(四十八)復次自夢在豺狼野干中行。
(四十九)復次自夢病。
(五 十)復次自夢墮山無所依仗。
(五十一)復次自夢被縛將殺。
(五十二)復次自夢刀劍中行。
(五十三)復次自夢虛空中行。
(五十四)復次自夢手捉炬火。
(五十五)復次夢見菩薩踰宮出城。
(五十六)復次自夢得經。
(五十七)復次自夢聞陀羅尼聲。
(五十八)復次自夢聞三昧聲。
(五十九)復次自夢聞方廣經聲。
(六 十)復次夢某甲法師聲。
(六十一)復次自夢夢中得偈。
(六十二)復次自夢夢中得經說。
(六十三)復次自夢聞法藏聲。
(六十四)復次自夢聞他方世界如來名。
(六十五)復次自夢聞他方世界某甲菩薩名。
(六十六)復次自夢入海去。
(六十七)復次自夢集寶。
(六十八)復次自夢在須彌山頂。
(六十九)復次自夢上山。
(七 十)復次自夢上到山頂。
(七十一)復次自夢上樹。
(七十二)復次自夢見龍象。
(七十三)復次自夢乘龍象。
(七十四)復次自夢乘馬。
(七十五)復次自夢發真實誓願。
(七十六)復次自夢見果樹。
(七十七)復次自夢見花樹。
(七十八)復次自夢見未曾見城。
(七十九)復次自夢見阿耨大池。
(八 十)復次自夢見天子。
(八十一)復次自夢見龍。
(八十二)復次自夢見餘閻浮提去。
(八十三)復次自夢見著白衣。
(八十四)復次自夢寶鬘在頭。
(八十五)復次自夢見花鬘在頭。
(八十六)復次自夢取散花。
(八十七)復次自夢打鼓餘人作樂。
(八十八)復次自夢見日蝕月蝕。
(八十九)復次自夢以不淨自塗。
(九 十)復次自夢作王。
(九十一)復次自夢作王輔相在大眾中行。
(九十二)復次自夢乘乘往園林中去。
(九十三)復次自夢見未曾見方土聚落僧坊房舍人眾。
(九十四)復次自夢得蓋。
(九十五)復次自夢為多人說法。
(九十六)復次自夢入聚落。
(九十七)復次自夢施繫橋梁。
(九十八)復次自夢集船。
(九十九)復次自夢見雲雷電。
(一 百)復次自夢得力著鎧仗。
(一百零一)復次自夢得器物。
(一百零二)復次自夢示眾生道。
(一百零三)復次自夢入園林中。
(一百零四)復次自夢見眾穀聚。
(一百零五)復次自夢治眾生病。
(一百零六)復次自夢受記聲。
(一百零七)復次自夢覺道。
(一百零八)復次自夢得滿瓶。

由此觀之,如是『百八相』,即所謂菩薩百八相夢中所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

 

Re.3  菩薩五十二位階: 

一、十信 
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名字品所列之十種,即: 
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定心,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 
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 
迴向心,所修善根,迴向菩提,不願諸有;迴施眾生,不專為己;迴求實際,不著名相。 
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捨心,不惜身財,所得能捨。 
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二、十住 
初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 
修行住,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應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謂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謂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謂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謂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 
 
三、十行 
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無瞋恨行,修忍辱,離瞋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槃而無鬆懈。 
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癡亂。 
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捨教化眾生。 
無著行,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所著。 
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四、十迴向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不壞迴向;
於三寶所得不壞之信,迴向此善根,令眾生獲得善利。
 
等一切佛迴向;
等同三世佛所作之迴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至一切處迴向;
以由迴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無盡功德藏迴向;
隨喜一切無盡善根,迴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即迴向所修之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即增長一切善根,迴向利益一切眾生。 

如相迴向;
順真如相而將所成之善根迴向。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即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以善法迴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法界無量迴向;
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迴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 
 
五、十地 
1.歡喜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 
2.離垢地,又作無垢地、淨地。 
3.發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 
4.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 
5.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 
6.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 
7.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 
8.不動地
第七地的無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 
9.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10.法雲地,又作法雨地。 
 
等覺 菩薩
在內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上修行比佛略遜一籌者,稱為等覺。 
等覺又稱等正覺(意為與正覺相等之覺)、有上士、一生補處、金剛心、鄰極。 
妙覺 菩薩
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故亦為佛果之別稱。又稱妙覺地。為究極理想境地之表現;係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妙覺位。於此位能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妙,覺悟涅槃之理。 
此五十二位階,由定義可以得知其內涵。

   火鳳凰 整理 2016.10.12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nwhay&aid=7751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