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18 11:46:50瀏覽565|回應0|推薦6 | |
大環境不景氣並非瞬然而成,乃是日積月累之果,此可由明項及微節窺知一二。車市、房市與股市這三大景氣指標之交易景況屬於明項,絕對是重要的參考指標,甚至是先行指標;而微節則涵括甚廣,舉凡教育、文化、流行、風氣……等皆屬之。 首先從車市說起。記得約莫民國八十四至八十五年左右,國內汽車市場的新車與中古車銷售量出現些微的消長變化,中古車銷售量首度超越新車總銷量。新車促銷方式不再具有強勢的吸引力,起而代之的是賣相與價格均具誘惑力的新年份中古車(簡稱新古車)。 汽車這項動產在先天「高消費、高單價、高消耗」的三高條件下,加上「複製快速、取代容易」等因素,注定是折舊的命,不論中外皆然。三年車齡的一般新古車其折舊幾近百分之五十(以車商收購價而言)。因此當一部保養得宜、里程數少的三年新古車以新車價六至六成半開出,就成了不少務實又無心理潔癖的消費者之首選。收購與販售之價差達一成至一成半,其結構包含車商管銷費與利潤,絕對屬合理範圍。至於特殊車(如跑車、名人用車等)通常具收藏價值而不在此通例之內,本文暫不討論。 再看看房市景況。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台灣已然自經濟起飛之初始、歷經成長階段,而處於蓬勃發展之高峰期。八十年代中期當新車市場銷售量出現萎縮之時,房市當然不可能獨幸其外,有呈現疲態而下探之勢。以敝人經驗而言,較諸八十年初期左右之房價大約跌了百分之二十。雖然升斗小民對房價依舊難以企及(以台北市為例),此波走跌對握有資金的投資者乃頗佳之買點,故而住居或遷徙之一般交易外,仍有少數投資客趁此進場佈局。此後,即便房市隨著九十年代中期鋼鐵等原物料價格上揚而回溫並水漲船高,隨即於九十七年(2008)全球金融風暴蔓延而逐漸退燒。 接著回顧股市。民國七十九(1990)年股市在國內充沛的資金推升下,於二月初達到12682點的歷史新高後,一路崩跌至同年十月的谷底2485點,跌幅超過八成後,隨即展開反彈,並開始長期多頭走勢。民國八十五年的電子業帶動了股市熱潮,「高薪資、高年終、高配股、高獲利」一向是科技業的鮮明形象,此由在竹科工作的年輕工程師被冠以「新貴」之稱可見一斑,也稍微掩蓋了景氣衰退之現象。 民國八十九(2000)年五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台股在歷經政黨輪替後的短暫蜜月期,旋即因核四停建之消息傳出再次跌至谷底,跌幅雖不若七十九年之高,亦達百分之四十。至此,不景氣之局勢確定成型。昔日高喊「台灣錢淹腳目」者不知如何解釋這才上漲至「腳目」的榮景而今已日下江河,緩緩退潮去矣! 三大重要指標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處而不覺,是百姓反應太遲鈍?還是腦中根本沒有「不景氣」的概念?難道非得「老爺車滿街跑、中古屋買不起、股票族賠光光」才有點感受? 竊認乃「慾望矇蔽了眼睛、福氣掩蓋了景氣」也。何以故?大凡「前人種樹後人涼」的作用還持續著吧! 台灣從民國六十年代經濟起飛伊始,當時投身整體市場之工作者,現在年齡少說都在五、六十歲之上。他們歷經戰後物資缺乏、努力擘建新局至開花結果豐收的進程,胼手胝足,無所僥倖。 反觀六十年代初期出生或尚處成長階段及其後者可就好命多了,意即民國五十年代中後期以後至今的出生者可稱之為「幸福的一群」。身處物資富饒、經濟發展、民主開放、資訊蓬勃的優渥環境中成長,傳承了前人的辛勤刻苦多少敝人不瞭,繼承了財富家業倒是不少。 然此幸福一群之觀念及言行特徵較於長一輩,普遍(但非全然)有「眼光淺、手頭鬆、臉皮薄、心胸窄、身體差」之相對缺點。亦即自小身處「愛的教育、溫和口氣、滿臉笑意、多多鼓勵」之習染,而未經世事的磨練、煎熬,如何孕育堅毅的心志、鋼鐵的體魄、高尚的情操、遠大的胸懷及廣博的知見?是故,「月光族、草莓族、薪光班」等戲謔又貼切之稱於焉產生,直指新世代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低抗壓卻高消費之族群」。 不景氣講了這麼久,試問手頭鬆的「低抗高消族」可曾感受?飲料少喝了嗎?電腦少玩了嗎?衣服少買了嗎?夜市少逛了嗎?看看市面上吃喝玩樂等娛樂相關的商家林立,倒店的少,新開的多,便得知此族群是不少業者賴以維生的衣食父母。而有「消費取自父母、收入僅供自用」行為模式之此族群,表面上促進了金錢與物資流通,實際上卻造成資源的過度耗費。然該族群尚處福報之中,豈知已臨景氣寒冬! 觀今國家發展之基,絕非新世代所奠,而國家棟梁之位,亦非其足以擔當。(此梁為正字,多加木字旁乃畫蛇添足之舉,藉此端正視聽。)然而,不論吾人是否為棟梁之才,國家社會發展之重擔均會隨時光流轉而輪到每個人身上。即便如此,試問現今有幾人懷抱興國安邦、匡正倫常、重振禮義、世界大同之大志?鮮矣乎! 根本沒有幾個人胸懷大志,絕大多數的人腦袋中只存在「錢」這個字,而且目標就是「成為有錢人」── 甚至連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者亦然。 老百姓想著變有錢人;有錢後想要一家八代都吃不完;要想八代吃不完就投資個中小企業做生意;中小企業穩固後當然得發展至大企業;大企業的老闆、高層與股東則忙著擴充、併購,最後掏空公司。很熟悉嗎?這是本地近二、三十年常常上演且不虞匱乏的戲碼,且有愈演愈烈之趨勢。 「富不過三代」乃朗朗上口之語,殊不知早已變成「富不過二代」了!何以故?含著金湯匙出世的有錢人第二代可反芻上述、再三躬省,若有者定當衰敗,因為正符合「為富不仁」之義。別以為捐些錢給弱勢團體、慈善機構就是「既富且仁」,有多少人以此為避稅方式而非真心悲憫?有多少人敢捫心自問而於暗室無欺?絕對是鳳毛麟角! 值此景氣寒冬之際,許多企業不念員工為其創造以億或百億為單位之龐大財富,未以高薪穩固這「生財之基」,反藉機苛扣勞方,輕者減薪、令休無薪假,重者資遣、解聘。如此惡劣行徑,竟能懷抱龐鉅資產高枕無憂而不遭惡報?非也,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當惡報上身之日,便是哭訴無門之時。 小老百姓亦自無置身「衰」外之理。過度訴求生活品質、耽溺視聽娛樂、追逐名牌虛榮、縱情聲色肉慾,都是漸漸「消耗福報之泉源並植栽衰敗之種子」。當福報一天天從身上流逝,加上景氣一日日從高頂滑降,有幾人察覺而猛革惡習並迴身守成?有者寥若晨星而可福報猶存,無者多如牛毛必然惡報纏身。 古聖「憂道不憂貧」,今人「憂貧不憂道」,智慧高低立判,人生明暗可期。想成福慧不盡之智者,抑或福盡禍隨之愚者,無須贅言,所嚮明矣。平日不惜福感恩、修德養性,福必消而禍隨身;時時能節度所用、行持有道,禍必遠而福常恆。然能否如願,端視人為,非關景氣。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