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拿人家的手短」,一個戰勝國向戰敗國伸手,也夠難堪的了。
2010/04/15 17:01:35瀏覽274|回應0|推薦3








感時篇/大阪世博會裡的中華民國


【聯合報╱張作錦】

 


1970年的那次盛會,中國館的建築與展示、嚴家淦見日皇,都曾引起議論。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即將開幕。自1851年倫敦首屆世博會以來,據統計已辦過了四十屆。有些人,可能參觀不止一次;有更多的人,可能一次都沒看過。
我屬尚稱幸運的那種人,曾奉報館派遣採訪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那時一般習慣稱「萬博會」。


世博會是由一個國家政府主辦,有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以展現人類在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換言之,它是集中世界第一流頭腦、第一
流技術和第一流物質的表演賽,所以內容豐富,影響深遠。


戰後迅速復興的日本,在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會之後,賈勇再辦大阪世博會,也是世博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行,又能邀請到七十七個國家「共襄盛舉」,不言而喻
的向世界宣示它的「大國崛起」。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中華民國,局限台灣一隅,此時正向日本「申請」日圓貸款,進行經濟建設。


那時我們與日本尚有外交關係,在世博會裡設「中華民國館」,7月10日訂為「中國日」,副總統嚴家淦代表蔣中正總統訪問日本,由東京轉往大阪主持「中國
日」典禮。


中國館建築共花了一百五十萬美元,在當年不是一個小數目。建築呈三角形,顏色素淡。號稱是旅美名建築師貝聿銘指導設計,但實際執行者為一經驗較少的年輕建
築師。開館之日,貝聿銘從美國趕來參加,他說,由於世博會場地及其劃分均屬四十五度角的放射形態,採取三角形,看起來比較調合。駐日大使彭孟緝說,中國館
無論是外部建築和內部展覽設計,都能表現「中國:傳統與進步」的主題。


但是參觀過的中國人,多表失望,與周邊其他國家展覽館的新穎和堂皇相較,中國館不免失色。而內部展出者,又多屬靜態之物,以圖畫和照片為主,與他館內容豐
富的多樣性和聲光流轉的動態感,也有距離。


還有,政府參與辦展的各相關部門,主張有異,步調不一,而館內的人事傾軋,也時有所聞。總之,中華民國那次參與世博會,並非十分成功。


嚴副總統於7月6日乘專機抵達東京,日本首相佐藤榮作率有關內閣大臣在機場歡迎,晚間設宴款待,禮數周到。嚴氏隨員有財政部長李國鼎、經濟部長孫運璿、外
交部次長沈劍虹、新聞局長魏景蒙和文化局長王洪鈞等人。


次日,也就是7日,嚴氏伉儷赴新建的昭和新宮晉見日皇及皇后致敬。此事曾引起非議,尤其國內立法院頗有意見。7月7日是中國抗日戰爭紀念日,在這一天去
「致敬日皇」,豈非「有辱國體」?有人說,7日見日皇,是早先安排的行程;有人說是日皇臨時起意接見嚴副總統,是想表示對中華民國的友善。不管怎麼說,
「七‧七」見發動侵略的日本皇帝,實在是外交人員的失察,甚至是失職。只是當年的立法院既無「發言盈庭」的盛況,媒體更缺少「名嘴」的緊咬不放,事情也就
不了了之。


李國鼎和孫運璿偕去,自然是談日圓貸款。在此之前,日方已貸了一億五千萬美元,這回我方再申貸三億美元,雙方做了初步的協商。「拿人家的手短」,一個戰勝
國向戰敗國伸手,也夠難堪的了。


四十年後的今天,在很多國家,「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在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上海世博會裡,我們只能有個「台灣館」。台灣館就台灣館吧,只希望辦得
成功就好。只希望台灣以後事事爭氣就好。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l2366&aid=394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