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鑑於裝填藥品之容器常有殘留藥物,如遭任意丟棄或隨垃圾進入焚化爐,仍有污染環境之虞,應加強回收處理管道。
2009/01/06 12:39:13瀏覽2277|回應0|推薦0





















藥品分類丟棄,您做了沒?





「藥師,我從家裡帶來的這一大包藥品是吃剩下的藥,有些可能已經過期了,請問可以交給你們處理嗎?」相信讀者也有相關的疑問,到底家中的剩藥或已經過期的藥品應該如何丟棄或交由哪個衛生單位處理?

【撰文/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藥劑部藥師 詹璧瑋】


台灣每年被浪費的藥多達36公噸


台灣衛生機關目前針對“藥品回收再利用(recycling)”與“藥品丟棄(discard)”並沒有明確的政策,而藥師公會全聯會與衛生署於民國95
年到96年推動藥品回收,一年就回收3公噸,約2500萬元的藥物,藥師公會全聯會推估台灣每年被浪費的藥多達36公噸,約價值3億元。


根據國外知名期刊JAMA於2008年7月的研究報告指出,從2008年3月起,美國州政府正推動“藥品回收計畫”(medication
recycling
programs),亦即美國至少有34個州立法提倡允許有需要服用藥品的居民,可以接受來自於醫療機構及護理之家所提供的未被使用過且包裝完整的剩餘藥
品。


根據今年3月韓國首爾新聞報導指出,從2008年4月起,南韓環境部與首爾市政府以及南韓藥物協會,一同在首爾實施「家庭廢舊藥品回收及處理示範項目」,即在各藥店設置「廢舊藥品回收箱」,藉以回收家庭廢舊藥品和過期的藥品。


藥品對環境污染及危害


而台灣目前針對居家剩餘藥品的處理,民眾大多採用藥品“丟棄(discard)”的方式,包括:丟到一般家庭垃圾袋中或倒到馬桶沖掉等。但大家可否想過隨意“丟棄(discard)” 藥品對環境污染及人體造成的衝擊及危害有多大呢?


由於現代淨水及污水處理系統無法分解常用的藥品,例如:抗生素、避孕藥、更年期婦女服用的荷爾蒙補充藥品、降膽固醇藥、鎮靜劑及抗癲癇藥等等。所以藥品會殘留在淨化後的水中,於是含藥化學物質便被送入居家飲水系統中,長期飲用含微量藥物的水會危害人體健康。


建立藥品回收再利用及分類丟棄方法


基於目前國內衛生機關針對“藥品回收再利用(recycling)”與“藥品丟棄(discard)”並沒有明確的政策,故筆者建議國內相關衛生單位需儘快建立完整的藥品回收再利用及藥品分類丟棄方法,建議如下:


‧可回收再利用的藥品 符合下列條件可進行回收再利用:


1.昂貴的藥品。


包括:Lipitor顕(降血脂藥)、Viagra顕(勃起功能障礙藥物)、Nexium顕(消化道潰瘍用藥)、Zyrtec顕(抗過敏用藥)、
Celebrex顕(止痛藥)、Vioxx顕(止痛藥)、
Neurontin顕(抗癲癇藥)、Paxil顕(抗憂鬱藥)、Zoloft顕(抗憂鬱藥)、Risperdal顕(抗精神病藥)、Zyprexa顕(抗
精神病藥)等。


2.包裝完整。


3.外觀無顏色變化。


4.未超過有效期限的藥品。


因為國外學者認為這些昂貴的藥品除了價格高之外,也由於經常被廣泛服用,所以相對地容易因為剩餘藥品未被完全服用,而可被回收再利用。


‧不符合回收條件或無法回收的藥品之處理方式:


1.首先除掉藥品外包裝將紙盒進行回收。


2.去除藥品鋁箔外包裝以避免藥品被回收販賣或使用。


3.帶回醫療院所並以感染性廢棄物方式處理。切勿自行丟入一般垃圾袋以避免污染環境或人員傷害。


4.抗癌化療藥品或其他具有毒性的藥品需裝入密封的夾鏈袋,以避免人體直接接觸造成危害。


除了需注意“藥品回收再利用(recycling)”與“藥品丟棄(discard)”的方法之外,也應留意“使用後的藥品容器以及廢棄醫材”的處理方
式。根據環保署表示,有鑑於裝填藥品之容器常有殘留藥物,如遭任意丟棄或隨垃圾進入焚化爐,仍有污染環境之虞,應加強回收處理管道。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管處已預告相關草案,將「成藥」、「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指示藥)等藥品之容器納入公告應回收項目,並規劃自99年1月1日起實施。另外,民眾家中如有過期、剩藥仍應先依循藥品主管單位規定將藥品回收處理,再將藥品空瓶交由清潔隊或回收業者回收。


筆者特別提醒民眾帶回住家自行注射的藥品,例如胰島素、骨質疏鬆治療劑、生長激素以及人工受孕荷爾蒙製劑等,使用完畢後的注射針頭或針筒等廢棄醫材,需裝
入塑膠罐、玻璃罐之類的硬質容器內,並帶回醫療院所以感染性廢棄物方式處理。切勿自行丟入一般垃圾袋以避免環境污染或人員針扎意外的傷害。


【健康世界 396期12月號】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l2366&aid=254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