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這些國家在美元長期看貶態勢下,仍然願意握存美國所發行的金融資產?
2009/01/04 10:29:37瀏覽284|回應0|推薦0

金融危機預示東亞成長模式的瓶頸?



  • 2009-01-04
  • 中國時報
  • 【洪財隆】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僅僅牛刀小試即已摧毀了三十兆美元的財富,其中美國佔十五兆,而包括失業率攀升、通貨緊縮,以及貿易量與跨國資金萎縮在內等「宿醉」效果,預料也將在二○○九年陸續湧現。有人甚至預言,城門失火雖然在美國,但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卻可能是開發中國家。


     至於金融危機的政治影響與後果為何,特別是美國經濟因金融危機而步入衰退,全球經濟失衡下的國際貨幣體系何去何從,以及東亞經濟成長模式是否已該改弦易轍等議題,也都值得深思。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源於美國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及海灣油源國家間的大量貿易失衡,及這些國家所相應增加巨額外匯存底。以二○○七年為例,美國的貿易赤字高達八一五四億美元,佔其GDP將近六%,其中中國居首約二五六二億美元,日本為八二八億,如果再加上台灣的一二○億與南韓的一三○億美元,整個東亞就佔美國貿易赤字的半數,而逐年累積的外匯存底更高達四兆美元,其中中國擁有兩兆,日本則有一兆之多。


     貿易失衡容易引發貿易摩擦與保護主義,全球金融危機甚至近來備受爭議的主權財富基金,相當程度也都跟這些國家(必須)處置外匯存底的方式密切相關。


     比如說中國做為世界工廠提供了便宜產品給美國,「中國價格」為美國聯準會提供了低通膨與低利率的政策環境空間(短期利率),然後再持有以美國政府公債為主的外匯存底,等同於再度融資了美國的消費投資(長期利率),形成「美元循環」。亦即技術進步、中印等國的融入世界生產與貿易體系,共同營造出過去十年、尤其是從二○○二年以來的低利率環境,再加上金融衍生性商品的過度擴張與管制鬆散,共同醞釀一九九○年代以來的資產市場房地產市場泡沫,以及當前此波全球金融危機。


     美國貿易赤字長期而言必定無以為繼,至少趨勢上佔其GDP比率不可能無限制增加,但何以國外資金仍源源不絕而入?或者說,為什麼這些國家在美元長期看貶態勢下,仍然願意握存美國所發行的金融資產


     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國家採取了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其央行就必須在貿易盈餘的情況下不斷進場購買美元(資產),以壓低本國貨幣對美
金的匯率來維持對外競爭力,從二戰結束後的西歐各國與日本,之後的亞洲四小龍,以及最近的中國都是如此。當然,部分原因也在於美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與強大的產品創新能力足以吸收這些國家的超額儲蓄,諷刺的是,美國此一「比較優勢」也釀成此波金融危機。


     全球經濟失衡根源於國際貨幣體系調整功能出現問題,亦即貿易盈餘國家的貨幣理應升值,而赤字國家的貨幣則應貶值。事實上,匯率易貶難升的
不對稱古老難題,從早期金本位到Bretton Woods(黃金美元本位,一九四四─一九七三)體系以來就一直存在,只是在目前全球經濟衰退或成長
緩情況下,各國低估幣值的誘因將更加強烈,尤其是中國為了「保八」的社會穩定經濟成長率,很有可能會停止甚至逆轉從二○○五年七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緩升
匯率政策。屆時東亞各國貨幣也勢必面臨巨大貶值壓力,而一旦全球重蹈大蕭條的覆轍競貶貨幣,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必將面臨嚴重考驗。


     中國農村估計至少還有兩億的剩餘勞動力需要充分就業,以上述每年八%的經濟成長率來說,現代化部門每年大概可吸納一千到兩千萬的勞動力,亦即中國基本上會希望維持目前的經貿戰略至少十到二十年,金融危機或許已打翻此一佈局與美夢。


     時至今日,如果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失衡脫不了干係,是不是也意味著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出口導向經濟發展策略,已呈現「報酬遞減」甚至遇到重大瓶頸?除「凝視與靠攏」中國的經濟戰略之外,這部分恐怕也值得台灣再三思量。(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l2366&aid=253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