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圖說故事+加油添醋冷飯熱炒+新瓶舊酒=典範巨著.......當然.....要有一批徒子徒孫到處敲鑼打鼓沿街叫賣
2008/12/29 09:43:01瀏覽323|回應0|推薦0
參考.....文明的衝突」作者 政治學大師杭廷頓去世 1


哈佛大學宣布,以著作《文明的衝突》舉世聞名的政治學大師...看新聞原文

轉貼

林博文專欄─杭廷頓與文明衝突論



  • 2008-12-31
  • 中國時報
  • 【林博文】


 在以色列空軍狂炸迦薩走廊巴勒斯坦哈瑪斯基地之際,很自然地想到在耶誕前夕去世的美國政治學大師山繆爾.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享年八十一歲的杭廷頓,於一九九三年在《外交事務》發表轟動一時的〈文明的衝突?〉論文;三年後加以擴充加料成書,書名就叫《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本書已被譯成三十九種文字,風行全球知識界,也使杭廷頓成為最有影響力和最具爭議性的當代政治學者。


 其實,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乃承襲伯納德.路易斯(Bernard
Lewis)的觀點,予以更深邃、更廣泛的詮釋。路易斯是英國人,在普林斯頓大學教了三十多年書,現已九十二歲,他和杭廷頓都屬於「西方至上主義者」(或
「白人至上主義者」),在外交政策上也都是鷹派。杭廷頓表示,冷戰結束以後,世界衝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不同文明之間(或內部)的爭鬥。


 杭廷頓強調,由於受到現代化的驅使,全球的政治沿著文明界線進行重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國家正在聚合,而擁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國家正在分離。由意識形態和超級大國界定的聯盟正讓位於由文化和文明所界定的聯盟,文明之間的斷層線正在變成全球政治衝突的中心地帶。因此,一個以文明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現。


 杭廷頓發表文明衝突論的文章和專書之後,肯定的聲音和否定的浪潮充斥全球學界,蔚為二十世紀末期最熱烈的一場學術、文化與政治論戰,中國大陸學者捲入的程度遠超過台灣海外華人學者。絕大多數大陸學者對杭廷頓的理論持批判態度,他們不贊同杭氏把儒家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對立起來,亦不滿杭氏認為儒家文明是對世界秩序的潛在威脅,更氣憤杭氏預言中國的崛起將會導致世界文明的衝突。


 杭廷頓的書是在一九九六年出版
五年後發生了九一一事件。在西方媒體、政客和一般人民的心中,九一一事件不就是伊斯蘭文明以暴力挑戰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例證嗎?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亦因賓拉
登的「傑作」而大出鋒頭。包括季辛吉在內的一批右翼和中間偏右學者及政論家,都把杭廷頓譽為創始「圍堵」政策的外交學者喬治.肯楠以來的頭號政治理論家。
杭廷頓本人對他的文明衝突論獲得血腥印證,極具學術上的滿足感;但是,批評他的論著亦隨之大量湧現,直至今天。


 巴勒斯坦裔的名學者薩依德,眼看路易斯和杭廷頓蓄意顛倒黑白,視伊斯蘭如寇讎的論學態度,心中大為光火,於是在《國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
文章痛斥文明的衝突乃是「無知的衝突」。薩依德說,杭廷頓是個意識形態空想家,一心要將「文明」與「認同」扭曲成已然定形、封閉的體系,「文明衝突」之說
完全忽略了歷史隱而不顯的部分(如各種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增益與分享),只急於以荒謬可笑、狹隘簡化的方式來凸顯文明的鬥爭。


 薩依德以及其他學者對文明衝突論最不滿的是,杭廷頓在論述中所展現的西方文明優越感,以及其他文明皆「非我族類」的白人中心論。世人在譴責賓拉登所領導的「基地」組織恐怖分子之餘,很少人會去探討促成賓拉登採取暴力的原因,也很少人去探究美國
權主義在阿拉伯世界的所作所為。就如同以色列數十年來和巴勒斯坦的武裝衝突,除了文明、宗教和民族不同,亦含有領土、主權、生存之爭,更有美國因素在裡
面。沒有美國的大力撐腰,以色列早就不見了。今年剛好是以色列建國六十年,這是個可敬的猶太小國,但如沒有美國每年花數十億(甚至上百億)「養她」,再加
上強大的「以色列遊說團」坐鎮華府,以色列也許已變成一個歷史名詞。


 杭廷頓四年前出了一本《我們是誰?對美國國家認同的挑戰》,痛罵拉丁裔(以墨西哥人為主)新移民,指責他們拒絕融入美國社會,企圖分裂美國。這本立場偏頗的著作,一出版即遭到左右兩派的夾擊,有人批評杭廷頓是在鼓吹「新孤立主義者的民族主義」,因杭氏認為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會危害美國的「核心文化」。所謂美國的核心文化,即指基督教、講英語、歐洲傳過來的文化與哲學,以及美國的政治與法律制度。


 薩依德和杭廷頓是思想上的死對頭,如今皆已作古。美國少了兩位學術巨人,不只是美國的損失,全球文化界亦痛失兩個有開創性的學者。



.......

基督教門羅主義方興未艾



  • 2009-01-01
  • 中國時報
  • 【石之瑜】


     文明衝突的作者杭廷頓過世,但是杭廷頓所反應的價值,未必也隨之入土為安。簡言之,杭廷頓言而未明的,且至今方興未艾的,可稱之為基督教的門羅主義。


     門羅主義原是美國主張以美洲為勢力範圍,抗拒歐洲勢力介入美洲事務。最近一次膾炙人口的對抗,是一九六二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美國傾全國之力嚇阻前蘇聯將飛彈裝載到古巴。而所謂基督教門羅主義指的,便是一種防止非基督教文明入侵基督教的立場。


     自始杭廷頓就不認為第三世界需要與美國是用同一種標準。早年他著名的理論之一,就是認為第三世界的威權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比較有成效,因而不鼓勵非要按照歐美的標準進行民主化。


     在第三波民主來臨前,杭廷頓率先唱衰民主化,他曾為文質問,世界上還會有新出現的民主國家嗎?第三波民主化之後,他還來過台灣幫助李登輝批判李光耀,文明衝突論就是在這段期間醞釀完成的。可見,文明衝突論與當時流行的民主和平論有共謀之處,後者指責衝突的責任總在不民主國家那一邊,因而不是政策問題,而是文明問題,並可推知,兩岸之間有文明衝突,責任在大陸


     但杭廷頓並不見得要主張積極推動文明衝突,他著眼的恐怕首先是被多元宗教與多元族群弄得好像快要四分五裂的美國公民文化,由此他進而體會文明之間很難真正融合,拉丁美洲亞洲新移民與伊斯蘭宗教對美國文化的破壞,應該是令他難以釋懷的源頭。


     這並不是杭廷頓獨有的情緒。民主黨的重要思想家亞瑟.斯勒辛格也在文明衝突論發表的幾乎同一時間,對於美國社會可能即將因為多種族與多宗
教的紛擾而解體,憂心忡忡。斯勒辛格曾經對美國歷史是否為見證上帝的選民所為,還是充其量是人類史上一次永遠沒有上帝眷戀的實驗而已,發表過美國歷史大循
環的名著,如今卻開始對美國能否存在感到不安。


     繼文明衝突論之後,杭廷頓與人共同編輯了一本《文化很重要》的暢銷書,內容痛陳拉美與非洲文化阻撓現代化。眾人注意到杭廷頓寫的文明衝突論中,最後伊斯蘭教與儒教成為基督教終極的對手,比較少注意到他主張改造拉丁美洲非洲的文化。而他所謂「文化很重要」的意思是,拉美的文化是沒用的文化,要有正確的現代化文化才能發展。與他合編這本書的另一位先生,正是十幾年前著書指控拉美落後是因為當地人的文化心態在作祟。


     從他早期對威權政府
容忍,到後來他對民主化的意興闌珊,再到他反對美國政府試圖影響主要是儒教與伊斯蘭教地區的異教徒,到最後他支持拉丁美洲與非洲的自我改造,看出來他對於
可以基督教化的地區基本上是被動接受的態度,對難以基督教化的地區則敬而遠之。從基督教角度而言,不啻屬於一種門羅主義式的思維。


     美國要不要向儒教或伊斯蘭教發動攻擊,不是理性問題,而是感性問題,在攻守之間,主張守的是機會主義,因為反正不可能徹底打贏,算式計算的結果,有其理性。主張攻的是十字軍主義,常是曇花一現。杭廷頓基本上屬於守勢思維,但是他的文明衝突論與攻勢思維分享了同一種情感,所以被已故後殖民作家薩依德批判為無知。論人數,薩依德這樣的基督教徒當然是少數。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l2366&aid=251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