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40城市角逐“智慧城市”標準體係有望近日面世
2013/06/25 22:00:04瀏覽36|回應0|推薦0

“智慧城市”正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樣本

在年初已經公佈90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第二批試點城市也即將在6月底完成初審,數量大約為50個,兩批合計140個。

住建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毅日前表示,我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在RFID(無線射頻識別)和智能IC卡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在此基礎上,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製定的《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指導意見》也有望於近日下發。

第二批試點待出

按照專家的解釋,智慧城市是指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態。

我國所有的一線城市、50%以上的二線城市都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目標。在今年1月底住建部確定的90個“智慧城市”試點中,包括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個,其中二、三線城市佔據絕大多數。據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將在下半年公佈,數量在50個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設分為前期基礎設施建設、中期數據處理設施建設和後期的服務平台建設,相關的建設涉及電信設備製造企業、系統集成企業、數據採集分析企業、電信運營商和數據服務企業,對整個產業鏈將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初步預測,“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在“十二五”期間累計將超過7000億元。

“'智慧城市'可作為貫穿全年的重要主題。”海通證券認為,隨著住建部第一批試點城市名單公佈,投資方向逐步具體化。年中第二批試點城市名單有望公佈。按照我國項目建設傳統進度,下半年通常是招投標高峰期。不斷釋放的招投標信息有望成為行業持續的催化劑。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指出,“智慧城市”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城鎮化戰略部署的具體任務,也是擴大內需、啟動投資、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新要求。

角逐背後的隱憂

目前,全國開始建設“智慧城市”的地方遍及東中西部。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城市,也紛紛開始“智慧城市”建設。

而湖北、湖南、山東、遼寧等省份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浙江省日前還成立了“智慧城市”促進會,計劃今年在全省範圍內啟動20個“智慧城市”建設示範試點項目,遍及智慧健康、智慧旅遊、智慧安居、智慧交通等領域,預計投資28.68億元。

在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信息數理中心教師王學嚴看來,要實現“智慧城市”的視頻預知網、GPS定位、“市民卡”等,在研發層面問題不大,最大的障礙可能不在技術而在於錢。翻看各個試點城市的申報材料就可以看到,各種規劃的背後,是巨大的資金投入和融資需求。

一住建部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智慧城市'建設不是大搞投資的另一個抓手,因此在首批90個試點的基礎上,本次試點範圍有所縮減。”

工信部科技司司長聞庫也曾提出,“智慧城市”建設要合理規劃,應尊重市場規律加強宏觀指導,杜絕盲目投資重複建設。

按照住建部的設想,將高起點構架“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高標準構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礎設施,高規格建立發展協調機制,高效率推進“智慧城市”的示範作用,通過試點探索、總結、提煉創新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住建部在《關於開展國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試點申報工作的通知》中寫道,每個省限推薦2個試點,可以是市、縣、區或鎮。“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試點選取的無歧視性原則,但也增加了遴選難度。”上述住建部內部人士說,因為沒有GDP、人口規模等硬性限制,申請門檻較低,也更需要甄別,以保證試點效果。

有專家也提醒,一些欠發達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積極性可以理解,但不考慮基礎條件就急於啟動項目,還需三思。如果頭腦發熱盲目上馬,擠占了其他基礎民生投入,甚至讓地方政府和百姓債台高築,無疑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標準體係將問世

在剛剛結束的京交會上,三星SDS集團亞太區CEO楊惠澤表示,火熱的市場中卻缺乏相關的標準和法律法規規範這類企業的運營,90%以上以“提供'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服務”為宣傳口號的企業實則只能提供整體方案中某個細分環節的解決方案。

據住建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毅介紹,住建部已經完善了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從2012年8月啟動並開展中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的研究工作,目前“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已經基本確立,梳理出正在製訂的標準以及根據實際需求規劃近期優先編制的標準的思路。“以突出共性標準為主,兼顧特殊要求標準,實現標准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落地。”

中國電信湖南公司總經理廖仁斌也建議,“'智慧城市'建設應以市場應用為導向,以服務應用為切入點,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總體規劃和標準體系。”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一份名為《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由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牽頭制定,有望近期出台。意見經修改完善後,將以國務院名義下發執行,成為從現在起直至2020年指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據悉,意見將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和主要目標以“五化”進行了完整概括,即城市規劃設計科學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管理精細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和產業發展現代化。針對上述各地競相角逐智慧城市的問題,《意見》還要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要結合各自實際,理性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部門之間的藩籬一直是新興產業發展的症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鄔江興認為,建設“智慧城市”難點不在技術,而在利益壁壘。

以智能公交為例,需要通信系統、銀行系統、政務管理系統等全面打通、開放,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恰恰極其缺乏跨部門共享和業務協同的工作機制,使智慧應用的推廣難度非常大。

“政府各個部門都有大量信息,但這些信息都被政府的各個部門所擁有,所謂智慧就是把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融合起來,才能讓城市得以智慧地運行。”鄔江興說。

而在即將出台的意見中也或有類似“將信息資源作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下大力氣促進信息資源開放和共享”的表述。

資料來源: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2013/6/18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78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