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CIO要主動挖掘IT應用新點子 署立臺北醫院透過IT推動流程改造
2011/01/25 09:15:41瀏覽629|回應0|推薦1

CIO Talk─行政院衛生署臺北醫院資訊室 王立峯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臺北醫院資訊室主任王立峯認為,資訊主管應該憑著多年累積的IT建置經驗與資源,主動發現新的問題,擔任新IT計畫的決策者與推動者

●學經歷:美國德州南方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第一份工作是在長庚醫院擔任程式設計師,之後接下署立桃園醫院資訊室主任一職,推動12家署立醫院電腦化,並協助全臺署立醫院導入同套HIS系統。曾經擔任馬偕醫院臺東分院的資訊室課長,及林新醫院資訊課及醫事課課長。在2006年進入署立臺北醫院後,一直擔任資訊室主任至今。  

如果你曾打過點滴,就會知道每次點滴快滴完時,病患或其家屬必須趕緊按下病房的警急鈴,使護理站牆上的警示燈亮起,通知護理人員更換點滴袋,避免點滴袋的空氣進入病患體內,造成病患的生命危險。

為了讓病患的輸注液療程可以無縫銜接,行政院衛生署署立臺北醫院(署北醫院)資訊部門正在開發安裝於點滴袋上的感應器,用IT自動偵測點滴袋的剩餘量。當點滴快滴完,感應器能自動傳送病床號碼到護理人員隨身攜帶的PDA,避免因為人為疏失而危害到病患的生命安全。

仔細觀察這家醫院,會發現院內許多工作流程都善用了IT。例如,護理人員使用可通話與3G上網的PDA,及裝設精簡型(All-in-one)電腦的行動護理車,讓護理人員可以隨時查詢醫療照護資訊,不僅使照護工作更加完善,且不易有疏漏。

為了提升醫療照護品質,2009年署北醫院參與行政院醫院管理委員會所承辦的「醫院安全關懷RFID計畫」,在短短3個月內,全面導入11套RFID醫療系統,不僅降低醫護人員的錯誤率,也簡化了洗腎、給藥、通報等醫療流程,這些成果是由行政院衛生署臺北醫院資訊室主任王立峯所推動。

王立峯進入署北醫院之前,曾擔任署立桃園醫院資訊室主任,當時適逢勞工保險法施行,他便推動了署立桃園、臺北兩家醫院的電腦化。接著,行政院衛生署又指派王立峯,將這套醫院電腦化的經驗移植到其他10家署立醫院。待各家醫院的IT基礎穩固之後,王立峯又將大同資訊的醫療資訊系統(HIS)導入全臺署立醫院,歷練了從頭推動醫院資訊化的經驗。

以建置成果替新IT應用布局

2006年,王立峯進入署北醫院擔任資訊室主任,替這家老醫院建立未來IT應用的基礎。首先,在硬體基礎架構上,他看好無線網路是未來的應用趨勢,花了3年時間在全院設置無線AP(Access Point),打造無線網路環境。

其次,在醫療系統方面,他觀察到署立醫院HIS系統採用大型主機的ACU COBOL平臺,未來將難以移轉到Web化平臺,也不易支援電子病歷的互通性。因此,王立峯要求,後續導入的新系統必須採用.Net平臺來開發,而舊的系統也要逐步轉換,透過新平臺的導入,也培養了一批.Net的人才。

穩固署北醫院的軟硬體基礎之後,王立峯開始反思資訊主管的定位。他認為,資訊主管不該只守著舊系統,守舊的工作可交給底下IT員工完成。身為資訊主管,應該憑著多年累積的IT建置經驗與人脈資源,主動發現新的問題,擔任新IT計畫的決策者與推動者。

於是,王立峯展開他的布局。為了取得署北醫院上層主管單位醫管會的支持,他決定承接醫管會的新計畫,一旦有了成果,就能獲取上層主管單位的信任。有了信任之後,王立峯可以依自己的發想或從使用者那裡挖掘而來的新點子,主動向醫管會提出計畫書,取得建置經費,再逐步實踐新的IT應用。

當時,醫管會正在推動洗腎照護計畫,但一直沒有醫院願意試行,所以,王立峯決定率先在署北醫院導入洗腎照護系統。導入後,體重機可將病患的體重測量結果自動上傳到系統,後續護理人員記錄血液透析數據的程序也都全面無紙化,不僅病患測量體重的錯誤率自36%降為2%,每位護理人員花在洗腎記錄的時間也從150分鐘減至80分鐘,讓護理人員有更多時間照顧病患,病患的洗腎療程也多了一層保障。

隔年8月,醫管會又提出「醫院安全關懷RFID計畫」,王立峯繼續接手推動,在短短3個月內導入11套RFID醫療系統,包括用藥核對、開刀房的病患動向管理、案件通報系統等。原來的洗腎照護系統也進一步與RFID技術結合,將病患的健保卡或手圈貼上RFID標籤,來加快身分確認的速度;而護理人員也透過RFID員工卡登錄身分,並使用PDA來查詢和輸入血液透析數據。爾後,洗腎照護系統也成為11套RFID應用當中最有成效者,病患滿意度超過九成。

這些成果讓王立峯取得上層主管單位的信任。

主動與使用者溝通,挖掘IT應用新點子

接著,王立峯開始主動向醫管會提出源源不絕的IT「口袋計畫」。這些計畫都來自於王立峯平日主動了解各科室的業務內容,聆聽使用者的意見等日常經驗,慢慢累積而來的新點子。

雖然身為署北醫院醫院的資訊室主任,王立峯卻很少待在辦公室。他總喜歡跑去不同科室找員工們聊天或共進午餐,主動問員工哪一個工作程序最麻煩或最常出錯?再來思考能不能用IT幫忙,並從中挖掘一些IT應用的新點子。

好比說,有一次他觀察到行政人員每次舉辦教育訓練課程時,現場都要準備一臺筆記型電腦,依序登記每位人員的出缺勤,事後還要手工建立一份Excel清單,計算個別員工的上課時數,並上傳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過程耗時又容易出錯。

王立峯為了簡化教育訓練的程序,親手設計全臺第一套醫院教育訓練系統。教室外不再是一臺筆記型電腦和一群繁忙的行政人員,剩下牆上一臺All-in-one電腦、RFID Reader和幾位看管的人員。不同科室的人員直接使用這套系統進行開課。上課時,醫護人員則自行用RFID員工卡簽到、簽退,後續還能在線上填寫測驗卷、滿意度調查等。課程結束之後,系統會自動計算個別員工的上課時數,大幅減少人工作業的負擔。這正是王立峯透過主動了解員工業務內容所開發出來的點子。

而另外一個口袋計畫的來源是使用者的意見。每次只要導入新系統或新工具,王立峯就會去各科室詢問使用者的感想,很多新點子就會跟著冒出頭來。例如,一位護理人員拿到PDA,就劈頭問一句,這臺PDA可以讓護理人員互相通話嗎?也有人反應,PDA能不能和病房內的警鈴結合?每當住院病患按下警鈴,除了護理站和走廊的警示燈響起,PDA也能即時通知護理人員。這些都是王立峯當初沒想到的功能,透過意見回饋,最後讓PDA的客製更符合護理人員的需求。

獲得能夠解決問題的新點子固然令人興奮,但是,資訊主管該怎麼將新點子化成可行的方案,這才是IT應用的關鍵所在。王立峯每次得到一個新點子,他會立即開始撰寫計畫書。在計畫書內,他會思考新系統的架構、評估手邊握有哪些資源、該怎麼執行最具效益等,完成計畫書之後,再向醫管會進一步爭取經費支援。

IT要掌握整體營運,超越使用者思維

王立峯設計新系統的架構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原則。他認為,IT既要替使用者著想,同時又要以更高的視野,超越他們既有的思考模式,才能進行流程改造。

一般而言,使用者會希望IT部門能夠按照原先的作業流程,來設計資訊系統,減少重新學習的負擔。可是,王立峯認為,IT人員不能一味順應使用者的要求,而是要站在企業整體運作的高度上,設計出更適當的流程,才能活用IT進行流程改造。

比如說,有10個科室分別使用10套不同的系統,每套系統都需要病患基本資料。如果IT人員按照各科室原先的紙本流程來設計系統,每當病患來到不同科室時,都要重新輸入一次基本資料。換一個角度想,IT人員若能夠站在更高的視野,發現10套系統的共通點是病患的基本資料,只要病患第一個接觸的科室輸入完成,其餘9個科室就能取得該筆資料,不必再輸入。這樣設計出來的系統,才能達到簡化流程的效益。依照這項設計新系統的原則,王立峯成功改造洗腎照護、藥品盤點、給藥確認、案件通報等醫院的作業流程。

如今新的一年到來,王立峯並未停駐於過往的成果,他推行IT應用的步伐仍繼續向前邁進。今年年中,署北醫院要導入少數大型醫學中心才會具備的護理資訊系統(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NIS),這套系統共涵蓋20~30項子系統,也是王立峯主動向醫管會提出的計畫,花了多年時間才建置完成。導入之後,護理人員百百種紙本表單將全面無紙化,如病情評估、照護計畫、生命跡象(Vital Sign)等記錄都可以在NIS系統上完成,護理人員能隨時透過行動裝置進行護理記錄,不僅簡化醫護作業,藉由資訊系統的把關,也進一步提升病患的照護品質。

採訪當天的尾聲,王立峯聊到,他今年還想出一個新作法,來擴充口袋計畫的新點子。他要求負責不同系統的廠商和IT員工針對每套系統提出5個新計畫,作為今年的口袋計畫。他興奮地跟我分享那天從廠商提出的行動開發計畫,邊說著,眼睛也跟著閃閃發亮。

資料來源: iThome 文⊙鄭逸寧 2011/1/24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5612&s=1)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482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