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9/28 20:28:15瀏覽1699|回應0|推薦1 | |
華爾街日報27日公佈二○一○年「科技創新獎」得主,工研院擊敗微軟等國際知名企業,以超薄軟性螢幕─「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顯示器材料技術,摘下最高榮譽「金獎」。工研院表示,這是台灣首度摘下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最大桂冠,該項技術亦獲美國R&D100獎兩項國際研發大獎殊榮,是台灣軟性顯示研發上的重大突破。(圖:工研院,文:羅浚濱) 美國《華爾街日報》二○一○年科技創新獎得主廿七日揭曉,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擊敗Nokia、微軟、福特等國際知名企業,以超薄軟性螢幕─「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FlexUPD)」顯示器材料技術,在卅國近六百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摘下最高榮譽金牌獎。 工研院表示,這是台灣首度摘下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最大桂冠,此單項技術更同時獲得二○一○華爾街日報與美國R&D100獎兩項國際研發大獎殊榮,是台灣軟性顯示研發上的重大突破。同時,工研院還有另一項互動科技─微形變壓阻感測技術同時獲得「科技創新獎」半導體類優選。 科技創新獎的評審之一,同時也是全球頂尖管理諮詢公司—博斯創辦人之一的Barry H. Jaruzels在報導中肯定工研院的軟性顯示器技術,認為具有穩定、可量產性且具價格競爭力,已開啟消費性電子及互動終端產品廣泛的應用市場。同為評審之一的英國通訊傳播委員會技術資源主席William Webb也認為「這項軟性顯示器技術為製程提供了簡易又一流的解決方案。」 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一向深獲國際重視,今年是第十屆,共有四十九項技術獲獎,得獎機率只有8%。工研院繼去年以「超薄軟性音響喇叭」摘下消費性電子類桂冠後,今年更從近六百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角逐者手中,一舉以「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顯示器材料技術勇奪創新科技金獎,再度讓全球性的華爾街日報肯定台灣在「軟性電子」研發實力,也讓台灣之光在科技領域再添一筆。 工研院副院長兼材化所所長劉仲明博士表示,工研院因為預見電子產品將走向軟性化趨勢,從二○○六年開始,即以軟性顯示器產業鏈發展為主軸,加入材料研製、製程開發、系統整合及面板驅動等方面的跨領域整合,終於在二○○八年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工研院新近發表的6吋的彩色超薄軟性螢幕,即是應用「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技術開發出的創新應用,在薄薄○.○一公分的螢幕彎摺時,彩色影片仍持續播放著,彎曲半徑可達到5公分以下,亮度可達一五○nits,螢幕經過一萬五千次反覆捲曲,播放動畫功能絲毫未受影響。這項技術自發表後,已獲得業界廣大回響,預計可在一年內進行試量產,此一技術對於帶動軟性電子書、軟性手機螢幕及軟性觸控薄膜發展帶來革命性的助益。 該技術的應用相當多元,目前除已使用在軟性可彎曲的AMOLED螢幕、電子書等顯示器產品上,也可應用於未來可隨身充電用的軟性太陽能電池、讓手寫輸入更方便的軟性觸控薄膜、可撓式生醫儀器等軟性電子設備使用。 潤餅皮啟發靈感 成就發明 「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FlexUPD)」顯示器材料技術這個點子,來自觀察潤餅皮製作得到的靈感,工研院李正中組長及李宗銘組長是這個研發創意發想者。 由於在軟性顯示器製作過程中,為使軟性顯示器發揮類似平板電腦螢幕功能,需在軟性基板上塗布薄膜電晶體,而這些軟性材料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捲曲及位移,軟性材料必須暫時黏著在玻璃基板上;但剛開始時,塑膠基板和玻璃基板過度黏合,每當多層電晶體及電路製作完成後,塑膠基板要從玻璃基板取下時,電晶體就產生部分脫落剝離情形,如同局部掉漆一樣,造成損毀。這也是軟性顯示器在商品化量產過程中面臨到最困難的部分。 某日,李宗銘及李至中兩人正好想到台灣經典小吃「潤餅」,發現潤餅皮薄得像紙,「潤餅」的製作過程和正在研發的軟性塑膠基板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潤餅皮能輕易地從高溫的鍋子上完整地取下,而研發也可以像潤餅皮與烤盤間加入一層易撕的中介材料,除了讓潤餅皮可以順利脫離烤盤,又不會損害餅皮上的餡料。 因此,在玻璃和軟性基板之間應用一種無黏著性的材料—「離形層」的研發創意也開始著手進行。 影音》台灣軟面板奪科技金獎 潤餅皮立大功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2010/9/28 |
|
( 興趣嗜好|電腦3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