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質生涯過,實踐經驗存》之三
2012/10/01 08:47:15瀏覽196|回應1|推薦34

五、明長城從沼澤中穿過
        上一世紀70年代,通過我對祁連山的觀察並對中國更廣大地區的地形地貌的了解,認識到西部山系北側的山前平厡帶要比相對部位的南側山前平原更為發育,更為廣闊。例如祁連山北麓的河西走廊諸綠洲平原寬1500公裡,天山北麓的山前平原帶則延綿2000公裡以上,而昆侖山北麓的南疆平原地帶則更為廣闊。相比之下,祁連山和昆侖山南側幾乎不存在山前平原,天山南麓雖也有若干富饒的山前、山間平原帶,如阿克蘇、庫車、庫爾勒等市縣,但從整個塔裡木盆地觀之,發源於南部昆侖山的塔裡木河的衝、洪積物質直抵北面的天山腳下,可以說塔裡木盆地整體是從昆侖山向天山傾斜的。我認為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是因為南部的青藏高原在新構造運動時期的強勢隆起,造成中國西部地勢由南向北傾所致。針對這種理解,1978年我在《西北地質》第二期發表了《試論中國西部山前平原不對稱發育的特點》一文。   

        好像也是在1978年,我利用假期來到酒泉,從水文地質部隊酒泉團部借了一輛自行車,踏車去北門外15公裡的新城。為的是重光那裡的泉澤和長城。在1966年夏,我們做北大河流域泉水調查來過這裡,看到很長一段明代長城浸淫在沼澤濕地中使人驚訝。土質長城,一些地段在沼水中坍塌,另一些地段被衝成豁口,泉水從“關裡”淙淙地流向“關外”。我想,500年前造城時,不會選線在水中穿過,也不會將此一帶豐美的水草讓於外族。當時的選線肯定是在澤地以北。那麼五百年中這片“泉水溢出帶”,向北推移了,把長城“吃”了進去。什麼原因?仍然是青藏高原上升造成的新構造傾斜!但在78年我踩單車故地重游,看到那一片澤國已經消失,同樣讓我大為驚訝。原來這十二年在酒泉盆地大量發展井灌,造成區域水位下降,輸干了這片泉淖。這一趟我還帶來了照相機,本來想寫一篇精彩的論文。看到這情況,再沒了寫作的雅興。構思了數年的論文流產了。

        但是我抓住了另一個現像。黑河流域張掖盆地的地表水、地下水都從合犂山正義峽山口排泄到下游的額濟那荒漠草原。到了冬季,地表水消退,通過正義峽的水量都是張掖盆地排出的地下水。正義峽峽口從50年代建立水文站起,到70年代已有20多年的觀測資料。我研究了這些年份冬季的水量記錄,發現水量年年有微弱增加的趨勢。我又查閱黑河流域的降水資料,得知同一時間段內沒有增加趨勢,甚至有所減少。這證明了冬季排出量增加不是因為降水量增加,而同樣是因為南部祁連山系新構造上升引起地勢的向北傾斜,致使張掖盆地每年多傾岀一定的地下水量。我依據這一論點,組織論據,完成一份論文刊登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期刊上。

 

代結語:恢復漢朝生態?

退休之後,也並非如同入了佛門,要做到四大皆空,安心養老也並非容易的。一些工作時未能完成的憾事,往往絞痛著大腦神經:當時要那樣或這樣做了該多好!有一個小地方,在定西專區,地名內官營,是一個全新世的沉降盆地。四周山地有數條衝溝(記得主要一條叫黑石溝吧?)向盆地傾瀉水石流。由於沉降作用,沙、石進入盆地後溝床沉積嚴重,屢挖屢淤,至使溝底與地面齊,淤石、水患頻仍。我設想用鐵絲編籠實以當地卵石塊石,在溝谷進入盆地位置疊置成壩,該壩的作用是過水透水而攔阻淤石。當攔截沉積與壩體齊高後,再向上游築以新壩。幾道壩成後,隨著造壩級數和高程的增加,石流發生會迅速減少,最終趨於0,其患得以根治。(在成都游都江堰,“古代勞動人民”以竹籠充卵石在江中堆疊人工沙嘴,以分江引流。所以我借鑒以鐵絲籠充填塊料為壩攔截淤石。)此工程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鄉鎮自己就能完成。造價也很低。

還有一個想法是在敦煌莫高窟想到的。因地質路線,我從三危山南戈壁經大拉牌,進入千佛洞峽,到達莫高窟。千佛洞峽是一條通谷,橫穿三危山。其峽,北端開口通莫高窟,南端入口在大拉牌。是黨河古道。新構造運動使黨河向西擺動,改走今日河道,千佛洞峽遂被廢棄。大拉牌是一窪地,有泉水溢出,證明三危山阻水,此處是一水庫地形,庫容可達1億立方米。在大拉牌上游之戈壁亦有古河道連接黨河的出山口。將古河道輸通即可與現黨河水庫(庫容3000萬立方米)分水。兩水庫的聯合節制,可充分利用黨河資源,發揮加倍功效。而且距莫高窟不遠,千佛洞峽中有三級跌水,高差數十米,可形成壯麗的瀑布奇觀,更增添莫高窟的旅游資源。

很多這樣的想法,多年縈繞不去,沒有建白的渠道!

日常瀏網看報,也關心一些專業信息。就近年所讀,例如有教授虛妄著文,說從祁連山到巴丹吉林和騰格裡兩大沙漠有強大的富水構造帶,可変沙漠為良田!還有專家建議在渤海取海水淡化解決京津唐供水,甚至把淡化海水輸送內蒙和陝北煤田為生產、生活供水。最離譜的想法是提出把海水(不加淡化)直輸新疆沙漠腹地及其他大沙漠,用以固沙。等等飲鴆止渴的奇思狂想不一而足。這些“大膽假設”不須要“小心求征”,因為最大的意義不過是要發出聲音,驚世駭俗,撈一點知名度!

我考慮的有實際意義的想法,是要把甘肅河西以及中國西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干旱成災、高山冰雪資源退縮減少的現狀扭轉過來。其實已經有現成的人工降雨科學可以應用。當然還要結合西北的氣候、地形等環境特點。在極需用水的平原綠洲帶反而不是造雨是實施點。因為在這裡較少遇到可用於人工降雨的雨雲。但是西北的綠洲是從來不靠雨水滋潤的,靠的是高山冰川和積雪融化來灌溉。正好祁連山、天山等山地氣候又有人工降水的條件。因為高山環境有大量水氣的存在和積雨雲層的形成,因此可以用人工方法催生比自然降水更多的雨量。我想,如果長年在祁連山進行較為充分的人工降雨,將河西走廊每況愈下的生態環境恢復到西漢時期是可能的:那正是從“風吹草低見牛羊”轉向綠洲農業的初期!而且祁連山南麓的青海湖也能得到充足水源,常保碧波蕩漾。如果在天山區堅持常年性催雨,甚至羅布泊可以恢復。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663&aid=6906883

 回應文章

王树庄
恢复汉代生态
2012/10/01 08:53
恢复汉代生态,你的想法很美,祝愿能够部分实现。
譚老(t663) 於 2012-10-02 16:40 回覆:
呵!如果是两院院士提出就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