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要介紹的文章是關於「日本戰犯」如何「殘酷鎮壓」台灣人的經過,作者是程依娜【註2】。
「日本戰犯」不只用軍艦槍炮殺害抗日義士,也用毒氣屠殺台灣人,日本採用的是「焦土政策」,對拒絕割讓的台灣人「格殺勿論」……
-----------------------------------------
殘酷鎮壓---程依娜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賠款割地的《馬關條約》,日本以刀架在清政府脖子上的方式,強行獲得了覬覦已久的台灣。消息傳出,全國輿論大嘩。台灣人民在聽到割讓台灣的消息後更是悲憤交織,以進士丘逢甲為首,台灣紳民數度上電清廷,反對割讓台灣﹔台北人民在《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天「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台灣人民最終不得不拿起武器,走上武裝抗日保台的道路。
殘酷的武力進佔
1895年5月25日,丘逢甲、林朝棟等台灣士紳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推清政府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設議院、籌防局和團練局,准備不奉清廷號令,自主抗日,但同時又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定國號為「永清」,以表示永遠心向大清之意。民主國以南部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最為有名,結合地方人士自發組織的義軍,有力地打擊了前來接收台灣的日本殖民者。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以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台灣首任總督,並派北白川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武力接收台灣。日軍軍艦到達淡水港附近,遭到了守軍的強烈抵抗,日軍見淡水港不易攻下,便改由三貂角附近的澳底登陸,6月2日日軍佔領基隆炮台。同一天,清朝代表李經芳與樺山資紀正式簽訂割台協議。唐景崧、丘逢甲等民主國的領導者見情勢危急,紛紛內渡。領導中心一失,台北城內便陷人了混亂……日軍拿下台北城後,於6月17日在巡撫衙署舉行總督府始政儀式,宣布開始統治,這個日子被日人設為「台灣始政紀念日」。
然而,日軍向南部推進時卻遭到了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與各地抗日義軍的頑強抵抗。在桃園、新竹、苗栗,義軍與日軍的戰鬥都相當慘烈,六七月間,義軍一度反攻新竹,殲滅日本騎兵於大湖口,劉永福也派吳彭年率黑旗軍北援,在新竹、苗栗一帶與日軍相持一個多月。8月初,日軍大舉增兵,分三路向台南前進。8月中旬,日軍攻下苗栗,下旬在彰化八卦山與抗日軍發生激烈戰鬥,lO月初嘉義淪陷,義軍死傷慘重,劉永福手下大將吳彭年、吳湯興、徐驥等陸續死難,在日軍優勢兵力進攻下,劉永福部腹背受敵,孤立無援。最後劉被迫潛至安平港,內渡廈門。11月18日,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向日本政府報告:全島平定。在武力接收台灣的過程中,日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歷時五六個月,前後數次增兵,投入兵力達七萬多人,傷亡(包括病亡)和因病減員達1.1萬餘人(日本人自己承認數字,一般認為比較保守),才基本平定台灣軍民的抵抗。
「焦土政策」平定抗日武裝
「台灣民主國」的瓦解並不意味著台灣抗日運動的停息,台灣人民的武裝鬥爭仍在全台上演。這一時期,日本所佔領的只是台灣的大都市,對鄉間和山區控制力還較弱,許多義軍紛紛轉到地下,各地武裝抗日行動層出不窮,使日人疲於奔命。並稱「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柯鐵和林少貓等便是這一時期著名的抗日義軍首領,分別在台灣北部、中部和台南領導抗日武裝。惱羞成怒的殖民統治者為鎮壓抗日武裝,殘忍地實行焦土政策,台灣人民被屠殺者難以計數。到1898年,日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改變策略,一面頒布「匪徒刑罰令」進行嚴罰及掃蕩,一面制定「土匪招降策」誘降抗日分子,然後再在「歸順」儀式中,集體屠殺。日本人著的《日本殖民地政策一斑》一書就承認,誘殺抗日分子達16000人。迫於形勢的壓力,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北部的義軍首領簡大獅也曾宣布「歸順」日人,但他沒有繳械,不久,日本人不講信用,簡大獅重又上山,繼續開展抗日鬥爭。日本人前去勸降,被擊斃。惱怒的日軍清剿不成,以軍警混編為十四路進山圍剿,簡大獅在台灣無法立足,潛回漳州。日寇獲知,脅迫清廷圍剿。簡大獅被清軍抓獲並被「引渡」給日本殖民政府,受盡酷刑後被殺害。戰鬥在高屏一帶的林少貓不為招撫政策所動,日人請紳商出面斡旋,林少貓提出條件,劃後壁林(今高雄林園、小港一帶)一地為義軍自治區,官吏不得擅人,外出時可攜武器,族黨系獄者免罪釋回等,日人皆一一答應,並在「歸順式」時將准許書交林少貓,這對日人來說,可謂一大恥辱。林少貓在後壁林三年,開墾經營,隱然成為國中之國,日人更如芒刺在背。1902年總督府決然下令調集大軍,在重炮猛轟及艦艇的掩護下,激戰六七小時,終於攻破堡壘,林少貓戰死。林少貓之死為日本據台初期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運動劃下了一個句號。
用毒氣彈鎮壓起義
1906年以後,台灣局勢逐漸平靜,游擊武裝多被瓦解。日本在台灣推行警察政治,對台灣人民的控制日益嚴密,但日資企業入侵使台灣人民在經濟上遭到壓榨,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者的剝削與高壓,台灣人民多借宗教與幫會進行秘密抗日運動,包括1907年蔡清琳領導的北埔起義,1912年劉乾率領革命黨與農民武裝、反對總督府支持日本財閥霸佔竹林所有權的林杞埔起義(又稱竹林事件),受辛亥革命影響羅福星等人計劃在苗栗起事(但事前被警察破獲)等一系列抗日事件,以及1915年余清芳、江定、羅俊等人領導的西來庵事件(他們借助秘密宗教進行抗日活動,但在聯絡起義前被發現,倉促起事,終為日人所鎮壓)。
西來庵事件平息之後,台灣人民的抗日運動轉向反殖民、爭民權、爭自主權的民族運動,此時日人統治台灣已久,台灣人的抗日運動也完全脫去武裝抵抗的色彩。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許多弱小民族都經歷了民族覺醒。於是,台灣一些新興知識分子在民族情感的支持下,以爭取台灣的民主、自治,進而爭取自決、自主為目標,繼續和日本對抗。這些運動對殖民當局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總督府為打壓這些知識分子的行動,甚至以違反治安法為由,發動全島性的大檢肅。不過,殖民當局的橫暴並未達到效果,反而激起台灣人民更多的關注。抗日戰爭爆發後,台灣被卷入戰爭體制中,日本人採取全面鎮壓政策,參與社會運動或政治運動的人,不是被捕下獄,就是被嚴密監控,政治運動、社會運動逐漸消沉。
在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中,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原住民的抗日活動,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30年的"霧社起義"。霧社位於台灣中部的南投縣,靠近著名的日月潭,因這裡長年雲霧繚繞而得名,該地住有泰雅族賽德克亞人的12社(相當於部落)。日本山地警察對原住民積年累月地壓迫剝削,強制勞役、誘奸婦女,激起山地民眾強烈憤怒。1930年10月27日,瑪黑步社首領莫那魯道率領山胞300餘人,分隊襲擊附近的警察分駐所13處。同時進襲霧社警察分室、學校、郵政局、日本人官舍等,砍殺了各地警察及霧社公學校舉行秋季運動會的日本人。起義爆發後,總督府出動5000多人於31日開抵霧社,並用山炮向起義軍轟擊。起義軍退至山谷,筑起工事,誓死抗擊。日軍久攻不下,11月18日出動飛機公然施放國際上禁用的毒氣彈,大部分起義者死於毒氣之中。起義最終失敗。經此事件,霧社原住民人口由原來的1400人減至500人。包括原住民在內的台灣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同時,台灣的武裝抗日史從一個側面對今日那些仍在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論調的人予以了有力反擊。
【註2】摘錄自〈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台灣幹了什麼?〉,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