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1 16:34:47瀏覽749|回應0|推薦0 | |
【十面埋伏】 琵琶大麯。明代後期已在民間流傳。樂曲描寫西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之情景,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技巧,表現古代戰爭中幹軍萬馬衝鋒陷陣之勢,十分生動。此曲是傳統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西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 十面埋伏 】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鬥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以中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展開最後的大決戰,劉邦用韓信為大將,以30萬漢軍的絕對優勢把10萬楚軍圍困於垓下楚營內。 樂曲、曲意 ... 可劃分為三大部份 第一部份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共包括前五個小段。(從列營到走隊),琵琶在高音區奏出了強烈的轟鳴聲,並且由慢及快,表現了一種威武逼人,催人上陣的氣勢。那模擬戰鼓聲、軍號聲、馬蹄聲等古戰場的音響,然後進行排陣、點將等等,都是古戰爭中必有的內容,生動地表現了漢軍戰必勝、攻必克的高昂鬥志。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