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8/20 11:26:49瀏覽898|回應4|推薦11 | |
淺水灣咖啡館屋後幾乎都是違法佔用公有地,但有店家,佔用了還不夠,竟還搭蓋起二樓,甚至更誇張的,跨過了防波堤、蓋到消波塊上。(圖/王以瑾攝影)圖片來源:東森新聞網 很厭憎台灣的觀光文化,因為台灣是哪裡美麗哪裡破壞去。 民眾要生存,要賺錢,到處開發蓋房子蓋商店,不管是合法建築或是違建,都完全不顧生態環境。 而商家和觀光的人潮每個人都隨手丟垃圾更是對環境的另一大傷害。
日前和一位在保險員朋友在聊,她因為做保險員的工作得看多聽多,所以跟她聊天很有收穫也很愉快,什麼話題她都能聊。 她提到,目前不管是國際或是亞洲或台灣本身,諸多的統計與預計,都覺得台灣開放大陸的這項政策在五年內絕對會有突破!因為整個民氣已經都擋不住了,開放大陸變成了可預期的。 她因為看到香港在回歸時盪到谷底,現在又重新翻身,很快的讓東方之珠不再蒙塵,在短短的時間內單靠觀光賺回了天價般的收入,她期待台灣也能像香港這樣,找到自己的方向,也能在國際大放光彩。 她對此很樂觀,對台灣很有信心。 可是,對此,我卻是抱著悲觀的態度。 我不贊成台灣開放,不贊成不是因為政治,而是因為環境。
台灣,是個不懂愛自己的國家。 政府和人民總是很努力的破壞我們自己的根。原本美麗的寶島因為美麗所以要佔據,所以台灣各地,再美的風景都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成了一堆垃圾場。 山秃了、樹沒了、花少了、烏不見了,換來的是房子多了、商店多了、人潮多了、垃圾更多。 最感嘆的是我常掛在嘴裡的關仔嶺。 而讓我心驚的是台東。 來到台東一年多,從來的第一天開始就看到一堆房子在蓋,住了一年多,原本在蓋的都蓋好了,可是新的建築卻從來沒停過。 一間又一間,一棟又一棟的房子是用什麼換來的? 用綠地換來的。 來台東一年多,我親眼看到一堆農田快速的變成一棟棟的房子。 所以,台東的空氣除了東北季風的作崇外,更多的是因為全台東都在建設,所以空氣總是混濁帶沙的。 台東正在起飛,大家總是這麼微笑的看著台東。
可是,在起飛的同時,環境的整體評估有慎重的做專業評量嗎? 台東的人口並沒有這麼多,外來人口雖然逐年增加,可是再怎麼算也沒有那些新房子來的多。 可是,大家為了進步的口號,努力的把綠地變成冰冷的建築。 所以,為了尋求綠意而從台北搬來台東的我,未來似乎真的只有越搬越進山裡,才能有殘留的綠意在身邊。 也或許,不久的將來,台東的山或跟關仔嶺和各地的山一樣,為了人們所謂的進步,再一次一次的犧牲那些原始的資源,然後在人們佔據了一切後,再等著大自然的反撲,然後再來呼天搶地的怪東怪西、怨天怨地。
總之,台灣連基本的水土保持都做不好,連無辜的一棵樹都沒法保護,在一切都求短利毫無專業能力的種種決策之後,我真的不看好,已經蒙塵的台灣能再怎麼發亮發光。 大陸或許真的可以為我們帶來觀光人潮,但那只是一時的,要風光水色,他們大陸才是強項,已經被破壞的哩哩啦啦的台灣風景算什麼!要城市的霓紅燈,他們香港才是璀燦,台灣的一點繁華又算得上什麼。
台灣,是個傷痕累累的傷兵。 很多住在這裡的人並不自覺,仍自以為台灣仍是當年的那驕傲世界的亞洲小龍,仍以為台灣仍停留在經濟起飛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 呵,亞洲小龍早換人做了。(關於這點,還有一項要分享的新聞,我另外開一個話題聊) 台灣啊,早不是風光的台灣了。 親愛的台灣人,在大家都只爭著顏色分化,用意識形態過生活的今天,大家能不能、願不願意靜下心來好好的看看這片土地呢?它受傷了,它在哭泣,大家聽見了沒? 2005/8/20 熙 以下新聞來源東森網站: 文/王以瑾 其實淺水灣咖啡街的發展歷史很短,第一家咖啡館開門營業的時間距今也不過4年,而較有名的店家,也不過只有2年時間;幾年前如同廢墟般的街道竟能在短短時間內、沒有任何發展計劃就成就了這一片光景,著實讓人意外。 如同店家所言,如果政府要來拆違法空間,那每家店的特色都被拆光了,生意甭做,好不容易發展出來的觀光也沒有了;這樣的說法,也有道理,畢竟不能斷人生路,況且能夠發展出一條咖啡街,表示遊客也有其需求,依照這樣的思考方向,就地合法,似乎是個解決之道,透過租地的方式,讓店家向國有財產局租承土地,以法律規範店家行為,主管單位也可多一筆收入,應是兩相得利的方法。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