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桃姐》:題材共感與黃金組合
2012/03/16 02:17:28瀏覽1282|回應0|推薦4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桃姐》講述著一對主僕長達近六十年的親密情感。劉德華飾演富家少爺Roger,自幼由家僕桃姐(葉德嫻飾)照顧自己長大,並伺候梁家老少五代人。後來這家人紛紛移民,只剩下Roger在香港生活,主僕兩人相依生活。沒想到在某個午後,桃姐突然中風,她堅持不想拖累Roger,決定去老人院過日子,Roger才漸漸開始明白自己與桃姐的情感,已經超越主僕,更像是家人親情。

 

    坦白說,這個題材聽起來一點也不「厲害」,只像個街角巷里間的尋常故事。但透過許鞍華的鏡頭,卻拍出了極具魅力的東方味與世故人情。電影幾乎沒有過度高潮起伏的情節,大部份都是瑣碎的生活片段與對話,許鞍華就透過一場又一場看似平凡質樸的戲,漸漸堆疊出這對主僕之間的綿密情感。從在家吃飯的對話,到走出老人院到茶餐廳吃飯的對話;從手牽手看電影首映的背影,到Roger推著桃姐坐輪椅在公園散步的背影,時間的流逝與相互倚賴的情感,也一步一步在觀眾心中滋生。而另一方面點綴著Roger的繁忙工作與老人院裡其他老年人的生活處境,《桃姐》則從主角之間的故事,提升到了對香港社會的觀察層次,包括家庭世代之間面對老人問題的複雜難解,香港夾雜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的曖昧兩難,當然還有整個體制對於老人照養的大哉問。當整個世界的人口都同樣面臨高齡化的現實之下,《桃姐》也從一部富含香港本土風情的寫實創作,變成了呼應全球觀眾都能共感的當代電影。

 

    除了編導的成功,兩位男女主角的演出更是為電影本身貫注了最強大的信服力量。不僅是劉德華、葉德嫻戲外多年來的私交甚篤,他們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為角色帶來更飽富層次的厚實度。葉德嫻透過肢體語言上的逐步變化,不但超齡演出桃姐的老年姿態,亦清楚詮釋出戲裡病況日漸嚴重的過程。相對於葉德嫻的外在表演上的驚人變化,劉德華這一回則是真真正正的「洗盡鉛華」,他在沒有過度悲喜情緒溢於言表的狀態之下,反而用極為細微的眼神、表情,內斂地演出了Roger面對桃姐餘生的那種複雜心情,從起初的不知所措、到後來的難過不捨,以及最後那種超脫生死的淡定,劉德華的表演難度,一點也不輸給葉德嫻。金馬獎讓他們花開並蒂、雙雙獲獎,確實是實至名歸。

 

    《桃姐》日前又獲得香港金像獎的多項提名,接下來考驗的則是在兩岸三地正式商業映演的票房結果。無論如何,它的象徵意義似乎不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某個程度來說,亦凸顯出整個香港電影的本土危機。究竟該全盤西進,還是該停下腳步在本土特質中尋求平衡?這應該是香港電影人們下一個共同得面對的重要課題。

 

(本文節自三月號「幼獅文藝」月刊之電癮出軌專欄,全文請見雜誌)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6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