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01 15:43:53瀏覽14221|回應1|推薦12 | |
楊德昌過世了。 他是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導演之一。與侯孝賢、萬仁、柯一正、張毅等導演,同樣在八○年代台灣電影跌入谷底之際,共同帶起「台灣新電影」的寫實新潮。1982年,一部四段式的《光陰的故事》,可說是新電影的起始之作,其中楊德昌執導的「指望」一段,透過石安妮飾演的高中女生,細膩捕捉一個青春期少女對於愛情的渴望、憧憬與幻滅,在短短篇幅中,已完全看出楊德昌的才華潛力。 楊德昌行事風格謹慎小心,不做好萬全準備,絕不輕易開拍電影,因此翻開他的年表,電影產量很少,近1/4個世紀以來的導演生涯,只拍了七部長片、一部短片,不過也因為如此,幾乎都是擲地有聲的傳世佳作、得獎無數。 楊德昌在國外唸書,與在台灣跟著片場實習、師徒傳承制度的侯孝賢,正好是完全不同的電影背景,也造就兩人完全不同的電影風格。回台之後,他先是與張艾嘉合作了電視劇「十一個女人」,清新的風格獲得好評,之後幫中影拍《光陰的故事》,然後從1983年《海灘的一天》、1985年《青梅竹馬》到奪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恐怖份子》(1986),楊德昌的風格漸趨成熟。他的電影明顯受到歐陸導演作品的影響,雖然與同期其他台灣電影作者一樣以寫實的美學路線為主,但楊德昌的作品多半以當代台北為主要背景,大量而犀利的對話與情境,充斥著濃厚的都會色彩與現代主義風格,同時兼有伍迪艾倫(Woody Allen)式的犬儒,也有神似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式的冷靜,在台灣電影中獨樹一格。 不過也由於這股比較近似於歐陸的影像風格與思維觀點,楊德昌雖然才華洋溢、佳作不斷,但他的作品少了一點所謂台灣味的民族色彩,使得他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的時間,稍稍晚了一點,他直到1994年的《獨立時代》才首度進軍坎城影展競賽,而2000年的《一一》則是獲得全面的、國際性的肯定,不僅在坎城得到最佳導演獎,並同時得到2000年美國紐約、洛杉磯兩岸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外語片」。可惜楊德昌一直不願將此片在台灣公映,《一一》在台灣只於台北電影節做過一場「閉幕片」的正式映演,一直很令人遺憾。《一一》描寫一個台灣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變化,寫實幽默之中,卻又充滿著對台灣社會的細膩觀察與尖銳諷刺,影片在全世界各地都獲得極大共鳴,顯見楊德昌的電影在刻畫現代生活、人性荒謬上的深刻精準,置於不同語言、文化之下,都能同樣被肯定。 自《一一》之後,楊德昌多年未有新作,而這幾年來他更是行蹤神秘,並已多年不與媒體打交道,雖然早有傳聞他病了,可是一直未能獲得證實;加上他不喜歡媒體老把焦點放在他的兩任婚姻上打轉,所以甚少公開露面。最近一次看到關於他的報導,是他與成龍合作拍攝以成龍本人作為靈感藍圖的動畫片,原以為楊大導演把創作從劇情長片轉往動畫,還在令人期待會有一番新的天地,沒想到就突然傳來惡耗,不勝唏噓。 楊德昌作品年表: 2000《一一》Yi yi: A One and a Two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