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2選擇台灣最高領導人的首要條件:能力
2011/09/21 01:49:43瀏覽3105|回應12|推薦11

台灣人民歷經政治解嚴、96年飛彈嚇阻、二次政黨輪政、金融海嘯等重大危機,爭取得來不易的台灣經驗,已建立起了台灣尊嚴與自信心。可以說:台灣人民站起來了!

二次輪政後的四個重大關鍵結構性挑戰

雖然如此,綜觀2008年輪政後,當前台灣人民必須面臨以下四個重大關鍵結構性問題的新挑戰:

第一,「日益加遽的青貧現象」

根據主計處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國內未滿四十歲的青年勞工,約有4,592,921人,占全國勞工36%;而青年勞工的平均年所得539,478元,約達全體勞工平均年所得615,01687%水準。

參據先進國家經驗,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結構性的。青年勞工所得之所以會低於整體勞工所得的其中一個結構原因:即產業鏈正在發生全球性的本質變化。隨著國際產業結構的普遍升級,主流產業逐步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變成為「勞動力節縮型」產業,進而產出所謂「無所得成長(earningsless growth)」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結構性的原因:是任何大小企業或組織都一樣,愈來愈偏向於雇用具有工作資歷與經驗的員工;而愈是經濟不景氣,又更使得企業界愈發不願雇用太多正式員工,因此轉而增加比例或求取加碼去雇用派遣工或非典型作業人力。面對這樣的「青貧現象」,可以說是嚴重打擊台灣人民自信心的。

第二,「歷史新高的貧富差距惡化現象」

台灣現況的高低所得家庭貧富差距,據主計處資料已由2008年的6.05倍擴大為2009年的6.34倍,平均每戶所得為1,825,000元,最貧窮家庭群組僅有222,000元,差額倍數已達8.22倍;若以所得金字塔的頂端與底層來看,台灣2008年位於所得金字塔頂端的5%人口,平均年所得是4,500,000餘元,位於最底層的5%平均年所得只有68,000餘元,相差66倍。已由1998年兩者所得差距相差32倍,擴大到66倍,已達「台灣歷史新高」。

第三,「死刑存廢爭議未達社會共識」

隨著台灣幾個重大司法案件:蘇建和案、陸正案、江國慶案…等司法糾葛的揭露,觸動了台灣社會最深層的正義伸張與人權的連動問題,死刑存廢與否則是最具體的爭議表現。

回顧台灣內部對死刑存廢爭議的幾個重要社會代表力量,大致可以區分成兩股主張:其一,支持廢死主張者,包含以廢死聯盟為主的人權主義者、宗教社群、理性論述之知識菁英;其二,支持死刑存留主張者,包含有支持受害者的社群、同情受害者、對社會充滿普遍不安的匿名大眾、持效益論述之知識菁英。

台灣目前關於死刑存廢爭議在社會正義與人權之間的取決,往往呈現一種二元對立的論述狀態,也就是建立在加害者、嫌犯、被告的人權跟被害者的人權必然是對立的前提上,來面對與處理這個具高度爭議性的政策問題。

事實上,據法務部所公佈自1993年到2008年多筆民調資料顯示,這些年來始終有八成民眾反對廢除死刑,但若向受訪者提示「終身監禁不可以假釋替代死刑」,則贊成廢死會略多於反對者。也就是說:找尋出一條如何在社會正義與人權間取得平衡的政策方案,凝聚社會共識,是台灣最高領導人不容忽視的重大挑戰之一。

第四,「兩岸關係的競合矛盾」

雖然兩岸已進入和解互動、和平發展的階段關係,但在整個國際局勢發展上,若先將「一個中國」排除不論的話,依然有著「人權發展」與「意識形態」兩大基本且深層的競合矛盾問題。

舉例而言,在中共執政下的對岸是一個專制獨裁的社會,不僅管制外國媒體的報導,對中國大陸媒體也是嚴格管控,提供中國大陸人民一致化的訊息。在一個重視基本人權和民主自由價值的台灣社會,所有人都有知的權利,而媒體的重責大任就是傳遞多元、正確的訊息給社會大眾。但是,對大陸人民而言,這是一個苛求,爭取人權的保障是眼前不敢奢求的目標。

此外,雖然兩岸對峙局面已經轉變,但台灣人民堅決的反共極權立場,則並未改變與動搖。中共一貫主張的「一國兩制」是不可能被台灣人民所接受的。

現今已不是台灣人民單憑積極努力就能成功的幸運時代

回顧1960年代的台灣,由於整個國際戰略情勢的對立布局,身為美國民主自由陣營的一份子,分沾到了其部分經濟利益,因而啟動了「加工出口工業化」;而今日台灣已不再如同60年代的台灣,面臨日益加遽的「青貧現象」、歷史新高的「貧富差距」、社會爭議的「死刑存廢」、競合矛盾的「兩岸關係」等四個重大關鍵的結構性質變問題,台灣人民似乎不能再只是憑靠著積極努力,就能解決問題獲得成功,更不再是個「只要肯打拼,就能出頭天」的經濟起飛的幸運時代了。

未來台灣需要一個有「解決重大關鍵結構性問題能力」的最高領導人

那麼應當如何才能找回台灣人民的自信心呢?時值民國百年,當回想到孫中山先生「權能區分」的主張,其最初目的是為了徹底根除西方「議會獨裁,政府無能」的流弊,也就是希望能夠「政府有能,人民有權」。雖然,民主台灣目前尚無議會獨裁的遠憂,卻面臨政府執政不力、施政成效不彰的無能政府的急迫性問題。

在目前的經社條件以及政治文化下,要改變當前無能政府的困境,亟需要有能力的領導來領導台灣。那麼什麼是能力?國家領導人的條件又是為何?李登輝前總統曾說:成功的政治領導者必須具備五個要件:

其一,要有信仰。政治領導者必須抱持「公義精神」,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這是信仰的第一步,不論遭遇多大的困難與挑戰,都必須堅持「公義精神」。
其二,要有所覺悟,隨時可以放棄權力。
其三,要有非常清楚的公私之別。
其四,身為總統,別人不願碰、不敢碰的事情,應率先攬起來處理。
其五,不要迷信領袖魅力(charisma)、製造領袖魅力的假相。

  李登輝前總統所提出的國家領導人要件,是一個抽象性、指導性、原則性的說法,而就「能力」本身來說,這又是個多向度(dimension)且具有交互影響(interaction-effect)不易衡量的複雜概念。事實上,具體而言,吾人認為:未來台灣最高領導人的首要條件:就是一個能夠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有「解決重大關鍵結構性問題能力」,也就是能夠至少解決「日益加遽的青貧現象」、「歷史新高的貧富差距惡化現象」、「死刑存廢爭議未達社會共識」、「兩岸關係的競合矛盾」等四個重大關鍵結構性問題的國家領導人。在人類的「有限理性」的限制下,「神人式」的國家領導人是很難也不該加以追求的。雖然不冀求政府萬能,但2012台灣最高領導人必須也至少是「有能」的國家領導人,帶領台灣人民走出結構性的困境。

距離台灣2012大選日已不到半年,匯聚台灣人民的集體智慧,擺脫「無能政府」的羈絆,「能力」是2012選擇台灣最高領導人的首要條件,選擇出台灣未來最高領導人,讓台灣人民再次出頭天,已是當前台灣人民不可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

隨著台灣民主的發展,讓公共議題更能揭諸於眾
惟基於對台灣整體經濟、政治、社會等公共領域的關心
這本「結緣刊物」《公 論》終於在幾個朋友與版主共同努力下
誕生了…

雖然政黨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常態,面對當前藍綠分明的態勢下
仍希望能採取客觀態度與理性立場來關心公共議題
為謀求台灣整體利益盡一份心力!

理性、公義是唯一的堅持,更是基本價值!

感謝支持!

刊 物 聯 絡  knowledgestrategy@yahoo.com.tw

本刊物售價如下:
> 1~5
(@199,運費另計- NTD 60/)
> 6~10
本(@189,運費另計- NTD 90/)
>
一次訂購超過10本,我們將另外提供更優惠價格
>
若您欲購買本刊物
>
請您來信提供欲「購買數量」
>
在收到您的來信後
>
本團隊會請您提供您的收件地址、收件人大名、聯絡方式
>
及後續付款方法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能力
論能力,阿扁絕對勝過連宋
2011/09/21 05:51

二場選戰的勝利就是能力的背書。

現在2012的能力,馬英九第一,再綠橘聯合抹黑下能有這樣表現實在有能力。

甭提10年前專制時代的能力,那時媒體都被買通了。


悠遊七海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能力大破壞力也大
2011/09/21 03:29
能力大破壞力也大,你能期望李登輝支持的人嗎?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