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0 03:39:46瀏覽873|回應1|推薦3 | |
美國夢到底還剩下什麼? 近期美國總統大選將至,「美國夢」這個議題又被搬到檯面上消費一番,出版界也不惶多讓,自由作家Hedrick Smith所寫的“誰偷走了美國夢?我們可以找回來嗎Who Stole the American Dream? Can We Get it Back”乙書,再度成為美國政界茶餘飯後的話題,更有甚者;美國華府知名智庫“新美國基金會The New America Foundation”將在本月14日與紐約時報共同舉辦研討會,邀請本書作者出席致詞(Featured Speakers)。 美國夢(American Dream)源於英國對美國的殖民時期,發展於19世紀,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 便能在美國獲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們必須透過勤奮工作、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幫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來美國。儘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所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難找到也不容易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度相當大,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所需。 「美國夢」的含義在歷史各有詮譯。「美國夢」源自於歐洲移民對新世界的神秘感,特別是鼓勵蠻荒開墾的低成本農場土地政策。人人都能成功的美國夢想,緣於早期美國土地廣大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獲取大片肥沃的土地。當時的美國還是農業經濟為主,土地就意味著財富。那些遙遠未涉及的土地,永遠比他們已經佔有的土地要好。即使他們已經到達了天堂,如果聽說西邊有一個更好的地方,他們也會繼續前進。19世紀初美國西部發現多處金礦,有些幸運兒開始因挖金而一夜暴富,這波“淘金潮”的傳奇,推動了移民西進的浪潮,也為“美國夢”抹上了濃厚的金黃色彩。南北戰爭前後,美國開始了工業化。歐洲來的移民更多地進入紐約、芝加哥、底特律等新興的工業城市。從此「美國夢」又有了新的內涵。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奮鬥起家的工商業鉅子。例如依靠個人發明而創立通用電氣公司的愛迪生,採石油的洛克菲勒,經營銀行的摩根,發明汽車生產線的福特。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出身寒微,但通過勤奮終於創立了自己龐大的事業成為傳奇人物。到了21世紀的資訊時代,微軟的比爾·蓋茨、雅虎的楊致遠、蘋果電腦的賈伯斯,分別成為「美國夢」的新偶像。 今天「美國夢」的含義是指運用能力,通過參與社會和經濟活動,為每個人的發展和繁榮提供可能。這就包括是每個人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長,並在沒有人為障礙的情況下,擁有良好的教育與職業機會。這是一種可供個人選擇的機會,沒有人可以根據他們的階級,種姓,宗教或者種族進行限制。他們憑藉自己的智慧,年紀輕輕就積累了數百億美元的龐大資產。他們活生生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天份、肯努力,在美國就可以成功。 在時代的變遷中,近年來「美國夢」對世界的吸引力逐漸勢微。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霸權地位和獨斷專行,使不少外國人一提及“美國”這個名詞就充滿反感;美國憑藉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優勢,窮兵黷武,扮演起了世界警察的角色。一個排外性的反恐法案,堵住了不少移民進入美國的機會;經濟的投機化、泡沫化,更使一般百姓害怕自己的財富突然消失。長期的戰爭引起了國內民眾的強烈不滿,前一陣子影響全球的“佔領華爾街”示威遊行活動,就是反映這種不公平與無奈。由於不斷的提高生活水準,生活上的高支出與生產上的低收入形成矛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萎縮,演變成尖銳的社會矛盾。 美國近年來戰事連連之外,兩黨政治的惡鬥亦是美國夢走調的原因。曾幾何時一個以移民社會建構而成的美國開始排斥移民人口。以反恐為藉口想方設法阻止外國人來美國追夢,其目的就是擔心美國人自已的飯碗不保。曾經大多數美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國夢:擁有一輛車、一棟房,退休後有足夠的錢在國內外旅行。然而今天這樣的夢想似乎已經破滅了。2012年1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41%的受訪美國民眾表示,他們的“美國夢”已經消逝;37%沒有退休儲蓄,38%計畫老了靠社會救濟生活;63%的人認為未來經濟形勢會更壞。那麼美國夢到底還剩下了什麼? 智庫研討會可參考http://www.newamerica.net/events/2012/who_stole_the_american_dream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