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愛的安德烈》家書抵萬金
2008/11/20 15:49:45瀏覽610|回應0|推薦6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

愛,其實是有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龍應台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親子間能夠這樣坦誠的對話,著實不容易,不只是雙方願不願意的問題而已,還必須要雙方肚子裡有一定的墨水,才能有這樣深度的對話(要知道,不是人人的父母都能好好念書),再者,其中也牽涉到了性格問題。讀他們的信,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看著一個十八歲的大男孩述說他精采的生活、表達他的思想,反觀自己,我十八歲時在幹麻?

        一樣是十八歲,生活卻有那麼大的落差,仔細一看,會發現那不只是生活,而是生命。我的十八歲,糊裡糊塗的就跑了。安德烈的十八歲,過得精采,也很享受生活,還有心靈思維的碰撞;我則是在唸書考大學這件事下掙扎擺盪,它擠爆我的生活,不得清閑,一邊想努力,卻又偏偏總是沒精打采,只好用疲憊的身軀和瞌睡蟲戰鬥

         Andreas真是個標準的國際人啊,不只是他自己、他的朋友,在他的身邊好像經常可以看到諸如此類的介紹:某某人,AB的混血兒,出生在A或者B,當過D的交換學生,現在在E唸書。這樣的際遇我完全無法想像。從前有個嚮往國外(西方)的同學,她說她想生混血兒,好像是她的家族裡有這種例子,所以瞭解的比較多吧。

        當時我很難理解,畢竟那與我的生活是八竿子打不著,看到Andreas和他母親的對話,同時一窺國外的生活,我才見識到這當中的差異,一邊讀著一邊驚奇,對居於原位的小小的我來講,不無小補的擴充了國際視野。在這樣的家書裡我發現了一件事:無關乎文化、國籍,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儘管歐洲成年年紀比較早,在母親的眼裡,不管到了幾歲,你都會依然是母親眼中的那個孩子。

         在〈獨立宣言〉一篇中,提到了一個飛力普發現的媽媽華人朋友的特徵:他人明明就在對方眼前,對方問及他的問題是卻總向著他的母親來求得解答。真是個有趣的發現,但大概主要說的是香港的華人吧!我就不記得有什麼這樣的際遇,一般大多都是會直接問我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fib&aid=232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