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從出生開始
2010-08親子天下雜誌15期 作者:周美青
去年九月,《紐約時報》的康健專欄中,有一篇名為「和孩子說話——從出生開始」
的文章,受到紐時讀者的注意。約有超過一星期的時間,都名列最常被網友傳閱的十
篇文章之中。
該文主要是有感於現代父母總是忙於講手機、傳簡訊,而忽略了親子間的溝通,以致
嬰幼兒無法從與父母四目相視、父母臉上的表情、父母說話的語調中,發展其語言及
與人溝通互動的技巧。鑒於嬰幼兒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幼兒開始說話的時間要早得多,
作者主張父母親應自孩子出生開始,就多對著他們說話,即使孩子聽不懂,父母和藹
的表情、溫柔快樂的語調,也能帶給孩子信任及安全感。
其實這並非什麼最新的育兒知識,我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被父母背著、抱著、逗弄著長
大的。只是現在的父母親真是太忙了,忙完了工作、家事,又忙著看電視、上網、讀
寫電郵,在公共場所也常看到父母忙著講手機,查、傳簡訊,對於身邊孩童的哭鬧卻
無暇聞問。現代科技縮短了遠距溝通,但近在咫尺的親人反而愈來愈疏離。難怪作者
要撰文呼籲父母親隨時把握機會,專心和嬰幼兒說話。
面對面的說話、一對一的互動,是嬰幼兒學習語言與人際溝通的基礎。嬰兒在出生後
的早期學習及生活體驗,對其長大後社會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嬰幼兒在與父母
的互動中,漸漸學習到因果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技巧,知道自己笑的時候,父母也會以
笑臉相迎;伸出雙手,父母就會以擁抱回應。父母則可從孩子的一顰一笑及肢體動作
中,了解孩子的情緒與需求。這些看似自然平常的事,對嬰幼兒都是重要的學習,也
是建立緊密親子關係的關鍵。紐時專欄作者建議父母在做動作的同時,多與孩子說話
,例如替幼兒穿衣襪時說:「我們現在要穿衣服、穿襪子。」走在路上可以教導孩子
「這是汽車、這是紅花」。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的能力。父
母應該隨時把握機會,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建立彼此的信賴感與親密關係。
許多父母深信親職教育是需要經過教導學習的技能,反而忽略了最原始、有效的方法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適當的參與、陪伴、鼓勵、了解和關注
。尤其對嬰幼兒,只要肯花時間陪伴互動、專心的注視孩子雙眼、含笑的與孩子碰碰
頭、溫柔的說幾句話;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專心、耐心的聆聽,適時的給予鼓勵讚賞
的眼神及回應,對親子關係、孩子語言及社會適應力的發展都有助益。父母與其花費
時間與金錢上親子課、參加親子活動,倒不如關閉手機、電腦、電視,在愉悅的環境
中,專心的與孩子溝通互動,千萬不要讓孩子寂寞的長大。
把握機會,陪孩子長大
2011-06親子天下雜誌24期 作者:周美青
今年三月,兒福聯盟公布了「家庭溫暖指數報告」。三成八的受訪兒童覺得家裡不夠
溫暖;也有三成八的孩子一星期與父母共餐天數不到三天;逾兩成孩子每天和爸媽聊
天的時間不到十分鐘;而覺得把煩惱告訴爸媽容易的比例,與先進國家相較,都在倒
數三名內。
去年十一月,家扶基金會進行「優質陪伴」調查,顯示九成七的兒童及青少年希冀父
母的陪伴;有三成五的兒少認為父母不夠了解自己,國中以上的孩子更超過五成。二
○○九年四月《親子天下》公布的調查,有兩成八的中、小學生,覺得在家「從來沒人
」或「很少有人」關心。依據《講義》雜誌對中高年級學童做的「小朋友幸福大調查
」,認為幸福是「溫暖的家、父母的關心及與父母同樂」的比率最高。
以上調查顯示,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陪伴;而約有三成五的孩子沒有得到應
有的關注,且孩子愈大,親子關係的問題也愈大。
少子化的時代,孩子是家裡的寶,但雙薪、單親、分偶家庭愈來愈多,父母忙於生計
,可給孩子的時間愈來愈少。學齡前的幼兒,與保母、外勞或祖父母等相處的時間往
往超過父母;二十四小時托育的孩子,甚至只在週末假日才與父母短暫相聚。
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安全感與信任感。幼年時
期的親子關係,足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成長與情緒發展。孩子的許多習慣,也是在
這段時間養成。透過緊密的親子互動,父母更了解孩子,日後才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
,給他最適切的關心、支持、安慰與鼓勵。
上小學以後,忙碌晚歸的不只是父母,安親班及才藝班佔據了孩子課後大部分的時間
,很多孩子上完才藝課程回到家已八、九點,親子間的對話局限於「快洗澡、快寫功
課、快去練琴……」,彼此都欠缺聊天傾聽的心情、精力與時間。親子相處缺乏品質
,孩子無從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家庭的溫暖,當然就難以傾訴自己的挫折與煩惱。
許多青少年問題源自親子關係失調。孩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懷,多會
向外尋求依附與歸屬感,就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忙碌的父母要利用機會與孩子互動,
例如: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餐桌上,與孩子輕鬆閒聊。重要的是要關心孩子的內心世
界、成長變化,而不只是課業成績,多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加孩子的自信;選擇有親
子教室的才藝班,與孩子一同學習;假日可帶孩子一起做早餐、逛超市,鼓勵孩子參
與家事或運動,分工、分享也便於親子交流,提升家庭凝聚力;睡前給予擁抱讚美,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心,知道當他們有需要時,父母總會在身旁。
陪伴,不必刻意在彼此緊湊的生活中另擠出時間,而應互相參與分享彼此原本的日常
作息。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的陪伴與關心,是孩子安定與成長的力量,有智
慧的父母會把握每一個機會陪他們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