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名字
2009/10/14 09:05:31瀏覽724|回應0|推薦2

曾渙釗

  我有二個名字,一個是中文,另一個是英文。先從我的中文姓名說起,我的中文姓名是父母親為我取的,這個名字少人有,在華人數十億的人口中,應該找不到另一位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我姓“曾”,這個姓雖然不是最大的姓氏,但不算少。稀少的是我姓名的第二個字“渙”這個字係來自曾氏家族的族譜中的排名或“字云”,父母親是依照家譜曾氏龍山派的字云為我取的。字云的原來順序為「…奎壁呈雲端,人文煥國華…」。我祖父的名字是屬於“人”字輩,我的父親是“文”字輩,我這一輩子的男生依照字云的排列就該取名為“煥”字輩。

  然而,我出生時,在兄弟姊妹中的排行已經是第六,父親仍按傳統習俗,將我的生辰八字交給新竹城隍廟前的算命先生排命盤,發現我的八字中,少了“金、木、水、火、土” 五行中的水和金。父親於是依照算命先生的建議,將“煥”改為有“水”字邊的“渙”,因為又缺“金”,於是找一個有“金”字邊的字。後來一次清明掃墓時我叔叔說在台灣日據時代,日本有一位將軍的姓名中有個“釗”,因筆劃較少,又有“金”字,於是就取這個字為我命名。等我會識字後查看字典的“釗”字,有“勉勵、削去稜角”的意思,也是有意義的字。

  父母親為我取名,完全出於愛護子女的好意和對未來的期望,但也帶來一些有趣的事,因為大多數常見“煥”字,如精神煥發等較正面的字,而“渙”如渙散,就少有人用。因此許多人在書寫時會主動幫我改為“煥”。而第二個“釗”字因較少見,或我寫得較繚草看不清楚時,有些老師或同學不認得,就會誤以為是“劍”、“創”或“釧”等。我參加大專聯考,放榜時先收聽電台廣播,得悉自己考上那一所大學和科系。第二天找幾家報紙來看,竟然沒有一家報紙把我的姓名寫對。有的將“曾”改為“曹”,“渙” 改為“煥”,而“釗”字就有許多被誤判的字。幸好我已事先得知考上哪所學校,否則若只看報紙,還會以為自己落榜了。

  現在如果有朋友或同事,將我的姓名,誤植為“煥”時,我都說一樣,我原本就應該用“煥”字,只因為父母親的愛心和考慮,我才會改為“渙”字。而第三個字“釗”唸成其他的字,我也釋然,畢竟這個字較少見。

  我的英文名字“Arthur”則是自己挑的。出社會工作後,進入一家外商電子公司服務,直屬主管是美國人,為了稱呼方面就自己選個英文名字。在許多的英文名字中,要選擇那一個名字較好呢?我讀大學時,曾看過電影“Camelot”由李察哈理遜(Richard Harris)扮演英國國王King Arthur,講亞瑟王和他的圓桌武士的故事,印像深刻。Arthur的發音和author (作者)很接近,而Arthur的小名是Art(藝術)。而藝術和當作家,這兩者我皆喜歡,因此就決定選Arthur為名。有些同事或朋友,平常喊我的英文名叫Arthur,但在電子郵件或通信時,誤以Author (作者)稱呼,我也欣然接受。

  有些認識的同事或朋友問我為何選Arthur為英文名,有時一下子說不清楚,我就會簡單的說,台灣人的小名或膩稱,通常會取姓名中的第三字,再加一個“阿”字,例如“阿水”、“阿土”“阿泉”等,而“Arthur”的發音就是“阿瑟”也很好唸。小時候,母親就喊我“阿釗”(母親晚年時會喊我“阿釗仔”),所以我就取Arthur。結婚後不久,岳母問我,以後如何稱呼我,我就說家人都喊我“阿釗”。以前小時候的同學、鄰居、親友到大學的同學見到面都喚我“阿釗”,出社會後的同事就叫我“Arthur”(阿瑟),聽起來都很親切,有鄉土味。2007/12/04



附記:龍山曾邱通用輩序

唐代末年,黄巢起義。公元880年,身為唐團練使與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随王潮攻打福建,並于886年定居于晋江泉州城龍頭山而成為龍山派的始主。

圭璧呈雲瑞 人文煥國華
台衡思继武 鼎甲勵承家
一贯書绅永 千秋赐福遐
贻謀資燕翼 世業仰清嘉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mallmiracles&aid=34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