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31 12:33:42瀏覽3400|回應0|推薦2 | |
蔣中正之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 法肯豪森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von Falkenhausen,1878年10月29日-1966年7月31日),德國陸軍上將,蔣中正之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1940年至1944年期間擔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佔領的比利時軍事管制政府的首腦。
法肯豪森于1878年出生於德國一個皇家貴族家庭,1900年曾隨八國聯軍來華鎮壓義和團,這次經歷使他對東方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回國後曾在柏林大學東方學院進行專門研究。
1912年他被派遣到日本東京擔任德國駐日使館武官。從軍中退休之後,納粹黨曾許以高官邀其入黨,但遭到他的拒絕。
法肯豪森在二戰時德國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戰區擔任最高行政長官 作為蔣中正的最後一任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在幫助蔣中正整訓軍隊、推動中德貿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他對中國抗日戰略部署提出了大量的建議,幫助蔣中正擬訂了抗日戰略藍圖,並參與指揮了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
法肯豪森對日本軍隊及其軍事戰略做過深入研究,深知日本全面侵華勢在必行。因此,法肯豪森上任不久,就多次考察中國的江防、海防。
1935年8月20日,他向蔣中正呈送了《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分析道:「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切近者當屬日本。日本對中國之情知之極悉。其利害適與中國相反,故必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至少設法延期其實現。」
法肯豪森並明確指出,國際上對於日本侵略行徑「一時無聯合或單獨干涉之可能。華盛頓九國之公約實際早已成廢紙。中國茍不自衛,無人能出面拔刀相助」,認為「日方茍遇真實抵抗,則局勢迥異」,「萬不可不戰而棄寸土」。中國唯一能做的,就是丟掉幻想,「竭盡全力,為保全國土而奮鬥」。
《建議》針對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戰略部署,提出了中國方面的作戰方案,不僅為國民政府應付華北危機提出了對策,也為爾後的長期抗戰擬訂了總藍圖。建議書中提到的「持久抗戰」、以四川作為抗日的「最後防地」的兩大設想,為後人稱許。
法肯豪森很了解,以當時中國的工業能力、財力與官兵素質,要建立真正德國標準的陸軍是有困難的,中國的「國軍60個師的整軍計劃」只能算是具備現代陸軍初步的雛形,與真正現代化的標準有相當距離,故而法肯豪森認為國軍應先成為「輕裝快速部隊」。
根據法肯豪森的整軍備戰建議,中國政府于1935年春在武漢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由陳誠任處長,總理整軍事宜。
這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次軍政軍令系統的大改造工程。截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中國接受德國顧問訓練並有部分德式裝備的軍隊已達30萬人之眾。整理處共調整了15個師,整理了24個師,此外還調整了東北軍15個師、廣東部隊10個師、川康部隊26個師及9個獨立旅。通過這次整軍,中國軍隊在品質上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央係的30個師,基本實現了裝備德式化,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堪稱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
而在此期間,從1934年開始,大量的德制裝備開始運到中國。1936年德國運交中國2300萬馬克軍火,1937年德國運交中國8200萬馬克軍火。
透過這些努力與建設,國民政府在不到十年間,于長江流域初步整建起國防工業與新式陸軍,為日後爆發的中日大戰奠下了一個能持久抗戰的軍事基礎。
法肯豪森還積極參與指揮了中國的初期抗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法肯豪森到保定前敵總指揮部視察戰事。全部使用德式裝備和經由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87師、88師、36師等軍隊參與了淞滬會戰,各師都有德國顧問隨軍參與作戰計劃的擬定和指揮。法肯豪森也親自在上海前線指揮作戰,直到會戰結束才離開上海。淞滬一戰,徹底粉碎了日「三月亡華」的妄念,倫敦海外通訊社當時報道說:「……(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的榮譽,此乃前所未聞者」。而由於德式中國軍隊的英勇表現,日本和一些西方人對淞滬會戰甚至直呼為「德國戰爭」。
臺兒莊戰役時,法肯豪森也參與了戰場指揮。他將臺兒莊戰役與德軍統帥興登堡在1914年秘密包圍俄國軍隊的塔恩堡戰役相提並論,併為戰役後中國軍隊未能按他的計劃乘勝追擊而懊惱。在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之後,為防止日本從淞滬地區進攻南京,法肯豪森又到鎮海、乍浦、江陰、鎮江、連雲港等地視察,制定了一套江陰、鎮江和南京江防的計劃,並協助張治中在蘇州和嘉興之間建立一道堅固防線--中國的「興登堡防線」。
法肯豪森當年的住所――布魯塞爾南郊的斯納佛古堡 可惜在中德關係急轉直下之後,法肯豪森不得不揮淚回國。1938年7月8日,德國軍事總顧問馮法肯豪森在廣州登船返國,告別了工作四年零三個月的中國。他的離去標誌著德國顧問團在中國活動的徹底結束。行前,法肯豪森等向中方官員保證,決不向日本洩露中國的軍事機密。
1940年5月,他被任命為比利時軍事總督。期間暗中與華人女性錢秀玲救助猶太人及比利時人。
1944年的7月20日密謀案有關,馮法肯豪森在不同的集中營中渡過,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才被盟國還其自由。
1948年法肯豪森被送往比利時受審;1951年3月,被控驅逐25,000名猶太人以及處死比利時俘虜而被判處12年牢獄。然而,判決3個星期後,因為有充分的證據顯示他曾儘力挽救猶太人和比利時人,因而被改判無罪釋放。
之後,他不斷給蔣介石去信,無償給蔣提供軍事情報和政策諮詢。他還一度出任過德中文化協會會長。1966年,法肯豪森在德國塞納河畔的厄姆斯村逝世。
-----
1940年5月,德軍占領比利時。1943年,錢秀玲居住的艾海德姆鎮有位愛國青年羅傑用地雷炸毀德軍軍列通過的鐵路。事情敗露後羅傑被捕、面臨絞刑。錢秀玲聞訊後崇敬、驚恐與無奈並存,無意中見到報紙上一個熟悉的名字馮法爾肯豪森,她不由點燃一絲希望。原來,這位德軍駐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戰區最高長官馮法爾肯豪森將軍,多年前曾在中國擔任國民黨軍事顧問,與錢秀玲的堂兄錢卓倫互相賞識,並結為莫逆之交。(錢卓倫曾任國民黨國防部第一廳廳長、國民黨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中將軍銜。)錢秀玲留學時堂兄曾對她說,一旦遇上難事可以找法爾肯豪森幫忙。
一代奇女子―錢秀玲
圖為1935年10月27日,葛利夏與錢秀玲結為伉儷。
錢秀玲出身江蘇宜興一家名門望族,她從小聰慧過人,11歲考入蘇州女子師範附中,後跳到上海大同大學預科,攻讀化學,一心想當中國的「居裡夫人」。
1929年春,其兄錢卓儒要去比利時留學,她強烈要求同往。不久錢秀玲以優異成績考取著名的比利時魯汶大學化學係,成為該係唯一中國女性。1935年,22歲的錢秀玲獲得魯汶大學化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在這裡她結識了具有俄羅斯和希臘血統的醫學係學生葛利夏,兩人很快走進婚姻。
結婚後,錢秀玲夫婦居住在比利時的一個偏僻小鎮。丈夫在鎮上開了一家私人診所,錢秀玲給丈夫打幫手,在診所裏當護土。
1940年5月,德軍占領比利時。1943年,錢秀玲居住的艾海德姆鎮有位愛國青年羅傑用地雷炸毀德軍軍列通過的鐵路。事情敗露後羅傑被捕、面臨絞刑。錢秀玲聞訊後崇敬、驚恐與無奈並存,無意中見到報紙上一個熟悉的名字馮法爾肯豪森,她不由點燃一絲希望。原來,這位德軍駐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戰區最高長官馮法爾肯豪森將軍,多年前曾在中國擔任國民黨軍事顧問,與錢秀玲的堂兄錢卓倫互相賞識,並結為莫逆之交。(錢卓倫曾任國民黨國防部第一廳廳長、國民黨國防部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中將軍銜。)錢秀玲留學時堂兄曾對她說,一旦遇上難事可以找法爾肯豪森幫忙。
在丈夫葛利夏鼓勵下,救人心切的錢秀玲連夜趕赴160公裡外的布魯塞爾求見法爾肯豪森。她的精神讓這位德軍將領很感動,沒想到,在法爾肯豪森的努力下,羅傑的死刑竟被改成苦役,另一名死刑犯也獲救了。錢秀玲的事跡不脛而走,她成了比利時人民心中的女英雄。
1944年6月7日,艾海德姆鎮附近的艾興市反法西斯組織擊斃了3名蓋世太保軍官。德軍立即逮捕了96名青壯男子要脅交出 兇手。錢秀玲拖著5個多月的身孕與丈夫一起再次趕往布魯塞爾向法爾肯豪森將軍求救,96名人質果然全部獲救。
二戰結束後,爲了表彰錢秀玲先後營救了幾十個比利時國民的生命,比利時政府授予她「國家勳章」。比利時國王與王后還將一幅最心愛的合影簽名後敬贈給她。艾興特意將市中心的一條大道命名爲「錢夫人路」。
另一方面,當馮法爾肯豪森從比利時回到納粹德國就被蓋世太保抓起來,作爲異己分子準備送到法庭上審判。未幾德國投降,馮法爾肯豪森作爲戰犯又被交由盟軍監管。
1948年,馮被引渡到比利時。1950年,馮作爲德軍在比利時的頭號戰犯接受審判。聽到這個消息,錢秀玲主動接受比利時媒體的採訪。她告訴記者,馮是一個侵略者,但同時他又盡其所能,從人道主義出發,使許多比利時人免遭殺身之禍。法院開庭時,錢秀玲還和她救助過的幾個人出庭爲馮法爾肯豪森作證。最後,因救猶太人和比利時人,法庭判無罪釋放。
2006年,葛利夏在比利時去世。2008年,錢秀玲以95歲高齡謝世,臨終前她說: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做了點應該做的事情。
-------
錢秀玲的堂兄錢卓倫的照片。當年,錢秀玲就是拿著這張照片去找法肯豪森的
錢卓倫(1890-1967)國民黨陸軍中將。江蘇宜興人。陸軍大學畢業。曆任營長、參謀長、團長、要塞司令等。 抗戰時期,曆任保定行營副參謀長、後方勤務總司令部參謀長、軍委會銓敘廳廳長;抗戰勝利後,曆任國防部第一廳廳長、參謀總長辦公廳主任。
1949年11月來台灣。曆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主任高參兼國防部駐台灣辦事處主任、國防部高參室主任等。1967年在台北病逝。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