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
2013/07/11 18:45:22瀏覽790|回應0|推薦2

儘管我們以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為傲,但是零售業仍然是相當勞力密集的事業。——史考特(H. Lee Scott),沃爾瑪執行長

經營便利商店是密集勞力,一定要有足夠的人手在後面支撐,不管是家人或是從外面請來的人都是。如果真的找不到人,那你就得親戚朋友全下去幫忙。店一定要二十四小時開,店是公司交給你,你要負全責啊! 請不到人、或是人沒有出現(蹺班),你就要自己卡班啊!——某連鎖便利商店創業說明會

「現在經營便利商店,沒有空間去操作,過往的一身武藝都無用武之地了啊⋯⋯。」第二章提到的胡先生,在訪談最後吐露了自一九六○年代一路經營下來的感慨。這個商場經驗豐富、曾在他的商圈內呼風喚雨、沒人敢貿然越線踏進一步的小霸王,為何如此慨嘆?到底是怎樣的經營經驗,讓曾企圖好好闖蕩一番事業的他,最後得出如此洩氣的結論?
第二章透過總體數據與趨勢變化,目睹食品零售業幾十年來的改變,但先前的數據與描述,並未深入便利商店的工作現場, 還是無法體會胡先生這幾十年來,從每日的操盤經營中體會到的時不我予。本章將從門市現場開始,深入觀察這些年來工作現場的改變與經營業者功能的弱化。

零售現場的生產過程

上一章提到, 便利商店的主要勞動力是時薪制的兼職人員,而非長期任職的正職人員,為什麼會這樣? 是怎樣的現場實況導致這種人員組成?再則,一個零售業老闆的現場工作是什麼?進入加盟體系後又有什麼變化?

去技術化的工作流程

便利商店的現場勞動,是重複性相當高的簡易例行公事,非常乏味,裡頭工作的人絕沒「遊戲」的感覺,又因薪水甚低,導致員工流動率高,然而也因門市工作非常簡單,使這個行業能夠承受其他產業難以承受的高流動率。零售產業的運作方式就是貨物進出,沒有太高深的學問,也是導致從業人員口中「這份工作很無聊」的原因之一,但以下將逐步說明,在產業特色外,連鎖體系在勞動過程「去技術化」的刻意安排,影響更是明顯。
「去技術化」並非指生產現場沒有科技、沒有技術,而是指門市現場的科技太過強大,強大到不需要個人的內化經驗。例如傳統的手工匠,工作技藝需要靠長時間工作才能慢慢訓練,而且這種內化於肉身的經驗不容易傳遞;但在現代科技進入後,拆解了原先的工作流程,移除傳統技藝,削減工匠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將技藝的傳承,由師徒口耳相傳轉移為一本本的操作手冊,新進員工只要按表操課,就能讓生產線正常運作。整個零售現場的勞動安排, 正是徹底的去技術化型態。
我訪談時一定會問每位受訪者花了多久時間熟悉門市運作,答案相當一致:店長層次大概一個月、工讀生層級約一週,就會完全熟悉。人們得以快速熟悉所有工作,與POS系統的強大功能有關,經歷過POS系統變革前後的加盟主都表示,有了POS系統後,收銀流程大幅簡化,工讀生上軌道的時間大概會縮短三、四天;但更關鍵的是勞動過程的去技術化設計。首先是門市的工作流程。整個門市的運作被「有意」拆解成一塊塊的細部工作,工作者只要跟著指示,很快就能學會每個工作流程,例如門市會將前台、後台的工作切分開,前台的工作再切割成收銀、訂退貨;收銀的工作又會切割成不同部分。每個從業者只要花很短的時間, 就可以熟悉整個門市的局部工作,很快就能獨立運作。
不只實際的工作十分機械化,甚至連工作知識的教導都非常呆板而機械化。加盟主教我交接班的程序時,並不是告訴我一個基本原則,讓我用自己的方式記憶,而是要求我背誦每個按鍵的輸入順序,其中一個工讀生甚至花了將近十分鐘寫了交接班的程序表,讓我可以完全不用大腦直接「按表」操作。如此善意的協助, 暗示這位工讀生當時學習交接班時也受到同樣的訓練,足以證明這並非我獨有的經驗。此外,我也旁聽過總部經理如何訓練門市人員,作法相當類似:總部人員不會告訴你大原則給你時間自己摸索,把經驗內化到肉身,讓僱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工作流程;而是把每個工作流程切得很細,製作出細緻的書面操作流程,讓門市人員照作。這種作法能有效減少僱工入門的學習時間。這其實就是條生產線,與製造業工廠看到的沒有兩樣。當然, 這不是說便利商店就沒有任何內化於現場工作者的經驗知識,每個工作本身仍有需要大量時間、經歷許多事件才能培養出的「眉角」(môaikak,技巧)。這邊舉幾個例子:門市有時很忙亂,員工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緊張與場面,讓整個門市結帳的程序有條不紊;若在上述混亂情境下,又有客人在門市內打破飲料,門市職員在現場必須安撫各方,要讓結帳的人不會生氣,又避免混亂進一步擴大;這種混亂時刻往往是職業竊賊出動的時候,這時更要特別防範偽鈔甚至偽造的中獎發票。要在短時間內針對上述混亂做出適切反應,需要長時間歷練才辦得到,所以零售業一直被視為「不重學歷、只重經歷」的產業。但這些基本上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盡善盡美;如果只想把班表填滿、讓門市維持運作,只要利用組織既有的訓練方式, 就能快速創造足以應付的勞動力。

去技術化的負面效果:低成就感、高員工流動率

當便利商店在工作原本就不複雜、作業程序又被切到如此細密後,最直接的效應就是員工流動率的影響降到最低。由於工作太簡單了,幾天就能上手,就算員工很快就對工作生厭想離職,加盟主也沒必要為避免新員工青黃不接而提高薪資留人。這種作業流程的切割,讓門市負責人得以放心使用無技術、便宜的僱工,而毋須擔心門市不能保持正常運作。
門市工作去技術化的切割, 使總部有效壓低薪資支出,但也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 工作內容很無聊。大概在第三天, 我很熟悉前台所有東西後,就開始對值班感到厭倦,甚至覺得從門市獲得的資料已經飽和,沒必要繼續做下去了。同樣問題不只發生在我身上,每個專門負責前台運作的工讀生, 都提過類似的情景: 「作一陣子很快就膩了,因為在這個店裡面其實也變不出什麼把戲。」對張小妹這個做了將近半年的工讀生來說, 這個工作稍微有些趣味的地方只在於「看客人(的模樣)吧⋯⋯客人有很多種啊!什麼人都有,看很多種客人大概是唯一的娛樂吧!」當受雇者在門市裡的唯一娛樂就是看顧客的模樣, 就意味著這份工作已完全沒有樂趣,必須找相對有變化的東西苦中作樂。不「好玩」又沒升遷機會, 代表僱工沒有努力工作的動力,現場的實際狀況, 就是員工在負責人看不到的時候臉色越來越難看,原本該柔軟但有精神的行銷話術越來越帶怒氣,而對門市日常運作影響最大的則是員工的高流動率。

每間門市的員工流動率,隨著門市負責人的要求多寡而有不同,但通常有固定的循環週期。一般來說, 前三天是新應徵員工的第一個門檻,「歡迎光臨」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喊出口,這得放下自尊才做得到,一百個新應徵的員工裡大概有八十個會在此階段退出。渡過前三天後,第一週到第二週是另一個門檻, 此時工作內容員工都已爛熟於胸, 開始感到無趣。第三個門檻是接近三到六個月時的「撞牆期」, 此時僱工會強烈認知到現在這份工作是對未來沒幫助、不會增加職場資歷的「麥工」(McJob),倘若此時門市負責人沒有適時提高時薪,員工就可能會離職, 至此大概只剩下五個人。一旦熬過六個月這個門檻,除非員工有重大變故(如即將入伍、或從學校畢業且找到正式工作),否則不會輕易離職。
面對高流動率的職場環境,門市負責人多半會感嘆這是少子化或年輕草莓族禁不起打擊的結果,而甚少提高工資誘使員工留下。上述並非加盟店的特色,而是整個零售產業的共同特性;例如先前提到的沃爾瑪內部報告,也說明了該公司有員工流動率的問題(但沃爾瑪不擔心高流動率的問題,反而擔心員工留任太久而增加人事支出)。不只門市現場的工作才「按表操課」,連不站櫃台只在後台處理帳務,透過監視器監視店內一舉一動的店長或加盟主, 也有相同感受。店長負擔的工作較多( 如後台作等)、學習時間較長,大概需要一個月才能熟練,一旦達到這樣的境界, 也會對店內工作感到十分無聊。日夜守著店不能出去是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原因來自於本身的自由操作空間已完全被連鎖總部剝奪。

剝奪實質經營權
要掌握門市負責人的任務變化,必須從零售門市原本的經營型態說起。連鎖加盟體制對門市負責人是非常巨大的改變,他們原本在店裡的工作多數都被拔除,只剩下一些瑣碎的門市管理,就連門市控制權也不可得。

市場套利機會

加盟主喪失的第一個經營權,是直接在市場中交易的機會。在自營門市中,老闆平日最重要的任務是蒐集市場資訊、確定目前商品行情,再利用本身擁有的資訊跟各中盤比價、殺價。此外,受雇店長或老闆也會根據該門市的商圈型態與自身想法, 選擇適合自己商圈的貨品, 並自行安排門市內貨品的陳設。這些任務相當需要老闆自身的人脈,才能取得最即時的訊息(也才能拿到最低折扣);另外,他也要非常熟悉周圍商圈的客群及變化, 才能知道什麼產品「會跑」(意即賣得好),值得大量囤貨壓低進價;而什麼產品跑不動、不能碰。且以最具代表性的胡先生的經歷來說明。

胡先生是位有四十年市場經驗的老闆,一路開設過菜市場(當商場的地主,向攤販收租金)、雜貨店、平價商店、VC便利商店、FC便利商店,親眼見證了台灣零售買賣業的發展變化,是難得的活歷史。
胡先生在自營時代花最多時間的不是在店裡,而是到市場蒐集躉售物價和中大盤的動向;了解行情才能跟上游廠商談出最低價格,不然亂喊價只會被看破手腳;再者,他會利用特定季節某些產品較便宜時,規劃倉庫擠出囤貨空間,大量採購壓低進價; 事後上游廠商請款時,則利用現金付帳的手法,搭配門市內的高銷售量,向中盤再殺一次價。這種讓「業務會痛,但還是願意跟我做生意」就是他當老闆時最重要的技巧,這需要長時間養成,無法輕易替代。
這種情勢在VC體系時代基本上沒變,甚至還讓他有更好的籌碼去市場上談價格。由於沒規定一定要向總部叫貨(直到VC末期這個政策才改變,變成每個月要叫一定金額的貨),而且儘管總部不接受殺價,不能用現金要求打折,但總部的價格在市場上仍有不錯的競爭力,可以拿總部的報價要脅外頭的獨立中盤再往下降價,兩面拿翹放大利潤。當時他在所及的區域內開了三家分店,聲勢如日中天。然而現在FC體制的便利商店,完全不允許加盟主自行處理上述事務。在FC體制內的加盟門市不能向外訂貨,只能跟連鎖總部訂貨;連鎖總部若有新品上市會自動配送,門市不能拒絕;各門市內的陳設、商品的擺放,完全由總部規劃。換言之,先前的經營技術完全都沒用了。具備精湛買賣技藝的胡先生告訴我,他知道改成FC體制後會「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一直在觀察時局,等確定時代潮流已形成,不允許再用VC的方式繼續生存時,才轉為FC制度。

門市控制權

加盟主喪失的第二個經營權是門市內的管控權。在傳統自營商店裡(包括VC體制),老闆全面掌控整個店面,全權決定進什麼貨、產品放哪裡、什麼時候休息、趕走什麼客人。但在FC體制中,上述權力通通喪失,總部的力量全面入侵,門市內的每個物件、標誌、廣告,都要按照總部的規定執行,門市人員的每個行動、語言,都要按照總部的要求。在店內陳設方面,店內每個東西的位置都由總部規定,最明顯的就是每個機器的擺放、貨品的陳列與門市內外的海報和廣告的張貼位置。貨品擺放規定最嚴格的是收銀台,那些商品看似混亂,但每個位置都不能放錯、都有嚴格規定,這就是所謂的「檯帳( 卡式)管理」或「檯帳標準化」。

曾有加盟主向總部反應想調整某幾個機器的相對位置,覺得這樣做事比較順手,可以節省一些工作時間,但上面的管理人員毫不考慮此實際需要就直接拒絕,門市內的陳設也只能維持原樣。再如,每個貨架前都有「標價插卡」,門市有促銷活動時則有個「促銷插卡」,這兩張卡的排列也有規定。總部可能規定要把原價格遮住或把原價格秀給顧客 要秀的方式也有很多,總部會進一步規定。某間店一年內就有三種不同排法(見圖一)。第一種插卡方式是並排,讓顧客輕鬆看到兩個價格的差別;第二種是把原始價格插卡放在促銷價格插卡下面,有興趣的顧客會翻開促銷價格插卡看到原始價格。第三種方式是把原始價格插卡藏在促銷價格插卡後方,不讓顧客直接看到。連使用哪種插卡方式這種枝微末節的事,都得由總部直接管理,管控嚴格可見一斑。

總部對門職人員現場的日常行為舉止,控制更是徹底。門市職員的歡迎詞、歡送詞、結帳時的面銷話術,全部由總部統一規定。我在便利商店工作時,有一部分的要求就是學著喊「歡迎光臨」。喊「歡迎光臨」的基本要件不光聲音溫柔、語氣無威脅性,還有在口音上未出現在訓練指南、卻在店長親身示範中顯現的不成文要求。以門市職員的應對來說, 全台便利商店無論在台北、台中、台南或高雄, 歡迎詞的「口音」完全一致,都以台北市中心都會區的中文發音為準。再者,職員在結帳時往往會附帶一句銷售詞,如「現在× ×咖啡特價中唷,可以參考看看」、「×× 商品現正買一送一唷,請問需要嗎」,甚至每個時段喊的話術都不同(早上喊飯團、中午喊便當、下午喊咖啡、大夜喊熱食)。總部對話術的要求非常嚴格, 稽核人員抓到門職人員沒念這句話,加盟主就得罰款,這讓老闆在我工作時耳提面命許多次。這幾個小小的例子就足以說明總部的管控有多徹底。總部完全不讓各門市負責人有自己的決策空間,將所有決策權集中在總部手上; 一來可以消弭各地區門市的差異性,讓每間門市徹底一致, 二來這種全面控制也是總部向上游廠商索取各種附加費用的基礎。
加盟主不只喪失原有的經營權,還必須承擔某些身為連鎖組織成員的義務。首先, 加盟主簽約時,總部會要求他不可以另外有其他工作,包括不可在外兼差、不可在體系外開設其他零售門市,確保加盟主把經營這家門市當成唯一的工作;而且加盟主不可以住在門市裡。其次,加盟主每天都要製作大量報表交給總部,好讓總部知道門市內所有商品的數量與進出狀況,以及門市內的實際庫存。第三,加盟主每逢節日都有業績壓力,總部人員會訂定每間店的業績數字,加盟主必須盡力達成,若達不到,之後就很難取得複數店的資格。主管也對門市比較苛求,還要寫報告並在區課會議時站在台上罰站, 「聽取」主任與其他加盟主的意見,檢討如何改進。第四,門市每個月會盤點,確定這間門市這個月被偷走多少東西, 如果盤損太多,也會被叫上台「接受指教」,因為「總部把店交給你,你就要管好。盤損嚴重意味著有內賊,你怎麼可以養內賊自己不知道,讓店的狀況脫離自己的掌控?」一位加盟主這麼說。第五,加盟主大多有特定業績要求的規定,例如年節禮盒促銷業績若不如總部人事設定的數字,就要寫報告並上台接受指教: 「而且報告有限定字數,跟小學生寫作文一樣。」
門市經營也會遇到一些風險,如搶劫、收到假鈔、遇到專門詐騙便利商店的詐騙集團等, 這些風險都被視為加盟主的責任,任何損失都由加盟主自行吸收,總部不會對這些事負任何責任。最後,加盟主跟總部的契約裡還有「競業禁止條款」,也就是雙方合約結束後,加盟主在一定時間內(通常是兩年)不准開設便利商店,也不准加入別的連鎖體系當加盟主。這些職責絕大多數是明文寫在契約裡,少數是現場的互動中自然生成,但都是總部委託給加盟主的任務,加盟主不能迴避。
加盟主喪失原有的經營權,總部又附加許多原先沒有的要求,讓原先有自營經驗的加盟主相當不適應,加盟主在訪談時講到與總部的關係,常有自己只是「總部在各店的管理者而已」的感嘆。先前提到的活歷史胡先生事後感慨,他有若干朋友從VC轉FC後受不了總部的管控,最後悲憤過度而生重病,因此提前解約,至於他「早就預料到會這樣,也知道自己不適合這樣被管」,所以把該門市交給親戚經營,自己完全不插手該門市的狀況。由此可知門市變化之鉅、影響之深。但這種影響力的轉變,沒有零售經驗的加盟主反而視為好事。以李先生這位加入連鎖體系不到三個月的超商加盟主來說,加盟體系的訓練方式讓他快速上軌道,是進入零售業的方便門。幾乎每個沒有零售經驗的加盟主都會提及加盟體系的幫助,然而加盟時間拉長,就漸漸看穿加盟體系的限制,抱怨因而陡升。尚未正式研究便利商店前,我曾長期參與某間連鎖飲料店的創業,該店加盟主想法的轉變過程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這兩位連鎖飲料店的加盟主剛加入連鎖體系時對總部讚不絕口,認為沒有總部的協助他們會很辛苦,這時是將總部的要求看成正面的「輔助」。隨著創業時間拉長(約半年),該店加盟主越了解飲料店的運作方式、越熟悉整個市場的訊息後,對總部的怨言就越來越多,等合約一到期就立刻與總部結束合作關係,成為獨立的自營飲料店。這兩位連鎖飲料店的加盟主與總部的人互動非常良好,其決定沒有情緒考量, 純粹是利害算計。他們經由掌握上下游的流通資訊,算出總部拿走了多少原本屬於他們的獲利,例如他們後來就知道,店裡某樣關鍵商品的市價是一百元,總部卻用兩百二十元賣他們;自己開業後利用大量進貨,還把平均價格壓到八十元,如此一來毛利就差了三倍。而且在轉成自營之後,這兩個老闆還能要求上游供應商配合生產他們需要的產品,不再是「人家給你什麼材料就只能賣什麼,不想賣還不行」。
當然, 飲料店的毛利遠高於食品零售業,但從這種變化就能看出連鎖體系在加盟主身上取得了多大的收益。許多超商加盟主並不明白零售產業原先如何運作, 也不知道總部奪取了原本屬於他們的獲利,因而不認為這樣的「合作」關係有何不妥,也不覺得自己被限制,甚至還主動擁護這套「輔導」的制度。從製造業到零售業:生產領域的變與不變 讓我們問幾個看似抽象、不著邊際,卻異常重要而不得不處理的問題:零售業到底是什麼?到底該如何理解它?有些研究者將便利商店理解為新興的「消費文化現象」:在全球化的消費意識引導下,便利商店這個消費地域,創造一種以「方便」為基礎的在地消費文化。結論最後把便利商店稱為台灣特有的「便利文化」的產地。然而這樣的論點,能否含括便利商店業發展歷史的血淚?能否涵蓋每 日辛苦工作,但到頭來一場空的辛酸?過去對便利商店與零售業的認識都太過表面,只著重櫃台前五光十色的購物面向,而未顧及櫃台後的辛酸血淚。

以下將用勞力密集產業的觀點重新解剖便利商店業,並將零售業置於長遠的歷史發展中,以彰顯便利商店業及食品零售業在歷史中的地位。在此,我們再回顧一下歷史。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ky101921&aid=792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