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41005 Emily和奶奶、爸爸、媽媽、弟弟到萬里吃海鮮,在野柳看海景 (附照片52張)
2024/10/07 23:28:37瀏覽37|回應0|推薦0

上週六我和兒子一家中午去萬里吃螃蟹,餐後順道去野柳。可惜颱風後,風浪大,野柳地質公園沒開放,只能在入口處拍張照,就到消波塊邊河堤上走走看看海景。四點多回到中壢,我在廚房忙著張羅晚餐,兒子回二樓小睡,媳婦在三樓陪著Emily和Kyle玩玩具。晚上將近9點,兒子一家返回新竹。假日有小孫同行出遊,悠閒愜意、樂趣增多,感覺很幸福!

Vito和Vic兩兄弟分別就讀國一及五年級,兩校即將舉行第一次期中考,平日複習當日所學,周末周日補習英文、數學,還要積極準備考試,每天都過得很充實。祝福他們學習愉快、考試順利!

※以下訊息節錄自https://www.ylgeopark.org.tw/Landscape/Sight

野柳奇景介紹

野柳岬

野柳的地層主要由傾斜的沉積岩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岩層被侵蝕後凹入形成海灣,而堅硬、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

遠眺野柳岬時,它就像隻烏龜般俯臥在海中,所以又稱為”野柳龜”。野柳早期為大陸帆船至基隆港貿易的必經航道,因海域險惡,經常發生船難。因此民間傳說昔日有烏龜精潛伏在海中作祟,玉皇大帝得知消息,便命仙女騎著大象,手持寶劍下凡收妖。仙女抵達野柳時,對著烏龜精大罵:「你這野蠻的野柳龜,害人無數,我這寶劍一下,讓你不死也半條命。」,烏龜精中刀後元氣大傷,之後每當天候惡劣時,野柳岬便會冒起一股白煙,村民看到便會說:「半死的野柳龜又在喘息了。」

單面山

是指一翼坡度陡急、另一翼坡度較為和緩的山形。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層被不等量抬升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地形。

野柳當地擁有兩座單面山,兩座單面山之間有著狹長的海蝕平台相連,為了區別起見,在野柳地質公園入口處附近的單面山以「大單面山」來稱呼,而位於岬角末端深入海中的單面山,則用當地人慣稱的「龜頭山」來區別。在大單面山的觀景亭上除了可以遠眺整個野柳岬,還可以從岩壁上發現一層層造山運動所留下擠壓、扭曲的痕跡,以及整齊排列在海蝕平台上的燭台石、薑石和蕈狀岩。

風化作用

當位於地底深處的岩層,漸漸地暴露到地表時,由於壓力減小,使得有些岩石產生了裂痕,因此岩石和空氣與水的接觸面積增加,慢慢地使岩石因內部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或受到熱漲冷縮的物理作用,變為疏鬆而破碎,最後甚至變成沙、泥和土壤,這種作用便稱為風化作用。野柳地區位於亞熱帶,氣候溫和且潮濕,一年之中約有半年的時間處在強烈東北季風吹拂,以及海浪侵蝕作用之下,風化作用因此而進行得較為快速,不但使岩石更富色彩上的變化,也因為地下岩層的特殊構造而生成各式各樣的奇岩異石。

蕈狀岩

野柳的海蝕平台上有兩群外觀似磨菇,上部有一個粗大的球狀岩石,下方是較細的石柱佇立著,這種岩石稱為蕈狀岩。野柳最著名的蕈狀岩便是女王頭。

蕈狀岩形成過程分為三階段:

1. 岩層間有兩組破裂的節理,大致垂直於海平面,於是海水容易沿著節理侵蝕,而形成一列列類似柱子的岩柱。

2. 岩柱的上層是含鈣質的砂岩層,比下方的岩層較堅硬,在同樣的海水波浪、季風及烈日等共同因素作用下,發生了差異侵蝕,上方鈣質的砂岩層較耐侵蝕,而下方的岩柱較容易被侵蝕,久而久之,形成上粗下細的蕈狀岩。

3. 蕈狀岩受到持續的板塊擠壓作用,逐漸隆起而脫離海水面,一旦脫離海水面受到不斷進行的風蝕、雨蝕等大自然作用,便慢慢形成現在所見的蕈狀岩,而且會繼續接受大自然的雕塑。

依蕈狀岩頭部、頸部的差異狀況,可將他們分成三類:地勢較高的「細頸形」、中間的「粗頸形」以及地勢較低的「無頸形」。許多細頸形的蕈狀岩石因負荷上部大岩塊的支撐力較弱,若遇地震或是颱風暴浪,則有瀕臨倒塌的危險。

蕈狀岩受到風吹、日曬、雨淋之後,會慢慢被侵蝕成各種形狀。大致的過程便是由原來的鈣質砂岩中,形成無頸狀,繼而被侵蝕成粗頸狀。隨著時間過去,再被侵蝕成細頸狀、乃至於因無法支撐蕈狀岩頭部而成斷頭狀。如果在細頸型的頸部,無意中的觸摸膠結不良的沙粒,會使砂礫因而掉落,加速演育成斷頭狀。

薑石

岩層中含有不規則結核,當結核周圍較軟的質地經侵蝕後凹下,使得較硬的結核露出地表,接著再經風與海浪侵蝕,形成飽經風霜的粗糙外表。薑石表面縱橫交錯的紋路,則是當結核還深埋在地層中時,因地殼擠壓所造成的破裂面。這些類似老薑根節的紋路,在地質學上稱為「節理」。因粗糙的外表,再加上灰中帶黃的色澤,與做菜用的老薑十分相似,所以稱做薑石。

野柳地區含有薑石景觀的岩層厚度大約在50公分左右,從海岬的東北端延伸到西南端,呈連續的帶狀分布;由於地層傾斜,在海岬東北段的海崖上以及海蝕平台上都可以看到。

燭台石

公園內最奇特的小地景,燭台石略呈圓錐狀直立於地面,直徑約在0.5~1公尺之間,上細下粗,頂部中央有含石灰質的圓形結核,周圍有環狀溝槽,如同蠟燭台一般。

燭台石的形成分為三階段:

1. 露出燭火: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顆粒並不大。由於結核比周圍的砂岩堅硬,較能抵抗海水的侵蝕,因此當海水侵蝕掉砂岩時,球形結核便微微突出於地面。

2. 挖出溝槽:海浪打在結核上,很自然的會圍繞著結核四周流動,於是便逐漸侵蝕掉結核周圍的砂岩,向下挖出一圈溝槽,圓球狀的結核便漸趨成型。

3. 切割出燭臺:由於結核外圍有一帶環圈,十分堅硬,因此海水便依著這個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侵蝕,漸漸雕出圓錐狀的外形,「燭台」便巧妙而生。時間一久,燭台被海水越雕越修長,完成了一座唯妙唯肖的燭台石。

野柳當地有一俚語描述燭台石附近的景觀:「石鐘、石乳、鯉魚逆水、老鼠吃貓乳(台語)」,石鐘是指最左邊的燭臺石,狀似一口大鐘倒置於此;石乳是指若不看最右邊的燭臺石,另外兩顆的形狀,如同女性乳房一般;鯉魚逆水是指當海岸邊風浪大時,浪花自鯉魚石背後濺起,猶如鯉魚自大海中逆流躍出一般;老鼠吃貓乳則是形容當地多暗礁、海浪強大,每當東北季風來臨時,此處紫菜及髮菜生長特別旺盛,但岩石相對也特別濕滑,相當危險。早期當地居民因生活困苦,常需冒險到此處採紫菜及髮菜以補貼家用,就像老鼠偷吸貓奶充飢一般,換取生命的延續。

女王頭

野柳的標誌女王頭是蕈狀岩的一種,在地殼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差異侵蝕而逐漸形成今日的面貌。若以其高度比對台灣北部地殼平均上升速度推算,女王頭的芳齡將近4000歲。其實女王頭就是蕈狀岩,因頂部結核上的節理斷裂,從某一角度觀看時貌似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因此而得名。

如此特別的形狀,使得女王頭自此成為野柳的地標,但也讓它飽受盛名之累。除了常年風吹、日曬、雨淋之外,遊客的不當行為也加速了侵蝕的速度,2023年量測頸圍最細的部份約為118公分。

仙女鞋

傳言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來收妖野柳龜這妖孽後,不小心遺忘在海岸的鞋履。屬於薑石的一種,形成原因是因為岩層中含有較堅硬的鈣質岩塊,在這些鈣質岩塊周邊較為鬆軟的岩層,受海水長期淘洗而剝落,加上地層擠壓出縱橫交錯的裂縫,留下了鞋子的造型。

豆腐石

豆腐石的形成,需要有兩組相互交錯的節理。在海水的侵蝕作用下被切割成一塊塊的方格,狀似豆腐,故稱為豆腐石。

走在通往大單面山的階梯上可往左邊海面俯看,那裡有野柳最完整的「豆腐石」,整齊地平鋪在海崖的崖角。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8114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