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教育舊瓶新裝 vs. 美式小瓶裝教育
2010/12/03 14:01:21瀏覽264|回應0|推薦0
台灣的教育改革方針,好像永遠都是在舊瓶裝新酒,没啥創意。
聽多了所謂專家學者說、教改說,不能完全批評是愈說愈亂,愈改愈糟,但是這麼多年努力,好像把脈看病,仍然霧煞煞,無法分析出病根,又如何對症下藥?
最近讀到下列引用成大校長的說法,認為問題是出在考試。其實美國中小學日常也有大小考,份量及次數在孩子進入五、六年級逐漸加重,但考試成績在小學階段,只是很小的一部份。
美國學校和台灣學校基本面最大的不同是---小班教學。
小班制最大的好處,不僅是教師上課管理方便,教學方式可以有較大的彈性及變化空間,同時,孩子也比較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不會像一般大班教學,個人想法很容易就埋没在團體裡。從學前托兒所一班頂多10來個小朋友,就分配正、副兩個師資,到K-6, 幼稚園到小六,每個班級最多都不超過25位學童。
創意就是這個時候跑出來的!!!
數學課時,有一次,一年級的數學加法練習,課堂上的作業題目只有一題:每位學生自己出題,任意找十個數字加起來!因為人數少,老師要改的作業功課也少。没有固定的標準答案,24個學生,老師改作業就作24道題數學計算。用計算機把答案按出來。不巧班上有個小學生是把10個十位數字加起來,老師笑說她最後没辦法用計算機把答案按出來,得帶回家請先生用電腦程式驗算!哈哈。作數學是好玩有趣的腦筋體操,而台灣則是發測驗卷反覆考到烤得焦頭爛額!多練習到滾瓜爛熟確實對運算或解題技巧有一定程度的助益,但是仍在不斷成長發育孩子的腦筋是很活的,有時間,刻板的演練,為什麼不鼓勵他們動腦筋想問題,甚至出題目,可以挑戰難倒老師呢?
美國學校家庭作業內容很靈活,彈性多變化,創意就是這個時候跑出來的!!!
四、五年級一個月一次報告--Project,是常有的事。老師說學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要交Project,形式不拘。只給學生每人一份評分要點:標題5分,名字5分......。
四年級的小學生,剪剪貼貼交上去的成品,是一份四則運算類似大富翁的遊戲,因為班上人數少,每位同學才有機會和時間,互相觀摩欣賞,分享彼此的特別構思的作品。這份變成遊戲boardgame的作業成品,最後老師借回去和她教師進修班的同仁分享作示範。好的創意、新點子,或許再加改進和包裝,都可以拿來設計成商品來賣錢!
小班教學,再加上教師進修班的普遍,老師有自由和新意,學生才能有自由創造的機會與能力培養。
社會科上到美國歷史,讀書報告一分!!
老師一般都是預先給評分標準一份。這次是要做口頭報告,找一本人物傳記,經老師認可後才能開始作。規則最主要的是:找出書中人物10件重要時間紀事,依序排列在任何材料上,只要不是用海報紙。
創意就是這個時候跑出來的!!!
五年級的孩子,利用塗成木頭色的厚紙板,做成十條枕木,上面寫十項紀事,再用黑色膠帶貼好串連成軌道。有模有樣,看起來就像鐵軌和枕木,簡單仍不算完美的工藝,成品掛在木頭衣架上,卻取一個響亮的標題----Facts on Tracks。原來是因為圖書館借來的歷史傳記,描述一位黑人主人翁在南北戰爭時,利用當時的地下管道--underground railroad,逃到北方獲得自由的故事。讀歷史故事,也可以這樣發揮想像力動手做,發揮創造力喔!
如果是台灣的學校上課,甚至補習的超特大班教學,只能背背背,用考卷填鴨背背背背,用不斷填鴨獲得的答案來評定學習成果。美國這裡每週五天幾乎都是一樣的課表,也就是每天都上英數社會科學幾個主要課程。如果作口頭報告,24個學生(每人講三到五分鐘)只大概兩天(兩堂課)就可以評分完,台灣老師如果兩天要改好四、五十份學生的書面報告,其實是要很拼很辛苦的。
有更誇張、挑戰的美國高中歷史課是這樣上的。學生像聯合國代表開會,有人當會議主席,有人負責監督。時代背景是一次大戰初期,或許二至三個學生一組為一國的代表團,各陳述主張美國參戰或是不參戰的理由。首先各國代表們的姓氏自己定,姓名也可以列入評分(例如俄國人姓氏結尾就有個什麼什麼"夫"。)所以學生們就真的要去確實研究所代表國家,無論地理環境,當時經濟、社會因素,收集資料並爭取發言。參與討論才會有分數,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引導議題到自己代表國的強項主張,就得靠點子臨機發揮。不然資料準備洋洋灑灑,插不進半句也是白搭!這種project真所謂絞盡腦汁,除了知識,還得洞悉人性。諷刺又好玩的是,據說老師自任當美國代表,重點是要說服美國人和代表國的建議同一戰線。美國代表一開口,不管他笑話講得好不好笑,各國代表就得捧場哈哈大笑,不然就列入不受歡迎,也不再有機會被欽點發言。幾堂激烈辯論下來,學生獲得分數,身為美國代表的老師也被同學捧場的笑聲,龍心大悅。
如果是台灣的教育,排了說話課,就可以訓練口才了嗎?滿腹經綸,可惜没有機會表現的,比比皆是。
台灣的教育,真的要加油,不是光是書讀得好,會考試,就自我感覺良好。
當美國不到十歲的小學生上英文詩詞創作時,是老師"順便"教電腦,邀請校長及家長們,全班一起看每位同學的power point 朗讀報告。台灣教室裡除了學生人數多太多,也擺滿了桌椅,台灣教育的硬體設備在那裡?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寫一份食譜,上課帶來秀給大家吃,也是英文成績;九年級的世界歷史有一份長作業long term project,是編一份學校簡介,如果可以邀中外古今任何一位學者名人為師資,會開什麼課程內容?圖文並茂的學校簡章裡,會發現李白來教詩,米開朗基羅教素描.....。哈哈
好多有趣的作業,就是讓學生從小培養創作的泉源。自然科學,我們讓台灣的孩子背固態、液態、和氣態,三態變化時,美國這裡的小學生是畫出小水滴的漫畫故事。小學自然的作業可能是帶一片葉子或是一個石頭到學校,觀察、測量,畫圖寫報告。初中、高中還可以選修研究課,自己找有興趣的題目,可以是養在衣櫃裡"控制光源"的不知名霉菌,也可以是買幾瓶不同品牌的運動飲料試喝,再上跑步機,看那一種是真正"舒"跑或是"速"跑?只要是學生想得出點子,能夠觀察測量,做得出分析報告,就是研究。就有成績!
台灣的學校教育,如果永遠只以為考試才有成績,只停留在如何改進出題、測驗的框框裡,結果當然是訓練出一堆考試成績優異的考生。想像,創造力的開發培養,好像和考試一點關係也没有。美國學生也有大小考,也很重視申請大學時需要的類似基測、學測的PSAT、SAT,及各專門科目測驗,只是全國大考是統一考試機構專門負責,採收費自由報名,次數不限,一般學生除非成績很不理想,不會浪費時間和金錢考太多次。至於中小學生,各個州一般有定期規定的某些年級學生程度評鑑考試,這除了可以在高年級作為學生分班參考值。其實更重要的,這是關係受到政府補助經費的公立學校的教學成效評鑑,前一段時間,甚至有某些學校因為面子掛不住,學生成績太爛,學校老師大開方便門集體舞弊、作弊,來提高學校學生分數的新聞。





引用文章成大校長賴明詔:台灣考試 扼殺學生創意




馬總統就職兩周年,喊出「創新強國」口號,但台灣教育體系真的有辦法培養出創新文化嗎?行政院科技顧問覺得,台灣老師、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有進步空間。學界的創新能量如何灌注到產業,福國利民,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呼籲,政府支持創新研究,不能「放牛吃草」。

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昨天討論如何培育台灣的創造文化。科技顧問、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舉例說明台灣教育亟需創新能力。

日前有美國學者來台觀察中小學科學教育,發現學生做的火箭模型都非常好,美國學生比不上;但缺點是:「大家設計得都一樣。」

賴明詔引用導演賴聲川的說法,認為創意就是一種「問問題的能力」。他觀察很多台灣學生不知如何問問題;然而應在聽講時提問,才有助思考。

他也指出,創意需要跨領域學習,「從別的領域『偷』東西過來」,別人的垃圾可能是你的寶藏。此外,賴明詔覺得台灣重視標準答案的考試,也是扼殺學生創意的幫兇。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則有不同見解,他認為,考試確實不是培養「天才」的好方法,但卻可以培育「人才」,「人才才是社會的中堅,不能忽視。」他也認為,跨領域學習要能成功,學生必須要有一項扎實的核心專長。

中研院副院長劉兆漢覺得考試問題已經談了幾十年,都沒有解決,現在可能只有在中小學階段才有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他憂心現在中小學老師程度持續下滑,建議政府將創新觀念納入師資培育課程。

不只中小學師資,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徐遐生認為,台灣教授有「長於技術而少創意構想」、「辯才無礙但好批評他人」、「雜事太多而無暇好奇」、「企圖心強但汲汲於頭銜」等問題,這些都會斲傷學者的創新能力。

翁啟惠認為,要把研究型大學的創新能量與產業銜接,政府需要針對具前景的領域,重點獎勵、徵求研究計畫,而非像美國學界「放牛吃草」,「因為台灣沒有這麼多資源,而且面對的問題更急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ore3&aid=465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