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7 21:38:05瀏覽2363|回應0|推薦2 | |
我超愛看清宮劇也去過紫禁城徹底逛過一遍總覺得那對我來說有說不出的熟悉感 但今天收到好友寄來的官職表真是大開眼界 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囉 素莉 清朝官職表(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E5%AE%98%E8%81%B7%E8%A1%A8 清朝官職知識 丞相與內閣 秦漢定制,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軍,御史大夫掌監察,又兼為丞相之副,其相互制約的作用。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魏文帝置中書監、令,自是事歸台閣,歷南北兩朝,皆以中書監、侍中、尚書令、僕射諸官掌機密,這就是中書監、令成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為優禮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權。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後,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稱,遼金元亦同。明初亦設左右丞相,不久即廢。至成祖時置內閣,只以內閣諸臣參與機務,至此以後不再有丞相之名。 到清時,大學士贊理機務,表率百僚,但兼殿內及六部尚書銜。到雍正以後,軍機處成立,為全國政務中樞。至末,又成立內閣。 六部 清代六部的執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記,資格的審查,成績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轉調、俸給、獎恤等事的審查。人員編制:尚書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設**司,管理文員的選用;考功司,考功過;稽勳司,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驗封司,掌封贈襲蔭。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各部同)。 戶部:主管戶口、賦稅、薪餉、鑄幣。其編制為尚書二,侍郎二,下設十四清史司。屬於戶部的有下列二機構:戶部三庫(銀庫、段匹庫、顏料庫)、戶部倉場衙門。 禮部:主管國家典禮和教育、貢舉。編制:尚書、侍郎,下設儀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鑄印局。 兵部:主管練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編制:尚書、侍郎,下設武選司、車駕司、職方司、武庫司。 邢部:主管國家的法律刑罰。編制:尚書、侍郎,下設十八司(按省分)和贓罰庫司庫(收贓銀送戶部)、律例館(修法令條文)。 工部:主管土木興建和水利等。編制:尚書、侍郎,下設營繕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節慎庫、制造庫、料作所、琉璃窖監督、皇木廠監督、管理街道廳。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兼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歷代因之。 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僕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並入陸軍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改為大理院。 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 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後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地方官職 總督、巡撫——總督系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轄一省或二、三省,綜理軍民要政。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地位略低於總督。 司道——是隸屬於巡撫的專設機構。 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財政。 按察使掌全省刑法,理全省的驛傳。 道受布政使、按察使的領導,有兩種:一種是劃若干府、縣為轄區,可以管轄區內的一般政務;一是管轄及於全省,但是以指定職務為限。前者為分守、分巡地方道。後者為儲糧道、監法道、海關道等。 知府——掌一府之政,統轄屬縣。 知州——掌一州之政。 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是清朝的一種爵位繼承製度,即「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的王爵,俗稱鐵帽子王。清朝封爵一般有兩種,一種因為在戰爭中立有戰功而受封,為功封;另一種因是皇帝之後而受封,為恩封。按照制度,後代在承襲前人的爵位時,要降一級。但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的後人在繼承爵位時無需降級,作為皇帝對其功勞的賞賜,稱為世襲罔替,或者鐵帽子王。 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外藩中只有蒙古「汗」一級的領主才可以獲得這個爵位。 多羅郡王,簡稱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碩親王世襲者,承嗣者封多羅郡王。 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勃極烈」的異譯。清建國後,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而高於固山貝子。亦用以封蒙古貴族。 固山貝子,簡稱貝子,原為滿語「貝勒」的複數,有王或諸侯之意。清建國後,成為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貝子為四等爵,位次多羅貝勒而高於鎮國公。 鎮國公,又稱奉恩鎮國公。清朝宗室、覺羅、外藩爵位,為五等爵,次於固山貝子、高於奉恩輔國公。為入八分公。 輔國公,又稱奉恩輔國公。清朝宗室、覺羅、外藩爵位,為六等爵,次於奉恩鎮國公、高於不入八分鎮國公。為入八分公當中最低等級的爵位。 內閣大學士品等為正一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大學士。滿人與漢人各兩名。大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事實上,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可說是清朝的實際宰相。 內閣學士品等為從二品。1659年,清政府將文館與內三院統一且更名為內閣,其內閣設學士。在數量上,內閣學士中,滿人六人,而漢人則四名。學士於1730年代乾隆朝時,成為三殿三閣定製。數量達到幾十人之多。 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加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清朝時期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總督兼管數省,同時在政務之外也兼掌軍務。 巡撫:從二品。加兵部右侍郎銜者為正二品。每省一人,為一省之長。清代巡撫均兼右副都御史,加兵部右侍郎銜。世稱「撫台」。 承宣布政使清朝時改稱布政使,為省行政長官——巡撫的下屬,從三品。 侍郎為輔佐尚書主官之事務實際執行者,相當於今部會次長。從二品。之後,清朝沿襲舊制,亦設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為滿漢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間均有侍郎四名。1 尚書:從一品。滿漢各一人,共為六部最高長官。 河道總督為中國清朝相當特殊的官制名稱,該清朝為正二品的官職,與一般兼掌政務和軍務的總督不同,而是專門治理河道政務的總督官職。 知縣是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勞役等大權。根據縣的人口多寡,縣官的職稱也不同:萬人以上稱令、以下稱長。 提督位階為從一品官。就位階上,比巡撫文官高一級,與文官尚書或總督平級。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稱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職能分,提督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掌管區域達一至兩省。 都統清代有三類: 八旗組織中一旗的最高軍政長官。滿語稱「固山額真(gusaiejen)」。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置﹐順治十七年(1660)定漢名為「都統」。滿洲﹑蒙古﹑漢軍旗各一人﹐共二十四人。秩為從一品(初制正一品)。分掌各該旗之戶籍﹑田宅﹑教養﹑營制﹑兵械以及選官序爵﹑操演訓練等軍政事務。駐防八旗的最高軍政長官之一。於不設駐防將軍之地置之﹐如察哈爾都統(駐張家口)﹑熱河都統(駐承德)。除掌駐防旗營軍政事務外﹐並兼管駐防地區的民政事務。此外﹐山海關﹑密雲﹑青州﹑涼州等地還各置副都統一人﹐亦為該處駐防八旗的最高軍政長官。駐紮新疆地區的軍政長官之一。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烏魯木齊都統一人﹐掌烏魯木齊地區之軍政﹐並節制吐魯番﹑巴裡坤﹑古城﹑庫爾喀爾烏蘇各處。 格格在清代,崇德以前,統稱「格格」,無明確規制。後來才規定,凡「公主由中宮出者封固倫公主,由嬪妃出者封和碩公主,如中宮撫宗室女下嫁,亦封和碩公主」。固倫公主品級約相當於親王,和碩公主則等同於郡王。至於格格,便成為親王以下所生女的統稱了,但也有等級之分,「親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縣主,貝勒女封郡君,貝子女封縣君,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女封為鄉君」。郡主亦稱和碩格格,縣主、郡君稱多羅格格,縣君稱固山格格。不過同是親王、郡王或貝勒、貝子女,嫡出或側庶所出,封授的品位是不同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