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0 12:59:14瀏覽363|回應0|推薦0 | |
98年傑出校友、大氣化學家郝慰民(1976年化學系畢),於12月9日返母系演講,分享專業領域的議題與知識,化學系師生迴響熱烈。 郝慰民現任美國農業部林務局密蘇拉火災與森林實驗室負責人,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以對全球暖化問題的貢獻獲獎,而郝慰民以IPCC在1994年發表的首份關鍵的地球暖化報告主要撰稿人之一的身份共享諾貝爾和平獎殊榮。2008年獲12家在大陸、香港、東南亞、美加及歐洲地區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選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十二位華人之一。 在返母系的專題演講中,郝慰民主要討論重點是最近備受關注的全球氣溫議題。他說,地表溫度每十年就上升許多,尤其寒溫代地區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從地表空間取樣來看,世界約有三、四十個觀測點,統計出來,發現二氧化碳從1850-1900年開始上升,近二十年更是增加迅速。2001年已經可以從衛星來看二氧化碳濃度,結果和地表觀測值十分接近。 郝慰民指出,有一個比較令人費解的問題,是甲烷的增減。過去一百年,很明顯可以看到甲烷增加,可是從2000年開始以後,甲烷不像二氧化碳急速增加,數值反而停止上升,至於停滯增加的理由目前還未釐清。空氣中的濃度急速增加,是造成暖化的最大原因,其中又以二氧化碳影響最重。甲烷、火災、沼澤、工業……也都是造成氣溫上升的原因之一。 不過郝慰民認為,溫度的變化其實不重要,比較擔心的是水分的分佈。比如這幾年美國西南部降雨量減少、中國北方農作物、土壤、河川,也因為缺水而造成許多問題。雨量、乾旱、水量和未來氣候是循環影響的關係。 座談會中有人問及二氧化碳是否能中和處理、臭氧破裂問題、台灣排碳量…等問題,討論十分熱烈。郝慰民說,目前排碳量第一的是中國,第二是美國,兩個國家的排碳量就占了世界百分之四十。台灣二十二名的排行,事實上影響不大,但氣候問題是全球問題,氣流分佈是沒有國界的。 關於減少排碳量的問題,郝慰民表示,事實上二氧化碳是可以去掉,但是以目前技術而言,成本太過昂貴,沒辦法普及。而減少排碳量方面,就理論來說,至少各國要減少百分之四十才有效;不過就實際運作而言,能減少百分之十五就算不錯了。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