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展三少年
2011/07/20 22:26:34瀏覽1993|回應0|推薦34

「台展」是指日據時代由殖民政府在臺灣本島所舉辦的官辦美術比賽,從1927年的台展到1938年的府展,其中僅辦六回的府展,是在中日戰爭(1937-1945)與太平洋戰爭的戰火陰影下渡過。前後共歷經十六年的「官展」,使台灣的西洋畫、東洋畫從無到有,除了成為台灣畫家的競賽觀摩機會外,透過美展,更提升了畫家們的社會地位同時喚起社會對於美術文化的重視。

而在第一回「台展」脫穎而出的,有陳進、林玉山、郭雪湖;當時稱之為「台展三少年」,他們運用膠彩顏料以寫生方式突破傳統臨摹,並以精緻線描與填彩作畫。當時許多台、日保守派畫家全遭落選,而台展三少年的一夕成名也帶動發展出具有「地方色彩」的美術。

「地方色彩」指的是台灣的特色,它包括了熾熱的南方色彩,亦有自然的台灣景色與動、植物、街景、風土民情、宗教及生活習慣等鄉土藝術。

1.陳進(1907 ~ 1998 

陳進優閒.1935161×136cm.絹本膠彩

  

  1907 年生於新竹,是「台展三少年」中唯一的女性畫家,高校畢業後赴日留學,陳進接受的日本東洋畫教育為台灣畫壇的第一人。而她獨具的堅毅和柔順性格,使她能既保有鄉土文化的傳統,又能堅守繪畫表現的純真,實為當時少有的女性畫家。如畫中所出現的眠床、臥枕、香爐與服飾屬於二十世紀初期台灣仕紳家中最考究的用品;斜倚觀書的女像,藉著《詩韻全璧》書名,點出其閨閣的教養;足堪作為陳進當時期帶有自我寫照的代表作之一。

 

2.林玉山(1907 ~ 2005

  

林玉山蓮池.1930146.5×214.5cm.絹本膠彩 

  

  1907 年出生於嘉義,亦為「台展三少年」之一,以「水牛」、「大南門」入選第一屆「台展」。早期喜好臨摹古時技法來描繪出平時所見的親切景色。並充滿民俗性和普遍性,曾數度赴日留學及參與多項畫會,是位很活躍的青年畫家。留日期間,致力於唐、宋、明時代的繪畫技法揣練,1936 年返台於嘉義舉辦個展,其畫風與描述的景物皆受東洋畫的影響。林玉山一生的藝術發展,反映出台灣文化轉變的幾個階段。從保守的中國傳統藝術,隨著外來的殖民,逐步為東洋畫侵蝕。戰後日本文化的敗退,才得以重新與中原文化接駁,其藝術風貌不僅還原且又躍進了一大步。蓮池為林玉山獲第四屆畫展之特獎作品。構圖右上至左下虛斜分出兩部,荷葉盛開,花朵綻放,白鷺一隻,涉水覓食,富麗典雅。從畫風發展的過程言,此畫因寫生建立了個人的工筆畫風格,尤其是色彩的感覺,從真實體驗中得來的表達,可說是一劃時代的作品。

3.郭雪湖(1908 ~ 

郭雪湖.圓山附近.1928年.91 x 182 公分.絹膠彩

  1908年生於台北,為台展三年中唯一自學成功的畫家。家境貧寒刻苦耐勞,無法上專校。以「圓山附近」入選台展特選,致力於寫生並努力突破仿古。他的創作在當時而言,不但風格獨特,技法也很成熟。圓山附近不再是臨繪古人山水或描寫理想中的仙境,而是直接以田園實景入畫。畫中多是樹木、農作物,以綠色系為主。郭雪湖曾回憶道:「一片綠的樹木,如何彩色,如何配以深淺,而使其表現生動,最為費心。」對初習礦物性石綠色系顏料者來說,能表現出綠色的多樣變化,並完成統一性,是一件難得的佳作。

  自1943 年後,日本因太平洋戰爭節節敗退,無心再辦官展,於是在日本統治下的前後十六屆官展,就此收場。

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結束了日據時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也為日據時代的美術時期劃下句點。取而代之的是光復後的『渡海三家』張大千、黃君璧、溥心畬所帶來的中國傳統水墨畫。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erina&aid=544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