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劇時代的繪畫發展
2011/06/30 15:23:20瀏覽1018|回應0|推薦34

                石川欽一郎 台灣豐原道

 

     台灣早期的美術發展係延襲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畫風。直到中日馬關條約(1895-1945)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引進了西歐文明。因而有著「寫生」觀念的東洋畫,和接近「印象主義」畫風的西洋油畫,同時成為當時新興的美術。而這些新興的美術觀,後來都成為當時台灣美術的「新傳統」。

  日本軍國主義對台灣淪為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歷史,造成了文化斷層,使台灣的文化建設難以承先起後,形成「傳統」與「現代」之脫離現象,不是陶醉於古老的光輝歷史,就是隨波逐流於氾濫的西潮。影響台灣本來沒有的西洋畫,是於明治時期自巴黎移入的。經過日本民族的偏愛與篩選才植移來台。日據時代的台灣沒有美術學校或大專美術科系。在師範學校或中學裡對美術發生興趣,要繼續鑽研大多必須赴歐美或日本深造。

日據時代的繪畫特色

  其創作題材大多是以靜物、肖像、及異國風景為主。其中缺乏特殊性的最大因素來自官展。官展的形式,有如不可抗拒的無形鐵牢。在這時期的畫家,能掌握到最接近現實表現的就是描寫台灣鄉土的特色美。表現風格從外光派、野獸派到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皆有,但仍以印象派風格居多;題材與東洋畫部份相仿,亦為表達地方特色。

如圖(1)是1944年「歸途」是林玉山代表作之一,樸實的農婦與馱著甘蔗的水牛,緩緩踏上歸途,似乎是台灣舊社會村落中親切而熟悉的黃昏景象。農村生活的人畜之間,親密互賴,頗為深摯感人。此作筆法有輕重緩急,嚴謹不苟卻又展現質樸可親的個性,且流露自然之鄉情,畫面素雅淳淨,美意十足。

圖(2)是陳澄波的《淡水紅樓》1935年,右上方就是紅樓,右下方是已經拆除的白樓。

圖(3)是陳進的山地門,陳進常就近前往山地門寫生,創作多幅此類題材。入選文部省美展。雖是原住民題材,畫風仍是陳進的一貫風格,線條細膩、敷色雅麗,背景樹枝的拖枝手法,更可看出畫著希望帶入圖畫詩情表現的意圖。不但巧妙平衡畫面人物的呼應關係,也再度顯現陳進對平穩式構圖,如正中分立或三角形式布局的喜愛。

在日本殖民政策下,西洋畫、膠彩畫,透過國民教育體系成了當時台灣藝壇的主流。由於當時東渡日本或歐洲留學的台灣畫家,凡在官辦的「台展」、「府展」中展露頭角者,大都成為台灣美術運動中的重要支持。他們組成畫會團體,對美術運動推波助瀾。加上參展的經濟誘因,也促本省早期畫家努力投入畫業。因而為台灣美術的近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erina&aid=5380400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2 02:25 【udn】 這有其他產品!工具 拆除 形式 四方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