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3/02 21:00:51瀏覽538|回應5|推薦5 | |
专家:美军已完成对中国实施海陆同时打击的态势 (1张图s) 《环球时报》报道,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倪乐雄、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王帆、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庚欣、 解放軍空军上校 戴旭、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赵可金、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程亚文 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加上现代战争以隐性的、远距离空中打击为主,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在现代高科技时代被大大压缩。另外,还可以发现美国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实施海陆两个方向同时打击态势,美国还具备在海上扼住中国生命线的强大能力,等等。 我们形势不容乐观。怎么办?唯一能够抢占先机的办法就是发展军事高科技的优势,如果中美军事技术优劣反过来,“C”形包围就变成送上门来讨打。因为自古以来,谁见过弱者以包围姿态逼近强者? 它既是军事战略,又是国家总体战略的辅助部分,配合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使中国扮演美国所喜欢的角色。在国家间交往中,军事威慑力往往是幕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也需针锋相对,即便一百年打不起来,也要寻找有效的“破阵”之策,这是每个国家军方的本职工作,不然养着他们干嘛? 当时,美苏之间的矛盾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双方都不愿意因为和中国发生战争,而让对方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对中国只是进行战略威慑,并无实质性的大规模进攻准备。但今天美国率领新旧盟友对中国构筑的“C”形包围,则完全是战略进攻型的。 这种包围,就像吸血蝙蝠一样,趴在中国身上,一边吸一边吓中国。也就是说,美国利用这一包围中国的地缘态势,不断地敲诈、胁迫中国,对中国国内局势进行干预,迫使中国在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做出让步。 这种包围,已经成了美国实现国家利益和世界目标的一种筹码,是上兵伐谋层次上的。伐兵、攻城等军事上的意义,还在其次。 美国对可能支配欧亚大陆的任何大国因此都有戒心,无论中国、俄罗斯还是欧盟。而就当下时刻来说,美国对中国的戒心尤其为大。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世界战略焦点业已转到中国。另外一个原因则在于美国已相对衰落。美国的相对衰落对中美关系其实挑战性更大。美国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就指出,在霸权处在衰落期的时候,更容易与其他国家发生冲撞,因为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害怕失去支配地位。 但是这种说法只讲了美国对华战略中的一种倾向,美国对华战略思维中还有对华接触的选择。而美国成型的对华战略有可能是混合的产物,而不一定是这样简单直观的政策。 事实上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复杂多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很难断定中国是不是已经或正在处于一种危险的“C”形包围圈之中。因为中美之间不再像冷战时的美苏那样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忽略多种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而单单强调一种因素的作用。 这个包围圈是以前美国用来对付苏联的,是一个冷战的产物。在后来不管是“美日同盟”也好,还是别的动作也好,美国并没有明确过以中国为目标。更何况,通过这样的包围圈在军事上对付中国没有意义。 现在已经是核时代,保卫国家传统安全最根本的就是核武器,因此从军事上不应过分夸大这个包围圈的威胁。在非传统安全方面是会有一些牵制的,然而美国现在也希望能联手中国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 二;是历史友好圈。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无论是从时间,还是质量来看,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的历史显然都要比包围圈长得多; 三:是以发展带动和平共存、互利互惠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圈。不管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还是日本这种“重量级选手”,它们既跟美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中国有深厚的发展关系。这是由时代和它们自身的利益决定的。 中国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这也是争取和平发展机遇的一种办法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