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軍已完成對中国實施海陆同時打擊的態势
2010/03/02 21:00:51瀏覽538|回應5|推薦5

专家:美军已完成对中国实施海陆同时打击的态势       (1张图s)

[博讯论坛]
如果图片没有显示,可以点击图片

第一、二岛链示意图。来源:环球时报    2010-03-0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海陆并进,海上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印度为终点,陆地包围圈以印度为起点、中亚为终点,由海到陆形成了一个‘C’形包围圈。”这样的“C”形包围圈是否存在、其威胁是否紧迫近来引起争论。

    《环球时报》报道,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倪乐雄、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王帆、

                               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庚欣、

                               解放軍空军上校                    戴旭、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赵可金、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程亚文

          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C”形遏制咄咄逼人

  倪乐雄:从军事上的战略势态看,美军进入中亚地区后,中国已经处于东西夹击的不利形势,原来在太平洋一面接敌,有着广阔的中部与西部战略纵深,现在这种优势已经丧失。

      加上现代战争以隐性的、远距离空中打击为主,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在现代高科技时代被大大压缩。另外,还可以发现美国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实施海陆两个方向同时打击态势,美国还具备在海上扼住中国生命线的强大能力,等等。

     我们形势不容乐观。怎么办?唯一能够抢占先机的办法就是发展军事高科技的优势,如果中美军事技术优劣反过来,“C”形包围就变成送上门来讨打。因为自古以来,谁见过弱者以包围姿态逼近强者?

  美国的政治家不会贸然与中国开战,因为商业时代的人们都精于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但这并不妨碍军事部门对潜在的对手作军事准备,以防万一,“C”形包围就是这种“安全困境”规律下的产物。也许永远不会开打,但需在战略上抢占有利“地形”,预设“阵地”。“C”形包围也就如此而已。

       它既是军事战略,又是国家总体战略的辅助部分,配合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使中国扮演美国所喜欢的角色。在国家间交往中,军事威慑力往往是幕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也需针锋相对,即便一百年打不起来,也要寻找有效的“破阵”之策,这是每个国家军方的本职工作,不然养着他们干嘛?

  戴旭:有人认为当年的U形包围比今天中国面临的C形包围更严重,我无法完全同意。当年美苏对中国构成的“U形”包围,总体上是战略防御性的,虽然美苏双方都摆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甚至是核讹诈。

       当时,美苏之间的矛盾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双方都不愿意因为和中国发生战争,而让对方坐收渔翁之利,因此,对中国只是进行战略威慑,并无实质性的大规模进攻准备。但今天美国率领新旧盟友对中国构筑的“C”形包围,则完全是战略进攻型的。

       这种包围,就像吸血蝙蝠一样,趴在中国身上,一边吸一边吓中国。也就是说,美国利用这一包围中国的地缘态势,不断地敲诈、胁迫中国,对中国国内局势进行干预,迫使中国在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做出让步。

       这种包围,已经成了美国实现国家利益和世界目标的一种筹码,是上兵伐谋层次上的。伐兵、攻城等军事上的意义,还在其次。

  程亚文:美国为什么要包围中国?从世界战争史看,海洋大国和陆地大国天然就有对立。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那样,如果欧亚大陆上的大国联成一片,美国就会成为欧亚大陆之外的一块小岛。

       美国对可能支配欧亚大陆的任何大国因此都有戒心,无论中国、俄罗斯还是欧盟。而就当下时刻来说,美国对中国的戒心尤其为大。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世界战略焦点业已转到中国。另外一个原因则在于美国已相对衰落。美国的相对衰落对中美关系其实挑战性更大。美国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就指出,在霸权处在衰落期的时候,更容易与其他国家发生冲撞,因为任何霸权国家都会害怕失去支配地位。

  “C”形威胁尚难定论

  王帆:从全球战略来说,现在是中美第一次面对面地进行战略竞争,但这种竞争并非冷战式的围追堵截。对中国围堵并不是新东西,这是美国对华战略中一直存在的思维。如果说存在这种“C”形包围圈的话,那是一直就存在,也不是现在才形成的。

       但是这种说法只讲了美国对华战略中的一种倾向,美国对华战略思维中还有对华接触的选择。而美国成型的对华战略有可能是混合的产物,而不一定是这样简单直观的政策。

       事实上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复杂多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很难断定中国是不是已经或正在处于一种危险的“C”形包围圈之中。因为中美之间不再像冷战时的美苏那样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忽略多种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而单单强调一种因素的作用。

  另外,在冷战后美国的一种新的战略选择是采取“离岸平衡” 的策略,即美国并不完全参与地区事务,而是退居幕后,在每个地区的较量和纷争中扮演仲裁者的角色。而且美国也处于战略转型期,国内存在着各种想法和思路,鹰派纵然是始终存在,但主张对华合作的也大有人在。

  赵可金:应该说,这样一个“C”形的圈子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美国有军事基地在这些国家。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是美国用以对付中国的,我们在美方的文件中找不到这样的材料。

       这个包围圈是以前美国用来对付苏联的,是一个冷战的产物。在后来不管是“美日同盟”也好,还是别的动作也好,美国并没有明确过以中国为目标。更何况,通过这样的包围圈在军事上对付中国没有意义。

       现在已经是核时代,保卫国家传统安全最根本的就是核武器,因此从军事上不应过分夸大这个包围圈的威胁。在非传统安全方面是会有一些牵制的,然而美国现在也希望能联手中国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

  庚欣:在日本早就有类似的说法,在小泉时期及其之后,比如“价值观外交”、“自由民主之弧”等,说法与“C”形包围圈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其实这个圈也是指中国的近邻关系,这里边包含着三重内涵:

  一:是包围圈。这个圈主要是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这个过程到现在仍有残留;

       二;是历史友好圈。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无论是从时间,还是质量来看,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的历史显然都要比包围圈长得多;

       三:是以发展带动和平共存、互利互惠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圈。不管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还是日本这种“重量级选手”,它们既跟美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中国有深厚的发展关系。这是由时代和它们自身的利益决定的。

  所以现在中国面临的这个圈是个三位一体的圈子,中国与周边不可避免会闹别扭,这种摩擦可能来自冷战思维,也可能来自发展过程中的碰撞,或者对不同文明的不同理解导致的误读。

       中国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这也是争取和平发展机遇的一种办法

环球时报|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aolingmonk&aid=3818514
 引用者清單(2)  
2010/03/07 23:14 【他山之石】 懶洋洋地告訴你: 發展太空 不過是"防人之心不可無"!
2010/03/07 23:14 【他山之石】 從老共對美海軍演習, 看中美海權爭霸戰.

 回應文章

笑臉書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此文亦可看
2010/03/09 01:42

如此中共軍隊軍事科學院戰争理论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

http://www.peacehall.com/cgi-bin/news/gb_display/print_version.cgi?art=/gb/china/2010/03&link=201003081214.shtml

http://zibo.sdnews.com.cn/2009/9/23/817567.html

少林和尚(shaolingmonk) 於 2010-03-17 11:10 回覆:

此白痴當將軍,是對中共軍隊的恥辱。這是中国特色的共產--法西斯制度的特色。

设想一下,華盛顿有一個子孫是白痴,美國軍隊是决不可能讓他當將軍的,只能讓呆在醫院里。


笑臉書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談到飯桶將軍毛新宇,此文可看
2010/03/09 01:17

並可做一笑

http://www.peacehall.com/cgi-bin/news/gb_display/print_version.cgi?art=/gb/china/2010/03&link=201003061638.shtml

少林和尚(shaolingmonk) 於 2010-03-15 17:00 回覆:

看了


笑臉書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這是真實的態勢
2010/03/08 19:06

戴上校是解放軍的鷹派,頭腦十分清醒,但只能哀嘆。他看到今天的美國C型包圍圈是戰略進攻性的,而過去的美,蘇U型則是戰略防御性的。而且是上兵伐謀,高層次的。

何謂上兵伐謀?此來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其中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白話就是:最高層次的上等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败敵方的戰略意圖,其次用外交手段,瓦解敵人的聯盟,戰勝對方,再其次是與對方决戰,擊败對方,最下之策是攻城略地,戰勝敵人。

實際運用上,可分為兩個范疇,四個層次。"伐謀"和"伐交"屬于不戰思維,"伐兵"和"攻城"屬于慎戰思维,

其一:"上兵伐謀":是指依靠謀略運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綜合運作,不待雙方矛盾激化,即解决争端,即人們常说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二:"其次伐交"是指矛盾已顯現時,動員本国和盟國之力,顯示决心,造成壓倒優勢和力量制衡,辅之曉以利害,經過折衷或妥協,達到不訴諸武力,而達成戰略目地。其三:指動用部分軍力,在敵人政經中心之外解决敵人,以便把戰争損害減至最低程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上述三法無效後,不得已而為之,出兵作戰,圍城,攻取敵人領土。

我研究過戴上校許多講話,深感中共軍隊,并非沒有大略英才,只可惜在大陸這種腐朽的制度之下,只能哀嘆,其人永遠不會變成拿破崙,蒙哥馬利和蒙巴顿。

少林和尚(shaolingmonk) 於 2010-03-09 01:09 回覆:

書生高見

在這种制度下,中共軍隊只能提拔象毛新宇,這種學識等於0,洋相百出的智障兒當將軍,為中共軍隊丢醜。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鷹派戴旭
2010/03/07 11:29

鷹派戴旭有權也不能怎樣 鄧小平以降到現在胡溫主政下 鷹派有何影響力?


少林和尚(shaolingmonk) 於 2010-03-07 16:18 回覆:

這倒也是!有道理。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多慮了
2010/03/06 00:24

目前美國至少都沒有與中國鄰近國家有軍事結盟 相信以後也不會 所以中國被圍堵的想法是多慮了

還是把中國國力增強了 再討論如何反制美國或保衛中國 到時找古巴或委內瑞拉戰略結合 美國也會很怕的 可是中國強了 還需要扯美國後院搗亂嗎 那時美國自會安分手己的!


少林和尚(shaolingmonk) 於 2010-03-06 22:32 回覆:

您認為多虑,但您沒權-------

国內這些掌權的中共鷹派,可不這样想!例軍方的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