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藉著眼光的駐留 留住土地的無限生機】(2006.5.30 端午節前夕)
2007/08/19 11:50:38瀏覽682|回應0|推薦1

【藉著眼光的駐留  留住土地的無限生機】(生物多樣性專刊第四期序文)

仲夏夜,拜讀這幾篇集結國內學者、農耕者、保育教育推動者所寫的文章,想起十四年前,閱讀過一本薄薄的書─《土地利用七千年》,是梁鶚先生翻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和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的。這本書的作者『W.C.Lowdermilk』是在1938年,銜美國農業部之命,考察幾個古老國家的土地利用情形做出報告,提供資訊供美國農牧業者參考。書卷一翻開,就看到「人類企圖征服土地的史實,明明白白地記載在土地上,恰像一本翻開的歷史;從沿途所見的殘垣廢墟看來,證明人類經年累世的努力,失敗的地方遠超過成功」的敘述。彈丸之地的台灣,問題的嚴重,似乎不惶多讓!

記得當年在主婦聯盟跟著鄭正勇教授、林碧霞博士賢伉儷學習有機耕種的理念,看見他們為『增強地利』而處處留下足跡;也是從他們所提醒的蔬果中硝酸鹽含量過高的問題,讓我想到求學期間,『營養學』課程中所指出的「Blue baby」--藍嬰兒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它!由於嬰兒的胃酸濃度較低,硝酸鹽在腸道的上端即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毒性較強,它會把血紅素的二價鐵氧化為三價鐵,使得血色素失去攜帶氧氣的功能,而引起變性血紅素血症。前述的藍嬰兒事件,就是嬰兒食入含有過量硝酸鹽的蔬菜泥,導致血色素變性因而貧血,外觀即呈現缺血的現象。

鄭正勇教授為我們執筆的《台灣有機農業發展歷程》,文章雖短,卻是直指核心!

土壤的生命力

台灣的重大土地污染事件中,桃園RCA的廠址、一群在該廠工作的女工後來罹患重大疾病,因而提出控訴的身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事件發生的時候,正是數千人捐款成立【寶島客家電台】的同時;於是我邀請陳尊賢教授來電台,擔任義工為我們說明土壤的生命力,以及台灣土地受毒害的種種情形。記得陳教授曾提到這個污染事件可能需要以國際官司來尋求解決的途徑,還談到所有的污染,包括空氣、水、垃圾、地下儲油槽……等,最後都是由大地默默承受。陳老師懇切的言談,至今仍留在我的腦海中,本專輯中他為我們寫了一篇《發揮土壤功能  找回土壤生命力》的文章,讓大家了解土壤生成真不容易,充分蘊含「有土私有財」的深奧哲理。

 講到土壤,我還想起另一個故事。近十年來推動『廚餘做堆肥』的環保教育的過程中,有一位實務操作者王文賓先生。某日,我們一起到宜蘭參觀當地的推動狀況後搭火車回台北,談話中討論雙手接觸到已開始發酵的廚餘後,那股酸酸的味道很難去除的問題;阿賓馬上笑笑地告訴我說:「沒錯,用香皂也不見得有好的效果,下回你抓一把泥土用手搓一搓,泥土中含有非常多的微生物,牠們馬上把你雙手的酸味去除。」我沒有試過,因為取得土壤不容易,但是阿賓的笑容,以及他對土壤那份崇敬的態度,也是讓我難以忘懷!

土地崇敬者的身影

讓人難以忘懷的土地崇敬者,散佈在寶島的各個角落,本專輯中介紹了幾位實踐知識和對土地關愛的身影。發起『榖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先生,是頂著碩士學位幫主婦聯盟回收廚餘去做堆肥的有為青年;他們一家已然投入蘭陽平原的懷抱,寫出令人深思的農村曲,值得細細品嘗!

台北縣淡水鎮大屯溪畔『自然農法教育農莊』,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我在三年前的秋高氣爽時節,循著溪流慢慢找到這方天地,聆聽陳惠雯女士述說他們經營農園的緣由,黎醫師忙著整理木料,綁著花頭巾。夫妻倆都質樸優雅,伴著滿園盎然綠意,創造了人與土地的良好關係,寫岀療育大地的珍貴情懷!

在台灣新興的成人學習園地─社區大學裏,也有許多良師,引領學員觀照大地,親自農耕,本集專刊中介紹了其中幾位。吳宗明老師是橫跨五所社區大學、並帶著學員在內湖耕種的有心人;他在2005年初才出版一本書,書名是《家庭菜園》,深入淺出地將種菜的知識、維護管理的技巧、最適合在地種植的蔬果栽培示範和圖鑑納入篇章;書的封面則是他和學員們燦爛的笑容,有人手上拿著胡瓜、有人捧著一大籃剛剛收成的各種蔬菜,讓人覺得很陽光。我也曾在廣播節目中訪問過吳老師,對他豐富的學養、踏實的作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張姓是木柵貓空地區的重要宗族,張台山和張國川兩位先生,就是宗族裏的傑出子弟。記得大約六年前,我們在文山社大開設【社區垃圾管理】課程,廚餘做堆肥是課程的重點。當時,張台山先生居住的社區很快地響應,他們找了一戶鄰近的筍農,開始進行廚餘做堆肥的行動,同時把紙類、鋁鐵罐、玻璃瓶……等資源垃圾請慈濟功德會協助回收。他們的這些作為,讓社區的一般垃圾大約只剩原來的七分之一,社區警衛原本丟垃圾時要開小發財車的,後來只須手提一袋即可,這個成效讓所有參與推動工作的人信心大增,堅信對於停建(甚至關閉)焚化爐有很大的說服力。隔不久,文山社大在木柵浸信會又推出這個課程,張台山先生他們隨即幫忙木柵浸信會,帶著一群參與銀髮族團契的長輩們,在屋頂上種菜,所使用的土壤改良資材,即是自己用廚餘變成的,我曾聽傳道人提及,老人家對種菜、呵護小生命的體驗非常喜歡,好像重新擁有了生命的活力。

永和社區大學在新店溪畔耕耘溼地農場,可以說遠近馳名了。他們曾有老師選擇在農場行結婚大禮,上個學期,永和社區大學全校超過九十門課程曾到溼地農場上課,讓人深深領悟『學校在窗外』的哲理。

很高興在本專輯中,同時讓我們看見吳東傑秘書長帶來豐富的、令人眼睛一亮的訊息;他最近也才出版一本新書─《台灣的有機農業》,介紹許多努力為土地奉獻的可敬人士,值得珍藏!

對待環境的省思

自從194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植物病理學者到墨西哥研究農業發展計畫,以幫助落後地區解決糧食問題,因而有所謂的『神蹟麥』出現;接著到1962年間,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又共同投下740萬美元在菲律賓設立【國際稻米研究機構】,培育出新的榖種以使產量大增,這便是所謂的『綠色革命』。時至今日,許多的資訊告訴我們,綠色革命所孕育出的高產量品種,對於化學肥料的大量需求比傳統品種超過甚多,否則產量平平;加上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的結果,讓我們的土地因產生鹽化現象而貧瘠了,人們對農產品的藥物殘留問題有許多的無奈和擔心。

本刊即將付梓之際,正好是校園傳岀驪歌、莘莘學子揚帆待發的時刻,南台灣的朋友們透過電子郵件寄來滿樹火紅的鳳凰花。看見鳳凰花,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夏天,當我還在國防醫學院就讀、在北投精神病院實習時,有一位同學拆開情書、一隻蝴蝶掉在書桌上、引起一陣驚呼的情景;那是她在南台灣唸大學的男朋友到成大撿拾花瓣、親手做成的!不知現代還有沒有年輕人用纸筆寫情書?還有沒有年輕人用花瓣或果實寄相思?

日昨搭計程車要前往土城喝喜酒,在新店市復興路遇紅燈停車之際,買了一小串玉蘭花;司機先生卻提醒我說要小心,因為有報導提及,由於花朵容易凋萎,需要噴灑一些藥物來保存,這些藥物對環境不好,特別是小小的計程車空間。我想的是,有不少人靠賣花維生,這整個體系的健全應如何來架構?

三十多年前在北投精神病院的宿舍中,我們都是躲在蚊帳裏K書的,從來沒有想過『蚊香』、『滅飛』;如今,許多家庭變成化學實驗廠所般地,瓶瓶罐罐,數也數不清。

想起年初,南投中寮鄉溪底遙學園寄出一張圖片,那是種柳丁的農民站在樹下觀察果實,有一顆柳丁的表皮被蟲子吃成一幅畫,畫面好像地球板塊的鋪陳;聽學園的負責人馮小非女士說,那個農民非常認真欣賞那幅畫。閱讀了本專輯之後,我不斷地想,唯有建立起農民的自信心、照顧大地的使命感,一切才有希望;而一切的一切,都要從認真學習、產銷相互支持為基礎!

每一雙閱讀的眼睛,都為這個基礎注入優良的材質,讓我們無限感激!

                        林淑英 寫於  2006.5.30 端午節前夕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1170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