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文蘇東坡先生以三首詩,來表現青原禪師修證的三個階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藉盧山為譬喻,來表顯第一階段凡夫的境界。因為被我執、我所蒙蔽,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所以始終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看不見自己本具的心性;如同世界各個宗教,都標榜自己是真理的道路,事實上都是各執其所;唯有佛陀是站在最客觀的立場來看待事物,所以才能清楚明白事物的真相。
第二首詩「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盧山煙雨浙江潮。」這是描述修行悟道的心路歷程,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悟道以後還要修道,如果以為凡夫心就是佛心,而不繼續修道,生死還是生死,煩惱還是煩惱,眾生還是眾生,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悟後起修更是重要,要能保養聖胎。
第三首詩描述修行有了真功夫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大地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何曾舉示人。」修證得道之後就有大智慧、大定力,乃至於大神通。可是,這念心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用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是不可說、不可說,所以「明日何曾舉示人」;當下這一念心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真正得到受用的還是自己。
文章摘自:http://www.ctworld.org.tw/turn/chan_talk/1999_1029.htm
![](https://g.udn.com.tw/upfiles/B_SA/sammyk168898/PSN_PHOTO/532/f_11339532_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