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慧念佛班師長結緣法語集~1014_1113
2025/01/02 09:38:04瀏覽18|回應0|推薦0

新慧念佛班師長結緣法語集~1014.-1113
阿彌陀佛!
具行法師從自己體內發出神秘的火 將自己燃燒化成灰燼 轟動海內外

(上)虛雲大師弟子示現念佛三昧
印祖開示: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正)復高邵麟書二
印祖開示:                                                                      至於喪祭,通須用素,勿隨俗轉。縱不知世務者,謂為不然,亦任彼譏誚而已。喪葬之事,不可過為鋪排張羅。作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正)復周孟由昆弟書
雪公師訓---潔誠之心
雪公言:學佛求道,貴存潔誠之心,如釋尊行道之時,貧婦獻穢氈,童子供沙土,佛皆受之,與之種福。佛以王子之貴,何須此氈與土,許其誠也。我等平素供佛,果存此心,佛即鑒臨。
阿彌陀佛!
印祖開示:                                                                     居士即俗修真,隨緣進道。執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聖地不厭屢登,錄其跡以開人耳目。誠可謂為法忘軀者也。然以光愚見,似乎可以止步休歇矣。縱欲廣遊,宜以神不須以身。彌陀三經,華嚴一部,當作遊訪路程。宴坐七寶池中,遍遊華藏世界。神愈遊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萬德本具足。寂照圓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現於當念。無邊剎海,攝歸自心。校彼披星戴月,冒雨沖風。臨深淵而戰兢,履危岩而驚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鄙見如此,不知居士以為何如。(三)復高鶴年書(按:高居士多年行腳天涯,參訪大剎,有“徐霞客第二”之稱。 記其見聞為《名山遊訪記》一書。)
雪公師訓---力避塵染
雪公言:凡夫之身,業重障深,終日為煩惱所牽。雖聞佛法,僅為因地學者,日常一切均應簡素,力避塵染,惟恐妨害道心。果地菩薩,乃滿分二嚴,百福俱足。凡聖之別,一為纏縛,一為自在。故我輩凡夫,自應竭力出纏,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曠達。
【問】:在一家庭內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外教,有什麼方法來統一歸信佛教呢?(莊慶賢)

【答】:「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家庭,信仰各異,此離心離德之表現。家不齊,而希其興,恐是緣木求魚。如欲轉移家人,統一佛化,自必以身作則,清淨三業!有苦自吃,有利均他,至誠無偽,行之有恆,家人即被化矣。尚須自明佛理,知見正確,運用善巧方便,言語契機。前者是以德攝,後者是以智攝,則對方如坐春風,必心悅誠服矣。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通問)
我去時必快
楊仁山居士生西瑞應 

歐陽柱撰 /行健譯 /明倫月刊456期2015/7、8

我乘急戒緩,生品必低,不過下品上生而已。而見佛獨快,以我信佛透徹故。

楊仁山老居士,安徽省石埭人。生於清道光十七年,往生於宣統三年,歲次辛亥,八月十七日申時,世壽七十五歲。

老居士從生病到往生西方,計五十多天。往生前一週,病已痊愈,每天進食牛乳粥點數次,金陵刻經處事宜早已囑咐完善,見客談笑有如平日。
老居士在未生病大約半個月之前,已經選定八月十七日,自己辭去佛學研究會會長,並囑咐會友及同道中人選舉會長。選舉會長的時日,即是往生的時日,可以說是預知時至,身心悅豫。(這是瑞應之一)

老居士在八月十七日午後,頻頻詢問數次:「甚麼時候了?」
問到下午二點,就說:「他們在那會場齊集開會。」
到下午三點,就說:「他們正在那談的興高彩烈呢。」
過了一會兒,恰好有刻經處同事李可園先生進入問候起居,老居士立即阻止他說:「你為何不去會場呢?會場事忙,你當快快去。」
李可園出去不久,老居士身覺微寒,於是呼叫女弟子郎宛卿扶他起來坐著,說:「冷,宜加上馬褂。」過了不久,眼睛往上看,經數秒後,閉上眼睛,宛卿知道老居士有異狀,說:
「我為公公念佛如何?」
老居士回答說:「念佛好,念佛好。」
於是老居士起來趺坐念佛。幾分鐘後,老居士很寧靜地往生,是謂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這是瑞應之二)

老居士在申時往生西方後,遍身全涼,只有頂門溫暖。到了夜半子時,頭頂始涼,正是「頂上捨暖觸」,是生於聖地成為聖人的徵兆。(這是瑞應之三)

老居士平時常與人說:「我對佛法勤於推究,能生信解。但對持戒較為懈怠,有所違犯,往生品位必低,不過是下品上生而已。然而見阿彌陀佛卻特別快,因為我信佛透徹,洞悉禪理與教理,以及刻經繪像的功德不虛棄的原故。而且我命終往生極樂也必定去得快速,決不盤桓久留。」因此之故,老居士從起身趺坐到往生,不超過十分鐘,這是他平時的言說與臨終時的現象相符。(這是瑞應之四)

八月十八日未時大殮,入殮時面色如生,遍身溫涼軟潤,沒有冰冷凝固殭硬的形態。(這是瑞應之五)

這五種瑞應,是由女弟子郎宛卿,及金陵刻經處朋友李可園先生口述,了一居士筆記。(出自《丁氏佛學叢書.學佛捷徑》)

注:歐陽柱,字石芝,自號了一居士,廣東新會人,隨楊仁山老居士學佛,誠修淨土法門,曾撰《最後一著》。
印祖開示: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復鄧伯誠書一
雪公師訓---朝聞道夕死可矣
雪公言:在家人之生活,全賴技能工作,獲取正當報酬,此乃自食其力,無傷廉隅。但生活不過長養身命而已,如於慧命疏忽,即是虛度一生,故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訓。                               是謀生之外,尚須求道,二者不離,乃為至善,求道無養生之源,而道不能求矣。                                                              至於富貴,乃是福報,只能聽其因果,不能強求,來不必讓,去不必爭,應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結果命終帶不去,罪孽緊隨之。
在家修行依照這種念佛方法很受用!107、10、18

念佛三昧人人都能修,我們沒有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在家裡修。家裡面我們不懂儀規沒有關係,儀規是小事,我們跟著念佛機念就好。念佛還是以繞佛為主,家裡面小客廳,把這些椅子、桌子暫時搬開,讓空間大一點,能夠在客廳裡面繞佛。繞累了,坐下來念,跟著念佛機念,不拘形式,哪一個人念累了,他可以坐在旁邊去休息;坐在那個地方也可以念,也可以不念,不念就是聽,專聽,專心的聽這個佛號,因為你恢復體力、恢復精神。

繞佛的時候要念出聲,這個要記住,繞佛的時候要念出聲;坐在那個地方止靜的時候,可以念,可以不念。拜佛的時候不能念,拜佛的時候念佛傷氣、傷身體。拜佛的時候,心裡頭念佛不出聲;或者是耳朵里專聽念佛機的佛號,這樣就好。所以這種念佛方法,一點壓力都沒有,你會念得很自在、很舒服。

我在國外到處介紹這種方法,許多同修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告訴我非常有受用,非常歡喜。當然能有道場共修,這最好的;沒有,自己一定要干,決定不懈怠。知道這種修行,人數雖然少,四、五個人,六、七個人,功德很大。只要你用真誠心、清凈心、慈悲心為一切眾生,為這個地區消災免難,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

凈空老法師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五)(第三集)1999/5/6 香港九龍 檔名:12-023-0003
【問】:信者有的念珠帶在身,有的沒有帶在身,到底信者須要全部帶在身嗎?(莊慶賢)

【答】:信仰在心,不在念珠。而念珠常隨身者,可時時提起念佛之心,亦不無助緣耳。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通問)
印祖開示:                                                                      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屬助念,何慮不生。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淺,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三)復章緣淨書
雪公師訓---出世易入世難
雪公云:入世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悌忠信,不使有缺,此是律己。再進六度四攝,善巧方便,廣度眾生,超到彼岸,此是利他。上舉二條皆是學佛入世應為之道,明乎此,則知出世易而入世難。
阿彌陀佛!
【問】:信徒往廁所屢時不慎將佛書念珠徽章等物隨身帶入,或穿法衣而進,有何關係?(莊慶賢)

【答】:念珠與徽章乃隨身攜帶之物,或有誤攜入廁,此皆欠慎之過。若佛書乃在案上恭讀者,讀畢則合本加袱,安有攜入廁中之理?有之則是有心為惡。法衣臨穿,尚須向之合掌,絕不許穿之登廁,縱是海青,尚不得穿而小解,況袈娑耶?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通問)
印祖開示:                                                                     大覺世尊,所說一切大乘顯密尊經,悉皆理本唯心,道符實相。歷三世而不易,舉十界以咸遵。歸元復本,為諸佛之導師。拔苦與樂,作眾生之慈父。若能竭誠盡敬,禮誦受持。則自他俱蒙勝益,幽顯同沐恩光。猶如意珠,似無盡藏。取之不匱,用之無窮。隨心現量,悉滿所願。(正)持經利益隨心論
雪公師訓---信願懇切
問:正念佛時,如何才算信願懇切?
雪公言:信環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線是極樂,可出危險,但在此時,即是生死關頭,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鉤索,一齊斬斷,方能向前奔去,稍一遲疑,即落坑矣!
阿彌陀佛!
印祖開示:                                                                     欲得佛法實益,須辦十分誠心。持經念佛之事雖同,心之誠有淺深泛切之不同,則其利益便大相懸殊矣。世間事事,均須以誠而成。況持經念佛,欲以凡夫身,了生脫死,超登佛國,不誠而能得乎。(續)復理聽濤書一
雪公師訓---<德><能>待人
雪公言:待人須一切容忍,自謙讚他,體恤慰問,平等周到,不念舊怨,不捨一人,能如是即具有德能。然必持之有恆,方能生效。德是因,功是果,故佛經云功德。能者多勞,勞是因,功是果,故世法云功勞。若德與勞皆無,則亦無有功矣。
【不斷更新】普悠瑪出軌翻覆17死101傷 雙線中斷警消搶救 #LINETODAY

阿彌陀佛!
眾生共業如此無常,更須用功念佛才是。
靜坐念佛
虛雲大師開示

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 ,最為方便穩妥。
静坐是教人返觀自性的方便方法,其要在於繫念一句佛號,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果能如斯,則更無餘緣雜入矣。
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閒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

【虛雲大師法彙】
坐化往生
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

董子明居士,蓬萊人。學識淵博,曾經擔任吳佩孚將軍的顧問。晚年摒棄世俗事務,專心精勤念佛十餘年。由天津徐蔚如居士,介紹擔任青島湛山寺佛教學校的教員,每日教授國文及批改文章之外,固定在他所住的寮房內,念佛四萬聲。恐怕有人打閑岔,常常將房門反鎖,假裝外出。
有一天,在房內念佛相應,門尚未打開,而人已經前往大殿念佛,突然心中一注意,覺得非常驚訝不可思議。自己心中思惟:身體本來在房內念佛,如何會來此處?而竟不知其所以然。隨即請人找一把鑰匙開門,而自己用的那一把鑰匙尚在房內桌上。
後來,將此事請示住持倓虛法師,法師認為是念佛工夫,念得內外相應,到業盡情空時,心內毫無執著,外境便不能為礙,故能出入自如。
當回頭注意時,心又分別而起執著,此時門壁則皆為障礙了,此事實在是平常而不希奇,全是心之用。
董子明因顧慮到自己客居外地,所以發願,第一、身無病苦,第二、病了即往生。
果然因為常常念佛,全身無病,臨終前三天,只是感覺一身疲乏,四肢無力,但飲食一如平常,毫無痛苦。臨終預知時至,心中非常清醒,請眾僧輪班助念。
到了寅時(凌晨三~五點)從床上坐起,和顏喜悅地對大眾說:「到此方知,功不唐捐。」話說完之後,隋即念佛坐化往生。
阿彌陀佛!
雪公師訓---如是聞如是修
雪公言:凡學菩薩,誰不曾發四弘誓願?首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即如是聞,應如是做,然亦不必待到證果,方行度眾。能知一分,向人施一分。知十分,向人施十分,隨緣隨分,便大佳矣!
印祖開示:                                                                      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褻之則無過。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遊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正)復尤惜陰書
印祖開示:                                                                     持誦經咒,貴在乎誠。縱絕不知義,若能竭誠盡敬,虔懇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尚能直達佛意,何況文字訓詁與其意致。否則縱能了知,由不至誠,只成凡夫情見,卜度思量而已。經之真利益,真感應,皆無由得。以完全是識心分別計度,何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頓獲勝益也。(三)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序
印祖開示---功課以外之用功法
問:念佛功課以外,有無其他用功法呢?                               雪公云: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如何知   念佛得一心?             雪廬老人答:

一切境中  不忘這箇.....
念頭起時  不忘這箇.....
八風來時  不忘這箇.....
一時如是   謂之「一時一心」
一日如是   謂之「一日一心」
日日如是   謂之「淨念相繼」。

印祖開示: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實報寂光,乃為本有家鄉。回思從無始來,未聞佛說。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迴。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心片片裂,腸寸寸斷矣。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正)竭誠方獲實益論
雪公師訓---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雪公言:凡皈依三寶,修學佛法者,平素只許供奉佛像,以明專一。家中不能佛神雜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並日日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響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廟。佛法平等,雖不供奉,並非侮慢,偶爾遇到,宜起恭敬。
阿彌陀佛!
印祖開示:                                                                     舍利不能禮拜,叢林不能親炙,有何所欠。但能見佛像,即作真佛想。見佛經祖語,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無怠無忽。則終日見佛,終日親炙諸佛菩薩祖師善知識,舍利叢林云乎哉。(正)與謝融脫書
雪公師訓--- 德智雙攝度化家眷
雪公言:欲勸導家眷信佛學佛,自必以身作則,清淨三業,有苦自吃,有利讓他,至誠無偽,行之有恆,家人即被化矣。尚須自明佛理,知見正確,運用善巧方便,言語契機。前者是德攝,後者是智攝,則對方如坐春風,必心誠悅服矣。
感謝老師開示
雪公師訓---滄海納百川而不溢
問:無量眾生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如何容納得了?
雪公云: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大鏡含萬象而有餘。世間之物,尚且如是,何況彌陀廣大願力及不可思議力,成就無邊莊嚴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眾耶?
阿彌陀佛! 
印祖開示:                                                                     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
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舍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羈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倖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輒行褻瀆。(正)竭誠方獲實益論
雪公師訓---大乘根器
雪公云:觀音菩薩,誓度盡眾生,方成正覺。地藏菩薩,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願力何等宏深.吾人能以菩薩心為心,方不愧大乘根器,方得上品往生。」
印祖開示: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註疏。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雪公師訓---  忍中行
雪公老師云: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大家學辦事得有次第,務求不亂。說話則須簡要詳明。辦佛家事,得一切忍耐,吃了小苦,會有小報應。吃了大苦就有大報應。經上說:『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大家要在『忍』字上下功夫,一切求其規矩行事。
阿彌陀佛!
印祖開示:                                                                     看經論,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須多看。急躁不能凝靜,必難得其旨趣。後生稍聰明,得一部經書,廢寢忘餐的看。一遍看過,第二遍便無興看。即看,亦若喪氣失魂之相。此種人,均無成就,當力戒之。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聖,讀易尚至韋編三絕。以孔子之資格,當過目成誦,何必又要看文而讀。故知看文,有大好處。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當取以為法。切不可顯自己聰明,專尚背誦也。.......    孔子讀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將編書之熟皮繩,磨斷過三次,可以知讀之遍數不可計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恒而讀佛經、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業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續)誡初發心學佛者書
雪公師訓--- 樂多苦少不易修
雪公云:天上樂多苦少不易修。樂多則貪著不捨,苦少則道心不生。試看人世,膏粱之家,有幾個人覺悟生死無常,生發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歡暮樂,過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點的小富貴,尚且迷住,何況天上大樂乎?奉勸大家,天上去不得!去不得!
【問】:眾生死後,由業力牽引前往投生,此說是否說於地獄之罪受滿後,再行投生?還是此死彼生?若是後者,地獄之設是否屬實?(胡正臨)

【答】:六道有情,皆稱眾生。已在地獄者,當然地獄罪滿,轉投他道而生。而他道眾生,於死以後,有何種業力,即牽入何道投生,並非一律先經地獄,方得他轉。後句之問,似有誤會,此死彼生,緣何地獄而不屬實。祈再詳說其義。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通問)
謝老師,弟子劍雲請問禪淨雙修是否可行之路?即所謂帶角虎之說?
雪公常曰:「時當末法,斷惑極難,不若帶業往生之為穩妥。」
或問能否禪淨兼修,公喻以腳踏兩條船,不可取也。
永明〈四料簡〉明確提出禪淨並重的主張:「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民初印光也說:「四料簡第一句『有禪有淨土』者,既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願,求生西方。大徹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豈非如虎生角麼?曰:『猶如戴角虎。』」勉大眾以禪定工夫念佛,得上品上生。
印祖開示:                                                                     念佛雖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三)復康寄遙書
雪公師訓---成佛?成魔?
雪公云:倘有學問,遇佛遇魔,皆得利益,否則迷頭轉向,俱是障礙。學問就是不使感情衝動,要用理智觀察。盛衰苦樂,稱譏毀譽八件事,就是學問的試金石。                                             有理智的遇著,起警覺,不動搖,擇道固執,樂來小心戒慎,苦來加忍精進,這樣便是遇佛著佛,將來成佛。
感情衝動的遇著,起迷惑,心動搖,離開了道,合意就貪戀染著,違意就心灰意冷,這樣便是遇魔著魔,將來成魔。
感謝老師開示!
【問】:佛是圓覺,其度眾生的化身當勝於菩薩無疑。然而正法明如來不動寂光,而轉菩薩身者,其目的是否藉轉身而增發慈悲大願而濟四生?(羅德彰)

【答】:大千世界,一佛主教,亦猶國無二王也。倘他佛而與此界眾生有緣,或欲輔翊此界之佛化導眾生,則來此界,示現菩薩之身,正法明如來其一也。佛者一切圓滿,所云增發云者,是誤會處。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通問)
阿彌陀佛!
印祖開示:                                                                      佛與眾生,心體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淵懸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佛則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脫眾生為懷,了無人我彼此之心。縱度盡一切眾生,亦不見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為世間尊。眾生唯以自私自利為事。雖父母兄弟之親,尚不能無彼此之相,況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業報,或生貧窮下賤,或墮三途惡道。即令戒善禪定自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mmyk168898&aid=11985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