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要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
2007/01/20 17:31:49瀏覽303|回應0|推薦2

    因為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應具有剝奪一切後仍威武不屈的堅強,甚至可以比死更堅強。


  

1.尋找

  即使我已是個基督徒,我仍常問自己:我如何確知生命的意義已被我尋著?

  會這麼問自己,倒不是因為我出現對信仰的疑惑,而是我認為生命需要成長,成長的起始,應是回到那最基本的問題上:意義的溯源。

  其實我早就開始問生命意義的問題了!不過是到開始真正獨立面對自己的人生,這問題才變得十分嚴重起來。

  漫長的求學生涯中,其實是一無所有,在父母親的趨迫和外在環境的壓力下,未必按個人意願的前行。儘管不快樂,心靈承負重軛,終究我並未為自己的生存與生活真正負責過。

  但是這樣的歲月總是會過去的,找份工作謀求養活自己的生路,嫁夫生子,正是切斷臍帶的開始。

  我就是在進入社會尋找工作,一次又一次的面試的那時,突然間明白了人生實在是不容易的。於是我開始十分嚴肅的問自己:人為什麼而活?

  或許求職過程近似流浪吧!我腦海中開始不斷浮現聖經中的一個流浪者亞伯拉罕?C

  他開始流浪,並非因為他必須離開父母求職求生存,而是因為他聽到一個聲音,那聲音對他而言,是生命意義的詮釋,他從那聲音中,識得創造世界,又與人相遇的上帝。

  所以他離開家鄉,去追尋意義的源頭。

  這恰似我於獨立面對自己的人生時,問:「人為什麼而活」的心情。

  這是獨立面對人生必須開始的第一部。

  亞伯拉罕是先尋到生命意義的源頭,才開始經歷人生,然後從人生中驗證並經歷他已知道的答案。在這過程中,神數度與他相遇。最大的奇蹟,是使他在一點也不可能的情況下,神答應使他得著對他而言是最重要的事物:兒子。

  進入社會的一開始,我是一無所有,換了幾次工作,都沒尋找到工作的樂趣。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趕打卡趕公車,我不斷問:人為什麼而活?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這大哉問的答案,並非是在於生活的改變,而是心靈上的一種出走,離開牽絆心靈的種種現實,去回應一永恆的呼召:就在你現在的生活中,抬起臉向上,祂是生命意義的源頭,回應祂!

  於是我也經歷了類似亞伯拉罕的遭遇:去相信創造的主,相信祂要賦予我人生以意義,然後從生活中經歷這答案。

2.經歷

  經歷答案,比之最初的尋得答案,我想是深奧的多。

  譬如英國大文豪C.S.Lewis,他是最擅長詮釋愛與苦難的,卻在近晚年,因與一女子相識相愛,又親歷女子之死,才真正懂得了過去那些他早已詮釋淋漓盡致的答案。

  亞伯拉罕在回應上帝呼召的那一刻,他已經知道生命意義由上帝所給。

  上帝卻要亞伯拉罕更深刻的經歷這他已經知道的答案。因此上帝要他獻上自己的兒子──這兒子根本是神自己允諾的,在不可能中生出的奇蹟──現在上帝卻要亞伯拉罕把兒子還給上帝。

  亞伯拉罕根本不可能再有另一個兒子 。這兒子是他永不能放棄的至愛。

  神要他經歷什麼呢?這經歷,與溯源生命意義,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一天,我與我先生營造的家毀於一旦,突然間重又變成一無所有。原因是有一個小偷進來偷了東西以後,放火燒了我們的房子,儘管小偷被抓到,但已於事無補。

  面對盡數焚毀的家,我們暫時棲靠娘家,只能再從一無所有中開始。我記得一切家產全數焚毀的那一夜,我與先生面對面躺在床上,突然十分有默契的相視而笑,深覺得得與失之間,不如想像中的難以承受,一旦失去無法挽回,反而得到一種心靈的釋放,這是一種不被轄制的感覺。這種一無所有,與初離父母的一無所有,是完全不同的心靈狀態。

  我們重新思索到生命意義的問題。

  尋找意義,並不是一次完成一勞永逸的簡單,因為意義需要從經歷中去完成它自己。最初,意義是源於一個聲音,讓自己向生命的創造者敞開,然後,意義的尋得是要從手中拿掉自己最依賴的,依賴到幾乎已取代神的呼召的某樣最愛。這是個奧秘,只有雙手敞開放棄最愛的人,才懂得這個層次的意義探索,對生命本身的祝福。

  因為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應具有剝奪一切後仍威武不屈的堅強,甚至可以比死更堅強。

  亞伯拉罕從獻上以撒的過程中,非但沒有失去兒子,並且經歷了上帝是與人同在凡事預備的上帝。從此亞伯拉罕的生命意義的探索又被更新了。他仍愛著他的兒子,但他從這愛中得到釋放與自由,兒子不再是他獨享緊抓不放的兒子,他能把兒子敞開給神,與神一齊愛這個兒子了。生命的意義,不再只是這個寶貝兒子,而是會為自己,會為寶貝兒子負一生責任的神。

  生命意義源頭的溯源,第一次是經驗一種呼召,並尾隨呼召。第二次是經驗一種失去,從失去中放掉那不能與神分享的東西。從這過程中,生命向度向更深的意義開展。一生的追隨呼召,一生的把最在乎的事物敞開給神,從操練中走離漫無意義,並懼怕失去的框框。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852288345&aid=66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