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邊雲卷雲舒_
編輯/RURU0309
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 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人太在乎得與失,就一直會耿耿於懷,這個就是心態。我現在還存在於茫然之間,太想得到,害怕失去。太重視過去的承諾,但對於男人來講,承諾只是忽悠或者哄人開心的小手段。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遠的讓人畏懼。我一味地跟自己講:放下包袱,放下過去,看看眼前的路。但心和行動永遠不能一致。 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謝,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做起來很難,對做到的人由衷的敬佩。這是一個物慾橫流,信仰危機的時代,每個人如若不能克制自己,自會淹沒於滾滾紅塵。克制,不僅需要的是定力,還有洞穿醜惡的一份慈和與淡然。 朋友的提醒,是我們彼此默默的關愛中無語的諫言,每每放縱總是意識到有一雙眼睛的注視,使我收斂而變得平和,浮躁的不是心情,而是對於乾擾的耐力。 春去冬來,嚴寒酷暑,每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不過是脫去浮躁日見生命本真的循環,命運與歸宿是生活中不能忘記也不堪回首的一段流程,彷彿沒有選擇,而唯一可以選擇便是自己的態度,抑或說一種活法,也許我們沒有權利評判別人,但卻可以約束自己,我突然感受到一種境界。這是朋友的功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茫茫人海,朋友的存在,便是在我失卻自己而茫然的時候的一份最堅實的依托。更是一種相契。是彼此心靈的感應,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感悟。是人生路途上一盞照明燈,讓人看到自己的璨燦,同時也讓人看到自己的卑微。 此刻,我突然有所醒悟,朋友的珍貴在於直接戳穿彼此的弱點而無需作任何掩飾,真正的朋友就像一面鏡子,讓人看到自己的錯處而不會繼續地執迷不悟。而不僅是傾談和交流。 這種感覺真好,也許這才是昇華,我想,我是幸運的。不需要感慨,只是知足。 很久以來,我不曾意識到這份關愛的深層含義,往往遷怒於形式上的意義而抱怨重重,令我感動的是,朋友的寬諒給了我感悟的時間,時間證明了一切,我信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爭長競短,爭雄論雌,看人生苦短,光陰幾何?總是朋友間的默契,告知溫暖的家園所在,抵風御寒。世界很大,世界也很小。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何苦讓並不相干的外物所繞,由此心神不寧?冷眼觀事,看紅塵緲緲,以淡泊之心泰然,內心澄明,故而,喜悅復出,更感受朋友的一片深情。 我懂了。 是夜,掩卷靜思,心間湧動起無限的感慨,甚至一番恐懼,貪婪是殺戮情感的無情殺手,幸而珍視,才有了今天再度相知的微笑,微笑中的再度擁緊。 我感恩。 不要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放棄可知的現在 第一種觀點:出自《幽窗小記》 裡面有這樣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現在的人大多覺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社會在不斷前進,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慾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種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來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志則是一種心理失敗,是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而要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云卷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慾,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而我以為將這一精神發揮到極致的是唐朝的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同志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句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 第二種觀點:出自《菜根譚》(明朝萬曆年間洪應明寫的一本語錄體著作) 第三種觀點:馬寅初老人,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人口論:中國960萬平方公里,6億人口正好,不能太多,多了以後,森林不夠,土地不夠,水資源也不夠,糧食也不夠。觀點非常好,結果挨批判,教育部長撤職,北大校長撤職,人大、政協紛紛撤職。這麼大打擊還不氣死了?本來理論很科學,卻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這還不跳樓,死了算了?結果人家甚麼事也沒有,回家後寫了副對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最後活到102歲,終於為他平反了。看看這樣的膽量啊,這麼大的打擊,都能坦然面對。 綜合來看,這句話最初出自於明代洪應明的一副對聯,錄入於《菜根譚》。洪應明係明代學者,精通儒、佛、道。早年熱衷於功名,晚年入道,用對聯體總結出一本《菜根譚》。後陳眉公在《幽窗小記》亦有收錄。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一直很欣賞這句對聯中的境界。花開花落,歲月輪迴,看庭前,一個“閒”字,盡是灑脫;雲卷雲舒,萬物變幻,隨天外,一個“漫”字,盡顯豁達。范仲淹先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這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信有很多朋友也欣賞這句話中的境界。不過真正能做到這種境界的,試問又有幾人呢?人生本應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范仲淹,洪應明先生說這些話,我想更多也是當作引路明燈,而沒有真正達到這種境界。我等本是凡人,更多的時候也是用這句話來調節自己的心態。得意時,讓人能夠心平氣和,做到不以物喜;失意時,讓人能豁然開朗,做到不以己悲。
●即日起凡取用Q R CODE於手機來店購買童鞋一雙可抵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