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這樣想張愛玲4--- 中心其實是邊緣
2014/09/22 21:21:14瀏覽115|回應0|推薦1

在沒有母親的柔和的家,或說柔和的母親的家長大,這人容易邊緣自己.

張愛玲<私語>中曾說:'真的家應當是合身的,隨著我生長的'. 張愛玲的家在父親破敗王孫的背景下逐漸不'合身',直到父母離婚,後母進門,她的家就等於沒了.之後她和姑姑擠在公寓裡; 和胡蘭成根本沒有家; 赴美後也一直沒有安定居所,甚至離世前的日子曾三---五日換一間motel,....

她一生絕少身心安頓過.

這樣令人唏噓的悲劇,當然也和其人的人格暗流有關.

年輕時的張愛玲就說自己'被裁判著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於過度的自誇與自鄙.'

正如同邊緣性格者長年擺盪在自卑 / 自大的矛盾中痛苦不堪,張愛玲的自我認同是很缺乏的.投射到創作,她在最風光的22--24歲中似乎寫完了最精采的作品,<香爐>,<金鎖>,<傾城>....因為此時期她遇到胡蘭成,一個欣賞她才華的人,讓她感覺被了解而短暫恢復了些自尊與自信.所以她放膽揮灑著她的故事.

但是當這男人也背對她的時候,傷害也就更大.她的筆鋒不再.

除開電影劇本這個人生插曲不談,文學方面在一趟驚心動魄的溫州探夫之行(<小團圓>), 就沉寂了.她的筆下少有之前的動人之作.她開始重複自己,<金鎖>改寫成<怨女>(1966); <十八春> 改寫成<半生緣>(1967).....一心想成為英文作家, 但北地胭脂也還是怨女.

有人說她是去美國後水土不服,搭不上美國出版界的胃口.我想她是失去說故事的動力了,之前她的小說都照映著她的人生,而此時的人生有何可言?!

她也不那麼關心別的人別的事,她從人際關係中退縮了。從很少的書信中得知她甚至不覺得自己值得..或她寫的東西值得別人的注意.

她最後的孤獨,總結一項,就是她不喜歡麻煩別人.麻煩人要回報的,她何以為報?!這真是'自鄙'之極了.

所以她總是客客氣氣的,難得的與熟人書信往返,總說自己的去信是打攪.....這種自愛,同時也是一種自輕的心理,往往會影響她跟人互動,更別提開口求人.儘管在人生最後的困乏病愁的日子.

至此當然也了解她的小說為何都'看壞人生'!因為他看壞自己呀!

終至1995年秋寒,她拒絕求助,放棄自己.

,她也'完成'了自己(的孤獨).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wei57&aid=174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