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7 19:55:30瀏覽372|回應0|推薦1 | |
馬英九總統信誓旦旦的說:「我是中華民國總統,我一定全力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捍衛台灣尊嚴」,現在有一件嚴重傷害台灣與中華民國主權與尊嚴的事情發生了,正有待馬總統出面全力捍衛。中國華南地區的海關行文要求台灣出口到中國的貨品,只能使用「中國台灣」或「中國台北」稱謂,否則即不准通關,甚至被迫退運。這起以政治指導貿易、否定台灣國格的眼前實例,已經對馬總統的職掌與政策構成直接挑戰,馬總統可不能學韓信乖乖從中國的胯下爬過,必須立刻採取有效行動,向人民證明他是否具備繼續坐在元首位子上的基本素質。 根據中國台商的申訴,早在二○○五年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就修訂了「貿促法」,針對台灣提交的各項貿易通關文件有所規定,不過從未嚴格執行,最近中國卻一反常態,各海關再次通知確實履行相關要求,不但我國稱謂不能出現中華民國(台灣),甚至單獨使用台灣、台北、台北(台灣)等字眼也都被刁難擋駕。做為二○○五年「反分裂國家法」配套的「貿促法」,為什麼在束之高閣五年後要重啟運作?這個不尋常的舉動,顯然是專對馬政府而來。一個自詡開創六十年前所未有兩岸和平契機的政府,一個宣稱十二項協議哪一點出賣主權的總統,為什麼會遭中國的「懲罰」?箇中原因,「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豈能裝聾作啞不正視檢討! 首先,這反映了馬英九主政下的經濟戰略完全錯誤。二次戰後,當國際的互動由熱戰結束,又歷經相當長時期的冷戰階段,逐步整理出具有國際經貿能力的國家,較能取得更多的角色與尊重,從而許多政治因素也隨之承載其中企圖獲致較大的影響,一個國家成為另一個國家的重要出口地區形成貿易順差嘉惠對方的同時,相對地,也在政治談判的討價還價上取得更多的籌碼。以台灣加入WTO為例,當年美國即因是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而具有關鍵的發言能量,可以要求中國必須接受台灣的入會,就充分說明了經濟與政治的一體兩面。 由此看今日的台灣,高達四十二%的出口在中國,對外投資的七十%也在中國,而馬英九本月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竟說洽簽中的ECFA是「希望可以藉此擴大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在這條全面擴大依賴的發展軸線下,對方看準台灣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警覺分散市場,因而透過各種方式,迫使台灣出口商要做生意就要實踐「一中政策」,實乃順勢而為,包括最近中國派出各省採購團來台大做「業績」,背後的遊戲規則同樣如此;依照馬政府明明是「無能」,卻以「務實」包裝的習慣,是不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乾脆勸大家從對方褲襠鑽過去,自我終結「中華民國」了事? 問題尚不只這麼簡單,中國在取得台灣所有出口商資料後,很容易發現台灣出口到其他國家的標示可能不一樣,則進一步要求這些廠商必須全球統一稱號,為舉手之勞;以馬政府執意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無所選擇,是不是今後出口商為了不得罪中國市場,每次出口他國報關都要昭告全世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民國就是叛離的一省? 當然,這更反映了馬政府對中政治戰略的全面潰敗。過去兩年,每當民間對政府刻意模糊國家主權、自耽於外交休兵、輕忽國防戰備這整套媚中政策惴惴不安時,國家領導人總是貧嘴一張輕蔑應對,事實上,從九二共識、一中憲法、地區對地區、非國對國特殊關係一路的自我閹割,以及面對胡錦濤、溫家寶多番公開表述反獨促統的噤不敢聲,導致今天中國軟土深掘不斷試探台灣的底線,稍有常識者怎會預料不到?「中國台灣」或「中國台北」不是新詞,近來屢屢在國際組織被濫用,馬政府何時曾有效遏止?現在中國「出口轉內銷」要落實「貿促法」,這是打心底不把馬英九放在眼裡,看你是要安怎? 中國禁止以「台灣」稱謂通關的事件曝光後,我經濟部坦承已接獲業者反映,表示早已知情,但至今卻惦惦無所行動,國家被人矮化改名了,竟稱還要透過陸委會找適當時機與中國協商,這等窩囊廢就是「全力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捍衛台灣尊嚴」的真相?馬總統若真要有心,訓令台灣海關徹底檢查出口貨品不准配合中國要脅,是最簡單的反制作為,為什麼不做?如果不知道怎麼做或不敢做,就下台不要做,「中華民國總統」不是這樣幹的!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