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提升TTQS的品牌價值-文創產業觀
2011/11/18 19:42:00瀏覽507|回應0|推薦1

如何提升TTQS的品牌價值-文創產業觀



作者:羅志傑 2011.11.18



TTQS訓練品質規範網站的互動課程中強調:TTQS主要功能為確保訓練流程的可靠性與正確性,再者其目的為促進有效國家人力資本投資、厚實職業訓練效果和提升人力資源競爭力;為達成此一提升國家人力資本的目的,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推動各項職前與在職訓練,並舉辦各種人力創新獎項,以激勵各級機關團體運用TTQS來提升本身的辦訓意願與能力。



個人後學首先感謝職訓局能在政策推動期間開放民間企業人員參與,亦感謝中小企業協會、桃園工業會、自強基金會、初炳瑞評核委員、盧信傳資深輔導顧問等,能不吝提攜個人後學持續精進相關人力資源知識與相關實用技術,故能有幸於2008年參與TTQS輔導任務,過程中感受到TTQS已逐漸成為政府與民間單位提升台灣人力資本的期待;在今年(2011)輔導新成立的非營利組織(NPO)時,互動過程中更易體會此一共識,原因在於當NPO成立後,需要開始進行承接公部門的失業者訓練或在職者訓練,公部門都會先要求NPO要通過TTQS導入與評核,若是不通過則不具辦訓資格,另外對已存在的NPO組織,則是以通過TTQS評核的等級來核定可開設的班數,此一公部門在程序上的作法,非常有益於TTQS在人民團體的拓展性推動。



在投入TTQS長期輔導和一點一滴知識吸收的過程中,筆者也感覺TTQS似乎正往英國IIP的品牌之路邁進,也就是民眾會願意相信具有TTQS的單位是一個會善待人員,並且有能力培養知識人才的好單位,所以我願意有個信念:就是如果台灣大部份的單位都能成為好單位時,我們就能成為世界上的專門生產人才的寶島。



而這個目標能否達成,筆者想運用台北科技大學曲立全博士於2011.9.19 APEC亞太論壇中所發表的「知識經濟的基本架構」和「文化創意產業價值鏈分析」來解析目前台灣推動TTQS正處何種現況,又有哪些構面可以考量,讓TTQS能具備驅動個人學習的情緒力,使TTQS能貼近民眾的知識學習生活,而非只停留在「企業機構」與「訓練機構」的模式中,亦或找到TTQS在台灣日漸眾多的自營工作者和微型企業中找到有效率效能的可行方法,而不會讓這些小型單位認為自己永遠也無法進行組織學習或是享受政府政策。



從擷錄的照片中可見,經濟活動均源於知識,而知識活動範圍則包含國家、政府、企業、組織、家庭到個人,而在這範圍中,一般性的資料要如何運作成價值?則是在建構出智力後,透過智力落實於掌握市場機會的實務執行,才能產出經濟活動中的價值。



從知識經濟的定義來說人才是知識經濟的基礎,而TTQS在目前則是企業組織在考量經營目標下孕育出人才的一套制度化結構,故從上圖可分析成如以下的TTQS範圍分布表,從下表我們可以很容易閱讀出TTQS未考量到的範圍項目有資訊基礎建設中的資訊、國家和家庭等,而從中推演出如家長大部分不曉得自己子女具備哪些職能、沒有人力基礎資料的資訊蒐集與分析、國家把大部分資源放在16年的學術教育,而較少資源放在40年的職業生涯中。



 



從以上有關TTQS現況與「知識經濟的基本架構」的比對中,我們可以比對出目前TTQS中可能所忽略到部分,當然這部份的限制在於筆者個人只是輔導顧問,只能針對所取用的資訊和實務輔導中去體會,未必能代表該範圍項目中主事者的看法,比如2012年中的指標描述中,開始有描述高階人員的認同感,也許在未來的版本會有家庭成員的認同感也不一定,畢竟Y世代人力中,仍有一大部分是仰賴家裡的養分才能在競爭社會中存活。



 



因應TTQS的大力推廣,相應而生的諮詢輔導、教育訓練、資訊軟體和種種衍生性知識經濟活動也越來越多,而這也是推廣單位所樂見的結果,所以TTQS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份,想當時TTQS也是結合ISO10015、英國IIP和台灣本地教育訓練的作法所開發的創意人力訓練品質規範,經過了設計包裝的過程、也經過試評、試教的體驗市場過程,如今也有了數千家的導入和評核經驗,算是走過了量產階段,現在正是走向行銷、品牌和服務階段的關鍵時間點,也就是說TTQS不能再只是文謅謅的硬性制度,而是要帶有感性和彈性的動感生活,讓藝術家、設計師、國際行銷人員和企業家能以跨專業領域的多元文化精神,共同參與TTQS的後半段,莫要讓TTQS只是政府組織單位中的一把手槍,而是要讓TTQS成為每個國人漫長職涯生活中的一種自我學習和精進的習慣。





結論:當筆者進一步看大陸、新加坡、香港等不遺餘力培養人才和大量延攬台灣人才的作法,我們不得不想還可以多做什麼?讓人才可以留在台灣、讓世界精英願意來台灣和我們共同發展更多符合未來的新興產業!還好從近期台灣在舉辦世界設計大展的表現來看,台灣在文化創意和工業設計產業仍有發揮的空間,這或許是在思想無罪的多元文化台灣才能具備的優勢;如何在現有的基礎優勢上,架構出每一個創意人才都能夠順利產出創意商品的優勢環境,則不只是政府的任務而已,我們也有必要去推動每個人加入這場人才競合的賽局,換句話說:政府以共同願景領導每一個學習型組織,而每個國民則需具備組織學習的習慣,讓有效益的知識可以快速流通與被全體國民實施執行!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ger222cn&aid=585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