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1/10 10:35:24瀏覽583|回應0|推薦3 | |
書名:魯迅精要讀本:小說、散文、散文詩卷
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權威學者選編,依據魯迅「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的意見選編,讀者可以讀到魯迅精彩的文學、深邃的思想、複雜的靈魂。 中國大陸魯迅研究的權威學者王得后、錢理群、王富仁,依據魯迅「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的意見,特別為台灣讀書界從魯迅三百餘萬字的著作中,選編了三十萬字,包括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的精要讀本,李慶西先生並於觀涉重大時事與人事之處,附上關鍵性的注釋。對想要理解魯迅精彩的文學、深邃的思想、複雜的靈魂,乃至動盪中國的台灣讀者而言,這無疑是目前坊間可見的最佳讀本。
從思想史來看,魯迅的位置在於把孫文媒介於毛澤東的關係中。近代中國,不經過魯迅這樣一個否定的媒介者,是不可能在自身的傳統中實行自我變革的。新的價值不是從外部附加進來的,而是作為舊的價值的更新而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是要付出某種犧牲的;而背負這犧牲於一身的,是魯迅。 作者簡介: 魯迅,本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散文詩、雜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選編者簡介: 錢理群,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研究生班,1981年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後為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著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與魯迅相遇》、《1948:天地玄黃》、《中國現代文學30年》(合著)等。 王富仁,新中國有學位制度後第一位文學博士,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汕頭大學教授。著有《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等。
李慶西,現居杭州,長期從事文學研究和圖書編輯工作。著有《文學的當代性》、《書話與閑話》、《尋找手稿》等。編撰《大學文學讀本》(與錢理群、郜元寶合作),策劃並責編魯迅著作全編及中國現代作家著作全編多種。
這一套魯迅精選集是由大陸三位著名的魯迅專家編選的,他們三位最年輕的都已年屆七十。他們從小就熟讀魯迅,但成為名聞大陸的魯迅專家,卻都在四十歲以後。這一段歷史值得稍稍回顧。 王得后先生的父親,是一位忠誠的國民黨將領,一九五O被鎮壓了。錢理群先生的父親是經濟專家,光復初期派到台灣,後來對台灣農業發展貢獻很大。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兩位先生在文革結束之前吃足了苦頭,這種苦頭是台灣讀者難以想像的。王富仁先生的父親倒是一位共產黨黨員,出身下層,後來是地方幹部。但王先生大學還沒畢業就碰上文化大革命,只能在鄉下中、小學教書,一教就教了十年。文革結束,百廢待舉,尤其急於培養人才,他們三位在幾年之間就成為著名學者。事實上,他們早就自我訓練成學者了。 我有幸認識了三位先生,跟兩位王先生還可以無所不談。不論在言談中,還是在文章中,我很容易體會到,魯迅不但是他們的精神導師,還是他們度過艱困的青春時代的精神支柱。我從他們身上看到魯迅的偉大,魯迅讓人活得更堅靱。 在我成長的年代,魯迅是個大禁忌。大學時代,有一天晚上我偷讀魯迅,我的手還微微發抖。買到魯迅全集的時候,我已四十二歲,那時三位先生已是著名的魯迅專家了,而我還沒聽過他們的名字。即此一點,已可看到兩岸在精神上的差距。 在一九八O年代以前,台灣凡是提到魯迅,就只能謾罵,加上長期對中國現代文學絕大部分作品的禁絕,台灣一般人很難了解魯迅。即使是現在,也很少有大學生會自動去找魯迅的作品來讀。缺少了魯迅,是台灣知識界與文化界的大損失。 記得有一次,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上,一位韓國學者很感慨的說:魯迅不只是中國作家,我們韓國人,還有日本人,都讀魯迅,但是我們很難跟台灣學者談魯迅,請台灣朋友多多加油。缺少了魯迅,不但中國的現代文學、甚至整個現代中國無法理解,連跟韓、日學者的對話空間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現在台灣並不缺乏魯迅的選本,但是我們還是願意再推出這一套具有獨特性的選集,希望有一天魯迅也會融入台灣的知識、文化氣氛中,成為我們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0、9、13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