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懺悔法門shared by B
2010/05/19 23:39:45瀏覽303|回應0|推薦4

佛門中有個法門叫懺悔法門,懺悔是一個法門,念佛是一個法門,假如你把念佛當做一個法門來看,那念佛要怎麼進行?懺悔是一個法門,那懺悔要怎麼懺?是不是照著懺悔文唸一遍,或者拜一遍就算修懺悔法門?懺悔的方法要怎麼進行?

第一面向的懺悔:反省行為的錯誤或不圓滿

  簡單的講,懺悔就是反省,反省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針對我們所做的事,你要會去檢討,無論這件事情是大事小事『有沒有盡力去做?待人接物圓滿不圓滿,究竟不究竟?待人處事或者做學問做功課,所得到的反應是怎麼樣?』待人處事是來自外面的反應,用心辦道則來自於內心的成長跟相應。這個時候要懂得去檢討反省,不懂得檢討反省,那就沒有懺悔了。

  同樣的,你在修持任何其他法門,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當然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用心方法,譬如懺悔是在檢討反省上面,念佛當然不在這方面,其他法門也不一定在這方面。所謂懺悔是針對做錯事來講,假如你是對的,那沒有要改進的地方,就不叫懺悔了,假如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那就是懺悔。我們從事相上來看是這樣子。

  另一方面,從本性上來看,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勢,那個氣勢你要能夠看得出來。我是不是小心眼的人,是不是心機很重的人?這個你通常檢討不出來,反省不出來。在內心成長過程中,很少人會去覺知到,我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我是一個居心狡詐的人,更沒有人會覺知到,我是一個愚癡的人。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某一號人物,這個纔叫做凡夫。他有他的打算,有他的做法,當時機還沒到他不會顯露出來,有些人吃碗內洗碗外,在這邊吃飯在那邊做事,有些人是含糊籠統的。你簡單的自我反省看看,不管是我們的行為,或者是我們的觀念,都有類似的地方,但是自己本身是很難去觀照自己的。

第二面向的懺悔:放下我執

  真正的懺悔,是要去找出這個根源來。就像打坐時身體歪一邊,自己是無法覺知到。記得小時候去照相,照相師叫我們坐好,頭移正,照相師從他的立場來看,你的頭不正要這樣移過來一點,當他調整到說這樣好的時候,事實上我們的感覺是頭歪一邊,而他卻說這樣頭纔正,那你是要依據他講的,還是要依據自己的感覺?

  誰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不這樣認為的就不會是凡夫,就不會是眾生了。我們在這地方是很會隱瞞,可能會裝做若無其事,也可能會虔誠答應人家,而事實上未必如此。懺悔就在這個地方,讓我們真正去感受到,我的頭確實是歪一邊,人家這樣的指導是對的,你能不能從這地方去做懺悔,這部分要是有人跟你指導,你自己就能夠很明顯的覺察到。

  還有一部份人家看不出來,自己也看不出來,即使明眼人看得出來,他在跟我們指導時,我們也完全沒有感覺到,那就是心性的部分。告訴你說這種情況是怎樣不對,你就想我哪有這樣,這時候真的要好好懺悔了。

  當人家這樣指出你又感覺不到,那你是很迷糊了。這種狀況相當的多,我們可以自己在反省當中感覺得到。這個部分人家很少會跟你講,你可以從待人接物上來觀察。

  假如經常有人反應某種狀況,譬如人家說你常常陷害他,請你饒了他,這時候你可能感覺不到,我怎麼會陷害他,他怎麼要求饒呢?這時候你就要知道,你在言語行為談吐當中,已經引起別人的戒心跟恐懼,但你會一直覺得我沒有,你沒有是你的感覺,你對他的傷害卻已經造成了,人家纔會有這種反應。當然那種人也有可能自己本身容易自我傷害,當有這樣的人我們就要更加小心,但是我們在這地方的反省,很少能夠警覺到。

自我的反省跟檢討,是懺悔的先決條件

  所以自我的反省跟檢討,是懺悔的先決條件,自我的反省跟檢討,它的必要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警覺性,這個警覺性要是沒有,反省跟檢討只是國軍部隊的莒光日,這個沒有意義。同樣的我們在行懺悔法,假如沒有警覺性,不會自我反省跟檢討,那這一個懺悔根本就像在跟菩薩作交代一樣,那是沒有意義的。

  修學任何法門都一樣,自己必須徹底的,很踏實的去進行法門跟功課,不管你在這個過程當中所得到的效果如何,那都無所謂,重點不在於效果,是在於透過這個功課,是否真的培養了覺知的能力,自己真的有辦法深自苛責,好好的反省檢討,假如沒有這個能力就很難有所突破。

  所以既然在佛門中,要進行修行的功課,問題不在於外面給我們的挫折或不如意,是在於自己的承擔與否,反省檢討的能力夠不夠,夠的話自己的改進跟成長,會比外面任何壓力來得重要。

  假如自己不能反省檢討成長,外面都沒有任何壓力給你,你永遠還是凡夫,祇是福報大小的問題而已,當然凡夫只要有福報就好。但是你要知道,這個福報在因緣聚會的情況下纔會產生,即使產生了它也是無常的,有鑑於此纔要來悟無生法。

  假如你還墮在那漩渦裡頭說,我只要有福報就好,你們講那個法我纔不要,那就另當別論。你可以找外道法來達到你希望的目標,在十力殊勝的道場裡,所要求的是你的覺知。

  從覺知立場纔有辦法建立淨土,沒有覺知就沒有淨土,所以纔叫做諸佛的淨土,不是凡夫的穢土,大家要知道它的差異 。假如只追求那一種七情五欲聲光色影,或者自己想當然耳的,那就不在佛教範圍裡頭。固然那也是法界一法,但是生死輪迴無常痛苦的逼迫不能免除,希望大家能夠在這一方面好好勉勵。

(網路文章)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ingclub&aid=404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