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 for life
always blissful, graceful and peaceful
本文是Justin(Into cafe)在聚合科技公司期刊裡投的稿子,有空的話就花一點點時間看看囉!
咖啡,這一杯看似黝黑卻又透著深邃酒紅色的飲料,往往在入口前就已經被迷人的香氣所吸引,她的多變面貌引人浪漫遐想。小小的一顆咖啡豆裡面蘊藏的目前已知八百五十餘種芳香物質,也是四百多年來最具爭議性的飲料,十六世紀曾被回教嚴格查禁,和酒並列違禁品,到現在成為全世界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流通貨物,咖啡的傳奇歷史一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數百年來不斷上演著擁護與質疑的戲碼,筆者在多年前喝到一杯令人感動的好咖啡後,開啟咖啡人生的序章,在不斷的追尋中,從喝咖啡,到煮咖啡,進而開始接觸烘焙,就是想要知道「一杯咖啡到底能有多好喝!」是研磨時的撲鼻乾香,沖煮時的柔潤濕香,還是入口的層層交錯,入喉的甘美餘韻,咖啡帶來的感官刺激是獨有而無可取代的。
製作一杯咖啡的過程是理性的,享受一杯咖啡的過程是感性的,這樣的理念是筆者體悟到的一個觀念,咖啡樹和茶樹一樣,是需要大量栽種知識和關注的,除了栽種的環境影響風味甚鉅外,採收後的處理也是一門學問,後處理(processing)需要了解產區咖啡的特色進而決定採用日曬法(Nature)或是水洗法(Wash),前者藉由日曬將果肉的精華濃縮進咖啡種子中,喝起來會有日曬法特別的酒香、熟果香、發酵香氣,較具代表的產區為非洲,而水洗法則不同於日曬,藉由大型水洗處理機器將果肉在第一時間洗除,得出的咖啡種子風味清澈乾淨,雜味少,通常會表現出上揚的果香、以中南美洲產區為代表,而各式各樣處理完成的咖啡生豆則最後會經由烘焙師(Roaster)將咖啡豆的風味做出最後的決定,才會有我們一般觀念裡面的淺焙(Light roast)、中焙(medium Roast)、深焙(Dark Roast)等烘焙深度區隔,烘焙可謂咖啡的催生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咖啡豆裡複雜的成分在高溫的環境下隨著水分的減少產生降解與聚合,從生豆的三百種成分衍生成八百五十餘種,一連串的化學反應決定了咖啡的風貌,一般來說,越接近淺焙的咖啡通常會帶有酸香,這樣的咖啡給人的意象是明亮、活潑、上揚、輕盈,酸質是咖啡芳香物質裡極為重要的角色,許多精品咖啡產區風味會在淺、中焙時達到最豐富的狀態。而深焙主要會以苦甜味主導,給人的意象則是沈穩、厚重、豐富、綿長。如果說咖啡生豆是多樣的油畫顏料,烘焙師就是決定畫面的畫家,吧台師(Barista)則是提供場地的藝廊,綻放咖啡最美那一面。
拿起面前的咖啡杯,輕嗅一縷清香,也許這稍縱即逝的氣味就足以抹去一天的辛勞和煩惱,咖啡的芳香精靈就是有這樣的神奇魔力,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名人拜倒在咖啡的裙腳下,伏爾泰曾說:我每天喝40杯咖啡,讓自己時時清醒,好好思考如何與暴君和愚蠢抗戰到底,拿破崙臨終前要求再喝一口聖海倫納島的咖啡,法國著名詩人韓波遠走異鄉最後在依索比亞古城哈拉成了咖啡商人,巴哈在一七三四年創作出「咖啡清唱劇」,到現在上班族人手一杯咖啡,回應了「咖啡是工作之島唯一的美事」,在一杯咖啡的短暫時間裡,有人清醒了,有人重新出發了,有人談成生意了,也有人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
一杯好咖啡的芬芳與口感讓人心情愉悅,適量的咖啡因有助於提神助興,使人文思泉湧,在這些理性架構下催生了人類感性的一面,人開心,事情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