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台聖王鄭成功(二十)之三、議取台灣─臥龍陳永華力排眾議
2021/08/12 20:44:30瀏覽585|回應0|推薦17

三、議取台灣─臥龍陳永華力排眾議

「議取台灣」之事,幾個月前,鄭成功就已召集文武官員及將領商討過一次。但因大多官員與將領,都認為不行,所以做罷。尤其宣毅後鎮將領吳豪,因曾多次到過台灣,對荷蘭紅毛多有知悉,更是極力反對。而今國姓爺再次召集文武官員議取台灣,當下宣毅前鎮吳豪聽得姓爺之言後,即又立刻起身,出言說:『稟國姓爺!記得不久前,藩主也曾問過相同的問題,想渡海攻取台灣。當時我就已經就我所知,把我到過台灣的情況與眼前所見,詳細稟告國藩主。並以並非吳豪不想盡心盡力,為國姓爺攻取台灣。實在是荷蘭紅毛在台灣所築的城,其砲台厲害不說。且其通過砲台前的水路,還鑿有沉船阻擋,更為險惡。所以就算我們有什麼好的計策與戰略,恐怕到時也一點用處都沒有。那怕想要憑藉我們強大的軍力強硬攻城,恐怕也是無用武之地。所以屬下擔心,到頭來,就怕都只是損兵折將,白費力氣而已啊!』

吳豪乃是一武夫,向來有什麼說什麼,直言不諱。而其所言,確也是自己親眼所見,所以擔心。早在鄭芝龍手下做事之時,吳豪就曾多次奉命前往台灣。當時吳豪不但曾進入荷蘭人所築的熱蘭遮城,甚至荷蘭人還帶領吳豪參觀熱蘭遮城,並驕傲的向其展示熱蘭遮城,築於城牆四角先進的稜堡,與突出於城牆中間的半圓堡。實話說,吳豪身為一武夫,也不懂築城。但當時吳豪看見荷蘭人臨著入港水道所築的熱蘭遮城,就已感到甚為震撼。因為吳豪從未在中國,看過這樣的城。一座城分內外城,築有三層,每層城牆高三丈,其巍峨高聳不說。據荷蘭人自己所言,其城牆為了防止被火砲射穿,不但以牡蠣殼灰伴糯米糖漿,再混以沙土來築城,即所謂的「紅毛土」。而此「紅毛土」風乾以後,甚至比岩石還堅硬,用其黏合磚塊所築之城,牆厚三四尺,就算再怎麼凶猛的火砲也無法炸穿。不僅於此,那三四尺的厚牆,略呈傾斜,外面又覆蓋厚沙土,使得火砲打在牆上力道完全不見。這一方在城外攻城,完全使不出力道。而彼一方,荷蘭紅毛卻可從其城上的稜堡與半圓堡上,用其威力凶猛的銅製火砲反擊與先進的火槍。且因那稜堡與半圓堡,突出於城牆外,更始其砲台的砲火可以幾乎沒有任何死角,砲轟前來攻城的敵軍。因吳豪只是武夫,口齒遲鈍,很多事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但當荷蘭人帶他參觀那熱蘭遮城,吳豪就只覺得內心一陣發毛,直覺這城簡直堅不可摧。正因如此,面對國姓爺召集將領與官員,議取台灣,而吳豪這才三番兩次,總是第一個挺身反對。因為座中,真正知道荷蘭紅毛厲害的,應也只有吳豪一人。且吳豪所說到的,還是只有那座戍守在入港水道的熱蘭遮城,尚沒把荷蘭人在海上的強大艦隊,給算進去。

「根本毫無勝算!」應就是吳豪話中的意思。但吳豪所說的情況,是鄭家軍的艦隊必須通過那座紅毛城前方的水道,進入台窩灣。因此艦隊需與那座紅毛城正面對決。可此一時,彼一時也!因為日前,國姓爺得了何斌的獻圖後,知道艦隊並不需從紅毛城前方經過。而可從遠在另一邊的鹿耳門水道,進入台窩灣。而只要艦隊進入內海,佔得陸地,局勢就會完全翻轉。因當鄭家軍搶佔了內海的陸地,則位於沙洲的那座叫熱蘭遮的紅毛城,也就成了一座濱海孤城。由此國姓爺這也才下定決心,要渡海攻取台灣。但國姓爺也不想把話太早說清楚,一來,就怕大軍得知有旁門左道,可直接進入台窩灣,反讓軍心鬆懈。二來,廳中人多口雜,若把何斌獻圖的機密大事說了出去,難保有人說溜嘴,把此重大機密傳了出去。倘若如此,萬一話又傳到了荷蘭紅毛的耳裡,就怕其事先有了準備,派出艦隊守住鹿耳門水道。如此一來,豈不讓何斌的十年大計,毀於一旦。事關鄭家軍的生死存亡,因此當下,國姓爺聽得吳豪之言後,既不說大軍要走鹿耳門水道,也不談怎麼對付厲害的紅毛城。卻只是語氣淡定的回:『吳豪你說的,只是一般人的見識。今日大軍困於金廈,這樣的話,也無法助我一臂之力!還請他人也說說自己的意見!』

國姓爺話中之意,似完全聽不進吳豪的勸諫。當下位高權重的提督黃廷,低頭沉思了會,面帶凝重,即也起身諫說:『稟國姓爺!雖然我也聽說台灣那個地方,土地甚為廣闊且肥沃。但我從沒去過,所以也不知道真的情況是如何!可是就吳豪所言,那紅毛築城之堅,砲台之厲害,卻是他親眼所見。而且船艦也沒別的水路可走,只能從砲台前經過。倘是如此,那我軍前往攻取台灣,可說有如把自己的兵士暴露於險境!這對我恐是相當不利呀!』聽得黃廷的話後,國姓爺同樣臉上沒什麼神色,只是淡淡的回說:『提督說的話,這也只是一般人的見識!對我軍現在的困境也沒什麼幫助!』

「此次國姓爺議取台灣的態度,似與前次大不相同!」廳中官員與將領,有善於察顏觀色者,應也已經察覺。要說上次,國姓爺召眾文武議取台灣,臉色多有猶豫。且對官員及將領之言,聽後也多會沉思,甚至露出苦悶神情。然此次召群臣議取台灣,國姓爺的臉上卻是一臉篤定的神情。那咬緊了牙根、兩眼炯炯,帶點剛愎卻又堅毅的神情,恰與前年決定北伐南京時的神態,有點類似。建威伯右提督馬信,已跟在國姓爺身邊多年,此刻見得國姓爺的神情,約略也已猜到了國姓爺的心意。當下馬信,即起身稟說:

『藩主內心所最憂慮的,應是現在我軍困守金廈,以此二小島之力,恐是難以長久的對抗滿清。所以藩主才想找一塊能夠有豐富物產的土地,至少先將大軍的根本穩固。大軍糧餉不虞匱乏,根本穩固後,自然能夠壯大枝葉。而這確實是個萬全之計。馬信是北方人,確實對那叫台灣的海島感到生疏,甚至從沒聽過。但就行軍打仗而言,就算是四川被高山峻嶺所環繞,蜀道之難難如上青天,可也還有藤蔓可攀爬,兵士也可冒險垂繩下山。而去年我軍入長江攻南京,長江豈不也有粗大的鐵纜橫在江上。但我軍還是用火燒、用利剪,將那些粗大的鐵纜燒斷剪斷,一舉攻下瓜洲。至於那些叫荷蘭人的紅夷,就算他們再狡黠聰明,佈置再周密,築城再堅固,火砲再犀利。難道我們就找不到方法可以來破解它嗎?所以今日我認為,與其困守金廈什麼都不做為,那倒不如趁著現在,清兵剛被我擊敗。其短期應無力再興兵進犯。而我軍不如趁這空隙,派出一支軍隊前往台灣查探。如果覺得台灣應可攻取,那就盡全力去攻取。如果紅夷真的厲害,那就撤軍回金廈,再從長計議也不晚!總之這對我軍損失不大,應可試試!但這只是我個人的淺薄之見!還請藩主斟酌!』

鄭成功聽得馬信之言,臉上霎如雲開見日,露出了一絲喜色。馬上讚說:『嗯!建威伯不愧是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剛剛所言,正是因地因時制宜,進可攻,退可守之策。戰場本該見機行事,不該先自我設限。說得好!確實是個好提議!』宣毅後鎮吳豪乃是個粗枝大葉的武人,似乎仍不明白國姓爺的心意。聽得馬信議請先派大軍前往台灣查探,再見機行事。當下吳豪立時又跳了起來,大聲回說:『稟國姓爺!台灣實在是我去過很多次的地方,對紅毛築城火砲的厲害,我豈會不知道!假如我明明知道攻打台灣不可行,卻仍不勸諫阻止。反而還附和說攻打台灣是可行。這豈不是誤導了藩主,把藩主帶向險境!倘若讓藩主受困險境,那我的罪過就大了!請藩主三思!現在我軍當專心致力於對付滿清,實不該再渡海去捅紅夷那個馬蜂窩!否則落入兩邊作戰,兩邊皆又落入困境,將對我軍處境更加凶險!』因吳豪之言,確實也是憑自己親眼所見,句句說到刀口上。雖說開始有將領讚同國姓爺與馬信,大膽議取台灣;然卻也不乏有將領,持與吳豪相同的看法。讚成與反對攻取台灣,雙方議論就此僵持不下。

廳內眾官員與將領,議論該不該發兵攻台,正僵持。見參軍陳永華卻始終不發一語,僅是靜靜聽取雙方之言。國姓爺見狀,就直接點名了陳永華:『復甫,你的見解最透徹。倒是說說看,你對這事有什麼看法?』陳永華聽得國姓爺問,不急不徐,即回:『稟藩主,自古以來,舉凡要成就大事者,總得先盡人事,然後才聽天命。宣毅後鎮吳將軍所言,乃是他親身到過台灣,親眼所見紅夷厲害,把事實說了出來。這是先讓我們心裡有個底。吳將軍的用心,無非也是擔心藩主太過輕敵,這也沒有什麼不對!至於建威伯馬提督的說法,要派大軍前去台灣探察仔細,審度時勢,如此有機可趁,那就發兵攻取。若情勢不利於我,那就再撤回。而這就是所謂的盡人事。也就是我們總得先盡心盡力去試試看,而非讓我軍的未來,試都不試就只聽天命!當然這一切還是得聽從藩主的裁定!』

陳永華何許人也?去年,原本國姓爺最倚重的參軍潘庚鍾,於南京觀音山殉難後。年紀輕輕的陳永華,就成了國姓爺身邊,最重要的參軍。也就是專替國姓爺運籌帷幄的軍師。說陳永華年紀輕,置身在群臣與將領之間,他還真是年輕。因為陳永華,今年也才二十六歲。陳永華字復甫,生得文質彬彬,一看就是讀書人的模樣。雖是少年老成,內斂而寡言,卻是才情盡在眉宇,就算初出茅廬,也能一語定天下三分。且說應是三年前,那年陳永華年僅二十三歲。因受兵部侍郎王孝忠的引薦,帶他去見國姓爺,並當面與國姓爺議論天下大勢。當時國姓爺就與陳永華,對談終日,欲罷不能。因陳永華年紀雖輕,然對天下局勢與家國大事,卻是見解精闢,字字句句擲地有聲,恰有三國臥龍先生諸葛孔明。

『稱復甫先生,乃是當今世上的臥龍先生,一點都不為過!』當時國姓爺與陳永華,鎮日對談之後,自是大為讚賞。本欲封給陳永華官爵,但陳永華不接受。於是國姓爺就請陳永華擔任其子鄭經的授業之師,後又授予陳永華參軍之職。也不愧國姓爺對陳永華的賞識。當下聽得陳永華的一番見解後,但見國姓爺神色大悅,即回:『復甫,果然是當今的臥龍!這一番精闢見解,可把大家心頭的疑惑都解開了!說得好,無論成敗,咱們總要先盡人事,不能畏首畏尾只是聽天命!』

「先盡人事,再聽天命!」陳永華確實是把國姓爺內心的話都給講了出來,且是分寸之間,拿捏的恰到好處。正是鄭家軍困守金廈二島,糧餉無著,若聽天由命不採取行動,結果必然是坐以待斃。可若把大軍當前的困境,話說得太清楚,恐又將讓兵士陷入恐慌,致軍心動盪。所以陳永華僅以點到為止,以「聽天命」三字,一語帶過大軍的困境。卻是把重點擺在「聽天由命之前,總得先盡人事;而攻取台灣就是盡人事」。也就是不管荷蘭紅夷所築之城,有多堅固,其堅船利砲,武力有多強大。而鄭家軍與其在金廈二島,聽天由命坐以待斃,不如拼死一博,前往攻取台灣,以謀一線生機。廳中眾人亦知,陳永華講的話,大半也就是代表國姓爺的話。且陳永華話一講完,國姓爺也立刻給予讚賞。明白事理之人,當也都明白國姓爺的意思。當下,既聽出了國姓爺的心意,就見最德高望重的老臣楊朝棟,即刻挺身而出。見楊朝棟一開口,不但大力讚頌陳永華,並直言讚成派兵攻取台灣。而這可讓國姓爺更喜上眉梢。即也讚說:『朝棟一番話,就如復甫一般,可破千古疑惑!』

一番議事下來,既是先有掌握重兵的建威伯馬信,力挺攻台。繼之又有首席參軍陳永華,說出一番「盡人事」之言,力排眾議。於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楊朝棟,也出言力挺攻台。議取台灣的大事,至此已然底定。國姓爺當即拍板,見其臉上驟然又現前年決定北伐南京時的神采,意氣飛揚的令說:『好!攻取台灣這件事,就這麼說定!我會命令禮官,選一個出兵的好時辰。金廈二島的軍務,就暫交給世子監守即可。因渡海到台灣與荷蘭紅夷,這一仗,非我親征不可!』...

居於閩南的河洛人,有一個判定事情吉凶的風俗,叫做「聽背後言(台語:聽尻川後話)」。即是一件重大之事,做了決定後,當夜需得準備三牲祭禱天地。祭拜完天地,出了門後,聽到的第一句話,就代表事情成敗的吉凶徵兆。且據說這種「聽背後言」判定吉凶的風俗,比擲筊與卜卦都還準。這日,國姓爺既已與眾文武,決定攻取台灣。此等大事,自然得依風俗古禮,祭禱天地告知祖先,以求庇佑。當日入夜後,約二更,準備了三牲祭禱天地祖先後,國姓爺即也依風俗,出了王府去聽背後言;同行還帶了右提督馬信、老臣楊朝棟與參軍陳永華等人。眾人一身布衣,騎馬出王府,一路向臨近的村莊裡去。二更天,正是家家戶戶都吃飽了飯,最清閒之時。一行人將馬匹繫於村外的一棵樹下,佯裝村民,步行入村。九月秋風陣陣,正值農忙剛過。眾人才入村莊,就見幾個婦人站在一戶三合院的稻埕內,東家長西家短的嚼舌根。照理說,幾個三姑六婆在三合院的稻埕聊天,國姓爺一行從路邊經過,距離有點遠,應是聽不見。不料當國姓爺一行人經過那三合院之時,卻聽得一個老婦忽然扯開喉嚨,大聲的罵說:『那個國姓爺,好死不死,要死也不快點死。偏偏留下這個長尾星,在這裡害人!』

「長尾星」因其出現在夜空之中,星辰後面總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故又稱掃把星。自古以來,每當夜空之中出現掃把星,往往人世間亦會伴隨有災變。不是大地震、大洪水、要不就是大饑荒、乃至戰禍頻仍。因此這掃把星,亦被認為是災禍的象徵。於是村里鄉間,倘一個人總被人視為是禍害,往往也常聽見會被罵是「掃把星」。這可還得了!國姓爺決定攻打台灣,祭禱天地祖先後,依習俗出外「聽背後言」,以判定發兵攻台之吉凶。怎料,眾人布衣打扮成鄉民,才入村莊,聽到的第一句話,居然是一個老婦人與那三姑六婆,斥罵國姓爺是「長尾星」。甚至還出言詛咒國姓爺─「要死也不快點去死,偏偏留在這裡害人!」當下,聽得那老婦的咒罵之言,眾人無不愕然。尤其國姓爺,剎那間兩眼瞪大,整個人愣在當下,就像是被雷劈到一樣,驚愕之情全寫在臉上。 忒真是戰場的千軍萬馬,泰山崩於前,也不如一個老婦一句話來得更讓人震撼。任得馬信、楊朝棟等人,十數年征戰沙場,出生入死,什麼場面沒見過。當下竟也是驚愕不知所措。待回過神,這才見到馬信,忽現一臉的怒氣沖沖,一個轉身,就朝那三合院走去,滿嘴還罵說:『無知的老太婆!不知國姓爺抗清復明,恢復漢室江山,中興大明的宏圖大業!居然還咒國姓爺,真是該死!待我去賞他兩巴掌!』

( 創作小說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eryen&aid=16411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