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台聖王鄭成功(二)之四、鄭成功北伐誓師~調兵遣將
2019/10/31 22:40:26瀏覽693|回應0|推薦23

四、鄭成功北伐誓師~調兵遣將

四月的豔陽照耀遍海波濤,見見碧波灣頃波光粼粼。水陸教場的演武亭上,一身鎧甲閃爍的鄭成功,正英姿勃發,望著教場上,紀律嚴明的二十萬雄兵,更覺內心如洶湧的海潮澎湃。事實上,鄭成功總常感到心血有如洶湧的海潮澎湃,難以抑扼。尤其棄儒從軍的這十幾年來,更是如此。「十數年生聚教訓,於今我有這樣二十萬精銳雄兵,怎能只是困守金廈二島。或是僅盤桓於閩粵沿海。有如隔靴搔癢,卻無法憾動江山。不!就算拼死一博。我也決不想困守金廈,坐以待斃...」誠如甘煇所料,鄭成功乃是雄圖大志之人,性情剛烈無比。因此對甘煇建言「魚不可脫淵」之說,鄭成功可謂一點都聽不進去。且對甘煇所言的「等待西南大軍,陳定國與孫可望揮軍北上。屆時鄭家軍再北伐,與其會師江南」。對此,當時鄭成功則回:『說要與陳定國、孫可望會師江南。其實只不過是個障眼法而已。目地就是讓陳定國與孫可望,要把滿清大軍,牽制在西南。就是要讓滿清大軍,於西南與江南,首尾無法兼顧。既然滿清大軍無法北返江南,那正是咱北伐的好機會。豈又能為了等陳定國、孫可望會師,而坐失此良機。再者,現在二十幾萬大軍,齊集思明。每日的糧餉耗費,幾近上萬兩白銀。若不趁著士氣旺盛,一鼓作氣,率大軍北伐。萬一等待的時日久了,糧餉軍需補給不及。屆時將士士氣低落,恐就再難成大事...』

「糧餉軍需」亦正是鄭成功心中所擔憂。光是那虎衛鐵人,一個月的餉銀就是三兩白銀。五千虎衛鐵人,就得花上一萬五千兩白銀。再加上一萬的護衛兵的餉銀,總共就約需三萬兩。而這還只是一萬五千虎衛師的餉銀而已。尚未加上糧食與刀械武器的耗費。尤其製造火砲與戰船的耗費,更可觀。總之二十幾萬大軍的餉銀、糧食與刀械武器,加總起來。一個月少說也要耗費上百萬兩的白銀。 如此沉重的巨資,以往在內陸,尚據有海澄,此一重要港口的時候。還可以從漳泉販運貨物出洋,以籌措軍餉。或是向漳泉百姓「軍事徵收」糧餉,以應付大軍的糧食與開銷。但自從黃浯獻城降清,海澄失守,囤於海澄的大量糧草與器械,一夕成空。更糟的是,內地已無據點,無疑讓鄭家軍販運貨物出洋,或向百姓徵收糧餉,更形困難。總言之,雖說此時鄭家軍在思明,集結了二十萬大軍,猶似反清復明一片情勢大好。但知內情者,則深知,實則是二十萬大軍,坐吃山空。時日一久,大軍糧餉必然再難支應。而無糧餉支應,縱是再壯盛的大軍,也必然不戰而潰。甘煇乃是戰場作戰的猛將,思慮恐不及此。然鄭成功做為統帥,卻是心知肚明。只是唯恐影響軍心士氣,所以糧餉難以籌措之事,亦只好隱而不言。然對鄭成功而言,北伐南京,實已是鄭家軍,孤注一擲。

「君不見,漢中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襟,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滿奴"不顧身!忍情輕斷思家念,慷慨捧出報國心!昂然含笑赴沙場,大旗招展日無光,氣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長矢射天狼。采石一載復金陵,冀魯吉黑次第平,破浪樓船出遼海,遮天鐵鳥撲"燕京"!

一夜搗碎"滿奴"穴,太平洋水盡赤色,"長白山頭"揚漢旗,"紫禁城中"醉胡妾。歸來夾道萬人迎,朵朵鮮花擲馬前,門楣生輝笑白髮,堂內騰歡驕紅顏。國史標明第一功,中華從此號長雄,尚留餘威懲不義,要使環球人類共沐大漢風!」(筆者已江郎才盡。以上軍歌,引用國民革命軍抗日之《青年軍軍歌》。僅將"倭奴"改"滿奴","東京"改"燕京"等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反清復明之壯舉,恢復漢家天下,乃鄭成功一生懸念。就算拋頭顱、灑熱血,肝腦塗地亦在所不惜。之所以有如此決心,方始得漳泉潮二十萬大軍,願意捨生追隨。誓師北伐,聲勢之雄壯,演武亭上鄭成功,見虎衛鐵人大軍,演武獲勝後,引吭高歌。聲勢之雄壯,實讓其高瞻遠望,對北伐倍感信心。繼校閱虎衛鐵人大軍後,隨之各鎮營兵士,亦相繼上教場演練。整齊排列的上萬弓箭兵揹負弓箭,聽得號令,拉弓射箭。霎時萬箭齊發,漫天雨下的箭矢更如烏雲般,幾把日頭都遮住。火砲兵這是鄭家軍中決勝的關鍵,因鄭家軍的火砲,多仿製紅夷火砲,砲火威力凶猛。有的火砲甚至是從紅夷的沉船中,打撈上岸的銅砲,其威力更猛,一砲能打數十里。砲火所及飛沙走石,不僅城牆崩毀,連大樹都會被連根拔起。但火砲通常只是遠攻,若說衝鋒陷陣,與敵肉博,甚或攻城;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刀牌兵。

刀牌兵,一手持藤制盾牌,一手持大刀。聽號令以藤牌格擋,再以大刀劈砍;或地上翻滾,或騰空跳躍,數萬人動作整齊劃一。其訓練之嚴格與精良,就算行伍中有被騎兵衝破,甚被砲擊攻破,其他士兵立時又補上。忒是個個兵士視死如歸,全聽戰鼓與號令,齊進齊退,於戰場莫不奮勇拼戰。之所以用籐制盾牌,因藤既輕且堅刃,不止能擋刀砍,甚至能擋火槍的槍彈。鄭家軍刀牌兵的操練,更是承繼之抗倭名將戚繼光與俞大猷,所使用操練的戰術。因此不但陸地能戰,更擅於灘頭搶灘與海上交戰,可謂支撐起鄭家軍的一支勁旅。而鄭家軍因是興兵與海上的海師,無論搶灘或是船上作戰,若是穿鞋作戰難免陷於泥沼或是於甲板滑倒。因此這些刀牌兵的特色,就是個個上身雖穿鎧甲,卻是下身都打赤腳。且見教場上,此時操練的正由中提督甘煇,調派各鎮營協同作戰的「天女散花陣」。而此「天女散花陣」的厲害,就在欺敵。

「天女散花陣」主適合於山谷地形,或是有掩蔽物的平原大的規模作戰。需有掩蔽物,那是因為鄭家軍需先得將眾多的砲陣,掩蔽於於戰場四方。待佈好砲陣,再由迎戰敵軍的刀牌兵,佯裝潰敗,將敵軍引誘入陣地。見教場中,敵軍既入砲陣,砲陣準備妥當後,即射出哨箭。"嗶"哨音既響,陣中旗兵打出白旗。頓見鄭家軍刀牌兵,有如天女散花般,四散奔逃。來不及逃的,則就地趴下掩蔽。敵軍見鄭家軍四散潰逃,尚不知何故!霎時已是四方砲聲隆隆,一片飛殺走時,萬砲齊發,將敵軍殲滅。雖說演武亭教場,僅是放空砲的演武,卻亦是砲聲隆隆,驚天動地。連得演武亭上觀戰檢閱的鄭成功與眾將官,都不禁為了震撼。此方陸上的教場,演練才告一段落,彼方演武亭另一邊的海上,更見大小海船羅列,亦正展開演練。

鄭家軍本為海師,有大小海船數千艘。大熕船、鳥船、快哨船、戰座船、趕繪船、水艍船、犁繒船....各式戰船編隊海上。其中那最大的幾十艘大熕船,多為當年鄭芝龍仿紅夷夾板船所造。其不但船身高大如城,船長約二十丈,有雙層甲板。且見船舷邊還設有九個砲窗,上下雙層砲台,一艘船就有三十六門砲。而這些火力之威猛的大熕船,通常就用作各船隊指揮的帥船。各式戰船中,最多的一種海船,則是一種外形簡約的雙桅帆船,俗稱「大青頭」。「大青頭」的船頭繪有一雙魚眼,僅船頭船尾各有一門砲。因鄭家軍為因應陸地作戰,需大量運兵,所以就大量造了這種比較簡單的船,用來運兵。且見那波濤湧動的海上,編隊的船艦互相對陣,幾艘航行快速的鳥船,竟就如海鳥飛在海面上一般,以"之"字形快速航行,穿梭於眾船艦之間。演武亭中的眾將官望見,忍不住個個拍手叫好。畢竟鳥船之大,僅次大熕船,大者十餘丈,小者也有七八丈。而如此大船,居然可以航行如此輕盈,有如飛鳥在海上飛;若非船上的士兵,操帆掌舵,訓練之精良,如何能夠做到。但要讓演武亭中眾將官,更大聲叫好的,卻還在後頭。

鳥船隊以"之"字形,快速航行海上,確實讓人驚嘆;其後是一支並不起眼的搖櫓船隊。搖櫓船當然都是小船,頂多就是四五丈大小,船上僅一帆,需得靠人划槳。雖說這些搖櫓船隊乍看之下,並不起眼。比較特別的是,這些搖櫓船,每艘船的船舷邊都架有九門的火砲。兩側船舷就有十八門砲,加上船頭的斗頭砲,一艘小船就有十九門的火砲。且兩側船舷中央,都有設一桿四五丈長的大槳。使得那搖櫓船看起來,就像是一隻有翅膀的鳥一般。且見海面上拖出了一艘約二十丈,已然報廢的巨大樓船,做為假想敵船。卻見數艘搖櫓船,聽得號令之後,先是對著那樓船,齊各發了一門斗頭砲。當然對一艘二十丈的大樓船來說,挨了幾門砲,其實也就是船上被轟出幾個洞而已。「難道用幾艘搖櫓船,就想對付一艘大戰船?」望見海面的演練,演武亭上的眾將官自然心中不禁懷疑。可接下來,卻是要讓觀戰的眾將官,都要咋舌。只見搖櫓船發了斗頭砲後,船中央的兩柄大槳齊划動,加上尾舵齊划。瞬間整艘小船就在海面轉了向,以船側面對那樓船,舷邊的九門火砲,頓時齊轟向大樓船。九門火砲轟完,搖櫓船又像飛鳥展翅,划動兩側大槳。眨眼整艘船居然就在海面原地轉了半圈。又以另一側的九門火砲,開砲齊轟大樓船。九門火砲射完,搖櫓船又再次划動兩側大槳,眨眼又在海面原地轉半圈。因另一側的九門火砲,也早又裝填完畢。於是又是九門火砲齊發,轟向大樓船。也不過一柱香的時間,就見那搖櫓船不斷的划動兩側大槳,整艘船就像在海面如陀螺般打轉。一陣又一陣的狂轟猛炸下,充作敵船的大樓船,已然被炸到粉碎,屍骨無存的從海面消失。

原來這些搖櫓船隊,乃是由足智多謀的黃安,一手所訓練的快砲船。因其藉著兩側大槳,能像陀螺般在海面轉向,於是又稱「陀螺快砲船」。當下,眾將官在演武亭中,見得那些不起眼的搖櫓船的威力,可真是人人心血沸騰,無不大聲叫好。連得鄭成功望見,都熱血沸騰了起來,隨即下令備馬。因為國姓爺鄭成功,率兵作戰,原本身先士卒。眼見各鎮營兵將,演武操練,如此振奮人心。當下國姓爺鄭成功,豈能不也小試身手,展現其身先士卒的戰技。

『照得恢復依始,信義為先。故逆者勦之,順者撫之。所以示之大信,伸大義於天下,此誠今日之要者。如嚴禁姦淫、焚燬、擄掠、宰殺耕牛等項,本藩已刻板頒行,諄諄不啻再三...』『此行我師一舉一動,四方瞻仰,天下見聞,關係匪淺...功名事業,在此一舉,當從恢復起見,同心同德,共襄大事。進入京都,秋毫無犯,以收拾民心...』誓師北伐,已箭在弦上,見鄭成功於演武亭上,聲如洪鐘,對眾將士,一番精神講話後。隨即步下演武亭,跨上戰馬。隨即命人取來三支箭,放入背後的箭袋中。又命一人取了三根長木棍來,每根木棍上方都用繩結,打了一銅板大的圓孔,圓孔中則糊以紅紙。且見國姓爺跨坐戰馬,策馬而行,將那三根木棍,延著教場邊每隔三丈插上一根木棍。插好木棍,國姓爺鄭成功,即策馬狂奔,奔到幾乎看不見人。時已近黃昏,落日餘輝中,就見國姓爺鄭成功,忽從遠處策馬狂奔而來。那馬蹄四足狂奔,激起陣陣煙塵,眨眼之間,國姓爺鄭成功已然奔到了第一根木棍處。瞬時伸手取箭,搭弓射箭,一氣呵成。疾射的箭,不偏不倚,正中那木棍上方銅板大的圓孔,將紅紙射破。而國姓爺跨下的馬匹仍在狂奔,瞬間又取箭,拉弓射箭,正中第二根木棍的小圓孔。就這麼策馬狂奔,屏息之間,國姓爺鄭成功已然三次取箭,三次拉弓射箭。且是三箭盡中木棍上方的小圓孔。武術之精湛,絕非紙上談兵。眾人望之,無不萬人歡聲雷動。

『自古做大事,以得民心為本。至於行師而耕市不變,則聲聞遠播,四方咸有徯后之望。本藩數十年苦心,生聚教訓以有今日,諸將同事盡瘁,總皆從恢復起見...』正因國姓爺,總是親力親為,身先士卒,而非僅是嚴格要求士兵。因此鄭家軍的兵士,縱是操練嚴苛,動輒殺頭,卻沒有一兵將不對國姓爺順服。正因國姓爺鄭成功,其以身作則與身先士卒,比之任何的精神講話,還更能鼓舞軍心士氣。

五月閩海,南風已盛,正適船隻揚帆北上。終也是到了北伐的好時機。儘管中提督崇明伯甘煇,仍多次陳言,反對北伐。但調兵遣將之時,鄭成功依然命甘煇為前都先鋒軍的統帥。十數萬大軍,龐大艦隊沿海北航,必然會引起注意。為提防滿清大軍趁虛而入,攻打金廈二島。所以鄭成功,留下近十萬的大軍,戍守金廈大本營。其餘十餘萬的大軍,則依四程進軍的調撥,拔錨啟航,先往舟山與張煌言的五六萬浙東兵會師,再北伐金陵。廈門港遍港高檣大舶的戰船,原本密密麻麻的帆船桅桿,宛如一片海上的森林。眾海船雲帆高張後,這海上的枯木森林,頓成雲帆遍海。

鄭家軍十幾萬的大軍,當然不可能同時啟航,需得分程進軍。否則千萬艘的大小船隻,在海上豈不彼此碰撞,擠成一片。因此鄭成功將大軍分成了四程進軍。而第一程的前都先鋒,就由甘煇率領。並且鄭成功還把最精銳的虎衛師,由陳魁所率領的五千鐵人與一萬護衛兵,皆劃歸給甘煇指揮。另有前鎮、後鎮、水武鎮...各鎮兵馬一萬。統共約二萬五千人的艦隊,搭坐大熕船二十隻、鳥船二十隻、快哨船十隻,做為北伐首程的先鋒。第二程的接應,鄭成功則令右提督建威伯馬信。統各鎮兵馬二萬。配坐大戰船二十隻、趕繪船二十隻、快哨十隻,做為北伐軍的二程接應。繼之又命後提督建安伯萬禮,同樣統兵二萬,配坐大熕船三十隻、崌船二十隻、快哨十隻,做為北伐軍的第三程接應。而鄭成功則與參軍潘庚鐘等人,統兵四萬,配坐一百二十艘船,做為北伐軍的第四程合後。

"嗚嗚"號角聲與砲響,此起彼落,互相呼應,以陸續出港。隆隆戰鼓與鑼響聲更不絕於耳,前後綿延。還有旗手高站在桅桿上打旗號,以傳遞連絡軍情。時而白天放哨箭或砲響,夜裡放火箭或船頭船尾懸燈,以彼此示警。遍海雲帆的龐大艦隊,就著末滿載著十幾萬的大軍,乘著南風,向北而航。而此海上的龐大艦隊,亦可謂是中國數千年來,史所未見。畢竟中國數千年來,逐鹿中原,都是馬上得天下,馳騁沙場。卻何曾見過有從海上來的十數萬大軍,與千百艘大小船隻,欲順長江而入。雖據海島一隅,卻欲爭半壁江山。

( 創作連載小說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eryen&aid=12873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