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24 20:10:11瀏覽857|回應0|推薦28 | |
三、永曆帝冊封鄭成功─延平郡王 「皇上是那個皇上?」自從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後。南明群臣為繼承大明國道統,已擁立了好些個皇帝。但兵慌馬亂中,這些皇帝通常皇位都還沒坐穩,就一命歸西。有時甚至還會同時二個皇帝在位,彼此爭奪正統。譬若,崇禎上吊死後,南明群臣在南京擁立了福王。但福王在位僅約一年,清兵渡江攻破南京,福王即命喪滿清之手。繼之鄭芝龍等人在福州,擁立了唐王為帝,年號隆武。然與此同時,卻也有另一幫臣子在紹興,擁立了魯王朱以海為帝。因此唐王與魯王還時起衝突。而唐王卻也在位僅約一年,當滿清攻下了福州。唐王即也被清兵所擄,而喪命。唐王死後,同樣又出了兩個皇帝,互爭帝位。一為唐王之弟朱聿𨮁,先在廣州登基稱帝,年號紹武。一為自稱監國的桂王,隨後卻也在廣東肇慶稱帝,年號永曆。因自古天無二日。儘管大明國已將亡,卻又怎容得有兩個皇帝同時在位。於是紹武帝與永曆帝,為爭正統,還彼此發兵攻伐。幸虧滿清大軍幫了大忙,很快的攻入了廣州,殺了紹武帝。這才讓永曆帝,成為茍延殘喘的大明國,唯一的皇帝。 且永曆帝也不容易,廣東淪陷後,逃往廣西,繼續與滿清周旋,就這麼在皇位上坐了十幾年,居然還沒死。 事實上,在福州登基為皇帝的唐王死後。當時避走金門的鄭成功,也不知桂王在廣東肇慶,登基為帝,建年號永曆。所以鄭成功還在金門擁立了朱常清為監國。及至那年十月,永曆帝派了使臣航海到金門,並冊封鄭成功為威遠侯。自此鄭成功才開始奉永曆帝為大明正朔。而鄭成功亦是由此開始,大舉招兵買馬,反清復明。及永曆九年。因避居西南邊陲的永曆帝,有感與鄭家軍相隔搖遠。每每鄭成功欲任命官員,與朝廷連絡不易。於是永曆帝特准許鄭成功在廈門,設置六官等職,以方便施政。更準許鄭成功可以自己任派官員,武官可達一品,文官可至六部主事。簡言之,永曆帝準許鄭成功在廈門,設立一個可以自己委派官員的小朝廷。這可是永曆帝,對鄭成功充份信任的展現。而鄭成功亦感懷天恩,除了將廈門與金門,改名為「思明州」,以表達自己對大明朝皇帝的效忠外。每次冊封官員,亦必請大明皇室朱家王爺,在旁觀禮。且每有重大之事,也總不辭千里,派人航海到廣東,再由廣東到廣西,前往告知永曆帝。譬若年前,當鄭成功決定要興兵,北伐南京。亦派了楊廷世浮海到廣東,再陸路前往廣西,告知永曆帝。 廣西、貴州與雲南邊陲之地,已成了大明國最後的疆土。時值永曆帝坐困愁城,一日日面對滿清大軍與降清的叛軍,步步進逼。就算窮山惡水的西南邊陲,亦一日日被蠶食鯨吞。使得永曆帝十幾年來坐在皇位上,除了日夜寢食難安外,更完全看不到未來。當日,正當永曆絕望的坐在皇位上,愁眉不展。忽卻有大臣進府奏報,說是─「思明州的威遠侯鄭國姓,派人來奏報。稱鄭國姓準備親自率兵北伐。大軍將從長江入瓜州,由鎮江直取金陵。請聖上命西南的大軍,從江西北上入洞庭湖。好讓兩方的大軍可在江南會師。一舉攻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以迎聖駕重返中原...」永曆帝於萬念俱灰中,聽得奏報,簡直喜出望外。恰有如置身在沒盡頭的黑夜中,聽到了雞鳴聲,看見了一線曙光。急忙召鄭成功的使臣楊廷世等人,入府覲見。 『楊卿。你奏報說威遠侯鄭國姓,準被親自率軍由思明北伐南京!這可是真的嗎?那威遠侯他有多少兵馬?多少船艦?那大軍的糧餉器械又從何而來?』一見楊廷世,當下永曆帝忙得一口氣,問了許多問題。這也難怪永曆帝滿腹疑惑。畢竟鄭成功僅盤據在海角一隅的小島上,如何能夠反清復明,率大軍北伐?又如何能有充足的糧餉來支應大軍,以與勢力強大的滿清對抗?而這也是永曆朝廷中,文武官員心中共同的疑問。楊廷世亦知眾人的疑問,則照實奏報,答說:『稟皇上。鄭國姓,今雖僅據金廈二海島。但擁有戰艦千艘以上,能征善戰的將領數百。麾下更有二十餘萬大軍。大軍所需的糧餉,多從當地與閩粵沿海徵收。尚有數百海船、滿載貨物,往來日本國、暹羅國、呂宋國、占城國、與爪哇國等地販運。藉以籌措軍餉,所以目前大軍的糧餉,尚可勉強支應。』照楊廷世所言,鄭成功欲親率大軍北伐南京,果然應不是假話。這著實讓永曆帝,幾要喜極而泣,趕忙召來滿朝的文武百官,一起共議大事。 永曆帝與群臣,議事之間。兵部左侍郎冷孟銋,算是對鄭成功有較多的了解。即向永曆帝奏說:『稟皇上。那鄭成功是千古難得的忠臣。雖說他的父親鄭之龍,在福州擁立了唐王隆武帝。卻是受滿清許以"閩粵總督"的誘惑,早早降清。而今被軟禁於北京。且這十幾年來,滿清貝勒,亦屢屢許以官位,欲招降鄭成功。其父親鄭芝龍更為滿清喉舌,頻頻寫信給鄭成功,喚之以親情,要其降清。但鄭成功實乃大忠大義。為忠於我大明朝廷,他更不惜大義滅親,移孝作忠。就算滿清威脅要殺掉他的父親。但鄭成功就是不肯聽從他父親的話,也不肯像他父親那樣,為了高官厚祿而降清。而且就算與我朝廷相隔遙遠,鄭成功依然年年派人渡海而來,貢問不絕。如今他立了大志向,要親率大軍入長江,直取金陵。鄭成功如此效忠陛下,欲中興我大明,實在跟春秋戰國的齊桓公與晉文公,對周天子的尊崇一樣。皇上應該給予加封晉爵,以鼓勵天下豪傑,一起響應這北伐的壯舉。』 因值戰亂,永曆帝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卻也從未見過鄭成功,也對其不太了解。聽得兵部侍郎建言,說應該給鄭成功加封晉爵。一時永曆帝倒也不知該給鄭成功,加封什麼爵位。即問了鄭成功派來的使臣,說:『鄭卿成功,還有他的部屬,現在被加封什麼爵位?還有是否有朱家皇室的宗親,投靠於他?』與楊廷世一同前來面見永曆帝的官員劉九皐,答說:『鄭國姓,現下乃為威遠侯。屬下的將領中亦有被封伯爵的。多是前朝冊封的。至於前來投靠鄭國姓的皇家宗親甚多。包括前監國魯王。還有寧靜王、瀘溪王、巴東王、益王世子、周世孫...等等。』聽得許多宗親與前朝侯伯投靠鄭成功。永曆帝即又語帶關心的問:『那鄭卿,他對待宗親與侯伯的禮數如何?』劉九皐秉實以答:『稟皇上。鄭國姓,對於朱家皇室宗親,都是以先帝所封宗人府的王爺之禮對待。且每月必定送上王爺衣食俸祿。至於逃難而來的文武官員,鄭國姓也都是先輩之禮對待與禮敬。文官或授以參軍之職,一起共謀軍政。武官若有帶兵投靠的,則統一聽他的調度。總之鄭國姓,執法無私。對待先帝的宗親與侯伯,更是一片忠誠。比之大唐的忠武王郭子儀,一點都不為過。』 「威遠侯」就大明國冊封的官爵而言,已是位極人臣的地位。倘要再加封晉爵,那就是「封王」了。但就大明祖制而言,只有朱家皇裔宗親才能封王,一般外臣並無封王之理。這可讓永曆帝感到為難。不知該如何加封鄭成功之下,永曆帝只好望向兵部侍郎冷孟銋,向其徵詢:『冷卿啊。鄭卿已封威遠侯。他的部將中也不乏侯伯。這可讓朕如何加封鄭卿?』冷孟銋知永曆帝的心意,不假思索,即回:『稟皇上。太祖洪武帝傳下來的祖訓,外臣並無封王之例。就算是與太祖一起打天下,立下戰功無數的徐達將軍,也是死後才追加王爵之位。但現下的情況不同。當下滿清入侵,國家危在旦夕。理當權衡輕重,不需墨守成規。況且鄭國姓,隆武帝之時,已賜其國姓"朱",並待之以駙馬之禮。算來亦已是朱家皇裔宗親。所以就算是封王,也沒有不合於祖制。所以微臣建請皇上,應予鄭國姓封王。如此也好彰顯皇上招攬天下賢士之心。』聽得冷孟銋奏請,正合永曆帝心意。於永曆帝,即刻下令,讓禮部立馬鑄造「延平王印」。加封鄭成功為「延平王」。...xxx 西元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二月,廈門港。由於永曆帝派遣了欽差與太監,帶著聖旨、詔賜的官印與加封晉爵的名冊前來。所以鄭成功特率思明的文武官員,及儀仗官兵,列陣於廈門港的碼頭以恭迎。欽差漳平伯周金湯與太監劉柱國,俯下船,見鄭家軍軍容壯盛,嚴肅威武。即當著眾官兵與文武官員面,開讀聖旨。而那永曆帝的聖旨,除了冊封鄭成功為「延平王」外。尚冊封左提督王秀奇為「祥符伯」。右提督馬信為「建威伯」。中提督甘煇為「崇明伯」。前提督黃廷為「永安伯」。後提督萬禮為「建安伯」。五軍都督陳煇為「忠靖伯」。兵官洪旭為「忠振伯」。戶官鄭泰則加「少傅」。另有侯伯官印十幾顆,賜給有宮侯伯。「延平王」鄭成功,更賜尚方寶劍,令其代天巡狩,便宜行事。該封的封,該賞的賞,詔封完後。聖旨的最後,當然永曆帝不忘要對鄭成功耳提面命一番。即令其速速率大軍進師江南,好替天下伸張正義。並號召天下英雄,共舉反清復明大旗,以勤王迎駕。中興大明。 四月。春末夏初,遍海戰船的廈門港,南風徐起。日頭炎炎的下的演武亭教場,正集結二十餘萬的大軍。且見那整齊羅列有如一個個方陣的軍隊,金戈鎧甲閃耀,一眼望不盡。熠熠金光中更見那戰旗瓢揚,戰士們士氣抖擻。更見那演武亭正前方居中而站的五千虎衛師鐵人,厚甲之上個個臉蒙五彩斑斕的虎頭鐵面具,手持斬馬刀寒光閃閃,威武之狀讓人望之不寒而慄。尚有鐵盔之下一臉黑黝如炭,個個身軀七尺以上的黑番兵。縱是二十餘萬的大軍齊集於演武亭教場,除了將官此起彼落的號令聲外,卻是一片鴉雀無聲。正是鄭家軍治軍之嚴,二十萬士兵行軍打仗,無一人膽敢茍且。戰場衝鋒陷陣,更是人人前仆後繼,視死如歸。 「當年他滿清入主中原,也不過就是二十萬大軍入關,即踏平我大明江山。論紀律論操練,論不怕死。難道我這二十萬雄兵會不如他滿清。況我華子民億萬,而他滿州人就算統統入關,大不了也就是百萬之數,有如江河入大海。只要我中原豪傑奮起,一呼百應,豈有不江他滿州韃子驅逐出關外,還我大明山河之理!」經得十餘年在東南沿海征戰與招兵買馬,這是第一次鄭成功將大軍,集結在思明。為的,正是欲一舉率兵北伐南京,直禱滿清心臟地帶。此刻站在演武亭上,俯視那金戈鎧甲閃耀、雄壯威武的二十萬雄兵。這等浩大聲勢,看在鄭成功眼裡,可謂壯志雄起,亦自信滿滿。認為有此精銳的二十萬雄兵,豈有不中興大明之理。 演武亭上其他的將官,亦多半皆是雄心勃勃,個個豪氣干雲,大有欲一鼓作氣,率此大軍攻下南京,底定半壁江山。然卻也並不是每個將領,皆有此雄心壯志。且見那中提督,亦是鄭成功手下第一猛將的甘煇,縱是望向那戰旗的旗海飄揚,卻是始終眉頭深鎖,一臉面色凝重。 甘煇隨鄭成功征戰,出生入死,立下戰功無數,並非是貪生怕死之輩。雖說甘煇自始至終,都反對鄭成功率兵北伐。且與潘庚鐘、萬禮等將官,有過口舌爭辯。理由無非是「魚不可脫淵」。而一旦鄭家軍,若離了閩粵沿海,北上金陵。那就恐將有如「魚脫了淵」。怕是沒有了海洋的屏障,鄭家軍將成了沒水的魚。尤其日前,甘煇因北伐之事,令其心神不寧。所以特去找了算命神準,向有「活閻羅」之稱的陰陽術士,卜卦算命。當時「活閻羅」給甘煇卜了一卦。卦象一出,「活閻羅」卻只是一臉凝重的搖頭,也不多言。僅寫了八個字給甘煇。甘煇見那八個字,寫的卻是─「官至崇明,壽至崇明」。但這八字,甘煇的心中更不禁昇起一陣不祥之感。 「官至崇明」活閻羅所言,當是指甘煇此生最高的官位,將止於「崇明伯」之爵位。二月之時,永曆帝派遣欽差前來廈門開讀聖旨,詔賜冊封。除鄭成功被冊封「延平王」。其餘各提督也都被冊封伯爵之位。甘煇亦被冊封為「崇明伯」。「崇明伯」此一爵位,亦已算是位高權重。對甘煇而言,就算此生爵位,止於伯爵,那也已心滿意足。可讓甘煇感到膽顫心驚的是。活閻羅在「官至崇明」之後,卻又寫了「壽至崇明」四字。「唔!這"壽至崇明"。到底何意?是指我這個"崇明伯"的爵位,會就此當到死嗎?倘是如此,那也沒什麼關係。怕就怕,長江口外,不就正有一大島,稱為崇明島。而我軍若要入長江,那就非得經過崇明島不行。若活閻羅說的"壽至崇明",是指我的壽命,將會止於在長江口的崇明島。這~~這~~這~~」當想及此,甘煇不由得冒了一身冷汗。因為若照此推論,豈不是此次鄭家軍北伐南京,將是甘煇的葬生之地。 正因活閻羅的批命,讓甘煇始終感到惶然猶豫。並非是甘煇貪生怕死。而是甘煇乃鄭家軍的中提督,二十萬大軍中,地位可說僅下於鄭成功。而一場戰事中,倘是戰得連得主帥中提督都戰死,那這場戰事豈可能得勝。主帥都戰死了,戰事不但不可能勝,更可是兵敗如山倒。幾至潰不成軍才會如此。而這才是甘煇所擔心猶豫之事。但甘煇卻也知道,鄭成功的性情剛烈,一旦下定決心之事,絕難更改。為此,甘煇亦不敢向鄭成功明言,活閻羅批命之事。僅曾私下拐彎抹角,對鄭成功建言。日前,甘煇就曾對鄭成功,委婉建說: 『國姓爺。我軍欲北伐金陵,入長江後,必經瓜州與鎮江,南北扼守江面。瓜州在江淮之交,乃扼守江淮的第一重鎮。聽聞瓜州的江上攔有巨大的鐵索,稱為"滾江龍"。所以無論大小船隻,遇到那滾江龍橫阻,根本連靠都無法靠近瓜州。更讓人擔心的是。瓜州的岸上沿著山邊設有兩座的砲台。那砲台上的火砲密佈,不知有多少門砲對著江面。只要船隻一靠近,即會被其火砲擊沉。因此江面既過不了滾江龍的橫阻。大軍要登陸作戰,更是難如登天。何況就算咱們登得了岸,那江南之地,咱既不熟悉。且其地廣遼闊,難有屏障,孤軍深入更是危險。如此冒進,定要出兵江南,恐是"吃快弄破碗"。照屬下看來,還不如等到西南的大軍的消息。待李定國與孫可望,由江西入洞庭,進軍江南後。咱再由海上進長江,入江南與其會師。如此首尾相應,要戰要守皆有依據。這樣才能一鼓作氣佔得半壁江山,也是能讓我軍立於不敗的上策...』 |
|
( 創作|連載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