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習會」中,習近平除了重申「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之外,還強調兩岸關係正處於重要節點上,希望台灣的政治人物和老百姓,對於即將到來的2016年總統選舉,要想清楚該做什麼樣的抉擇。
從政治的角度觀察,台灣的總統選舉毫無疑問地是兩岸關係的重要節點,但從經濟的角度切入,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還可以尋繹出另外一些重要的時刻,像兩岸直航、ECFA簽署、和太陽花學運擋下《服貿協議》等等。其中,就兩岸經貿關係的進退分合來說,1996年恐怕是最具關鍵意義的一年。
由於海基會與海協會在1992年11月達成了各自以口頭表述「一個中國」的共識或默契,於是,第一次「辜汪會談」在1993年4月登場,兩岸開始有了正式的交流協商。此前,台灣有一些比較有見識的人注意到,鄧小平1992年初的南巡,確立了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會繼續深化,其發展潛力值得開發利用,所以,提出了連結中國大陸市場的「亞太營運中心」構想。
「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得到台灣官方肯定,在1993年成為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案。如果當時有關當局能夠藉兩岸關係改善之勢,依照「亞太營運中心」的規畫,將台灣建設成大陸接軌世界的門戶和世界進入大陸的跳板,台灣的後續發展,應該會有很不同的局面。
然而,1996年5月當上台灣第一位直接民選總統的李登輝,在同年9月的「台灣經營者大會」上,要求台灣的企業家要「戒急用忍」,否定了以大陸作為腹地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這套善用大陸市場條件、創造兩岸互利雙贏的方案,遂早早夭折。
不過,經濟規律不會因為政治考量而轉彎,商人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雖然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台灣官方一再勸阻乃至於禁止台商赴大陸投資,台商卻有辦法閃過官方的干預,走進大陸,走向世界。只是,鎖國的台灣,擋不住資金外流,又不肯開放對岸的資源流入,至今還困在「悶經濟」中,無法翻身。
1992年,當鄧小平重新邁出改革開放的步伐時,大陸的GDP約為台灣的2倍;去年,大陸的GDP已經是台灣的近20倍。1992年10月,浦東新區成立,上海立志要成為大陸和世界往來的樞紐,並且將想要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台灣,視為主要的競爭對手。
如今,「亞太營運中心」已隨風而逝,上海灘和陸家嘴的華燈卻正燦爛輝煌。
1996年李登輝一句「戒急用忍」,使得兩岸無法連結攜手,斷了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之路。後續發展是,台灣越來越像大陸這隻鴻鵠旁邊的小雀,無法展翅高飛、放眼全球,只能飛不高、看不遠地守著小確幸,過過小日子。問題是,在全球化和區域整合的大潮中,連結不上大陸的台灣,恐怕連小確幸和小日子都保不住。撫今追昔,不能不令人慨歎。(作者為文化大學教授)
(旺報)
台獨的代價, 就是要犧牲經濟發展
綠營敢說嗎
台獨要犧牲亞太營運中心, 要傷害年輕人的前途和失去大量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