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13 19:16:04瀏覽57|回應0|推薦0 | |
張忠謀
「知識經濟」的口號在這幾年被喊得很響亮,起因是幾乎十年持續成長,而在近幾年成長尤其快速的美國經濟。更為可貴的,在這漫長成長週期內,美國同時達到低失業率與物價穩定的目標。
若干經濟學者,把這個不尋常的成績,歸功於所謂知識經濟。這是知識經濟 的第一個迷思。 迷思一:美國近年來的經濟繁榮,主要為知識經濟所賜 我同意大部分美國經濟學家的分析,近年美國經濟繁榮的主因,恐怕是:
(1)聯邦政府財政政策,使得多年的政府赤字,在幾年中變成鉅額的盈餘;
(2)聯邦儲備理事會對貨幣政策的靈活運用,十年中及時調整利率;
(3)在經濟快速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無疑是一大受惠者;
第(4)才是知識經濟,什麼是知識經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定義是:「知識經濟基於科技、首重創新、而由冒險進取精神驅動」。
以此定義,知識經濟早就存在,而且不只存在於 美國,也存在於其他國家。它與舊經濟不同處,除了「基於科技」外,還特別注重、也特別酬報創新及冒險進取的精神。
近年來科技業蓬勃發展,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也的確增加了整體經濟的生產力,但在今日的美國,知識經濟還只是整體經濟的一小部份。
所以知識經濟對美國近幾年的繁榮應該有貢獻,但不是主因。 這幾月來美國經濟急遽退燒,甚至有進入不景氣跡象,所以第二個迷思已經出現: 迷思二:現在美國經濟急遽退燒,科技業尤受重創,是否表示知識經濟已消滅?
今日的美國經濟轉緩,只是週期循環的一個現象,並不代表知識經濟的消滅。事實上,知識經濟現在尚在起步階段,但是會是先進國家的未來經濟模式。
從前經濟競爭力的要素是:自然資源、人才、資本和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自然資源可被人工產品代替 。隨著經濟全球化,資本自由流通,已不再為國家競爭力要素。技術的流通度也大為增加,但仍不失為國家競爭力的一要素。教育普及化使得「人才」有了新的意義。光是受過教育的人才現在已不夠。更重要的是有創新能力和冒險進取精神的人才。
迷思三:知識經濟的重點是知識 知識經濟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轉知識為利潤。如果知識是重點,教師應是知識經濟的很大受惠者,因為教師是知識傳輸者,也是最直接的知識工作者。
但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教師的經濟地位並沒有在知識經濟中提高。也可說,使用科技知識比擁有科技知識更重要,有許多比台灣人口少的國家,如芬蘭、瑞典、新加坡,其在新科技之應用就比台灣廣泛 。
迷思四:知識經濟只適用於科技業,與其他行業無緣 科技業固然提供不少產品和服務,也因此賺錢,但利用科技產品和服務賺錢者,絕不限於科技業。舉一個現成的例子: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是一個科技發明,但因它賺大錢的人,並不是它的發明者,而是應用它的一大群網際網路業者,還有更多企業在內部應用而增加企業效率。
正如「美國線上」總裁凱斯說:「網際網路」不是科技,而是行銷利器。應用任何技術(不一定是尖端技術)往往需要豐富創意、大量投資和冒險精神,例如戴爾電腦 的電話訂購電腦系統。
電話本來只是人與人的溝通工具,但二十年來,戴爾把電話系統與供應商的自動生產線及自動倉庫結合,使得客戶只要撥一通電話,就可以訂購一具符合他的規格的電腦,幾天內就能送到。
戴爾根本不必經手,也沒有庫存風險。這才是知識經濟中轉知識為利潤的真諦。 迷思五:知識經濟對全民收入有水漲船高作用。一旦進入知識經濟,全民的經濟收入都會增加美國的知識經濟產生了極少數的世界級鉅富(如蓋茲等),也產生了不少富人(若干矽谷、華爾街經理人等),但對絕大多數的人民,知識經濟並沒有帶來多少益處。他們的薪資收入,如去除了因物價上升的膨脹,在二、三十年內並無進步! 知識經濟產生了「贏者圈」。
政府政策的重點,應該擴大這贏者圈,而不是把贏者圈尖銳 化,政府也應為「非贏者」建立社會安全網。這正是一般歐洲先進國家的政策方向。 迷思六:台灣人民富有創業精神,所以很適宜於發展知識經濟 創業精神並不一定對知識經濟的發展有幫助。
一個雜貨店的夥計,出去再開一家相同的雜貨店與舊老闆競爭,並不發展知識經濟。但他如果另有創意,例如:利用資訊科技來增加行銷,那才是知識經濟。 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創新和冒險精神只出現在創業上,那麼現有企業一定會缺乏創意及冒險進取精神的人才,也一定會漸漸萎縮而死亡。知識經濟在美國之所以能繼續擴張,也 就是因為大公司能持續創新,持續成長。每一個知識經濟的企業,都要在內部建立一套激勵創新、容忍失敗的方法。(在台積電,我們的原則是重賞成功,不罰失敗)。
從職業倫理角度來看,企業內部的創新冒險者往往要有團隊合作精神,也要有從善如流的胸襟。台灣人民固然富有創業精神,但在扮演企業內部創新角色時,不見得比美國強。
迷思七:知識經濟可以獨立發展,無關周圍的政治、人才、法制、社會倫理環境 經濟是政治、人才、法制和社會倫理的產物。專制政治下,不可能有龐大的民營經濟;不允許自由經濟的法制下,不可能有競爭力強的企業。人才和社會倫理對經濟發展尤其重要。
所謂社會倫理,是一種共認和共享的核心價值。舉個起碼的例子來說,如果享樂代替勤奮為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能有最近幾十年的經濟奇蹟嗎?
經濟成長需要政治、人才、法制、社會倫理的配合,知識經濟所要求的配合更為嚴格。美國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知識經濟提供豐富的經濟誘因,使得善於利用知識者、富有創意者、及富有冒險進取精神者努力打拚,如果他們成功,他們就成為社會的贏者。
當然,在舊經濟中也有贏者,但舊經濟與知識經濟的贏者至少有兩個很大的不同:第一,在舊經濟內成為贏者往往需要長時期(有時幾十年)的努力,而在知識經濟內致富,往往只需幾年,甚至更短。第二,在舊經濟時代,初期資本的獲得往往是個難題,而在知識經濟內,資本的獲得已不是一個難題。 美國的知識經濟產生了速富,增大了貧富距離,造就了不少贏者,但大部分人民仍是非贏者。
這個兩極化的趨勢,在美國還不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美國的政治、法制和社會倫理的配合,適於知識經濟的發展,也還能應付貧富兩極化問題。美國的民主政治已上軌道,無論哪黨執政,政府政策重經濟發展;法令制度在經濟方面的主要設計是產生平坦的競爭場地和訂定明確的遊戲規則,對環保規定很嚴格,同時對弱者也提供相當程度的安全網;股市管理注重不干預,公司財務透明化,嚴禁內線交易,法人投資人重視「公司治理」 。
社會倫理方面:合作、互信、容忍、「大我」觀念等等,多多少少仍是社會核心價值,這些核心價值也幫助了企業內部的團結及企業成長;教育的主流價值在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及通識。 核心價值又一部分是個人對自己投資行為負責,而不倚賴政府「護盤」。許多網路公司股票以天價上市(知識經濟的現象之一),在上市後不到一年就跌到只有上市價的十分之一,但也沒有股東責怪政府。試想,如果同樣的情形在台灣出現,會有什麼後果? 雖然美國的法治在世界各國中也許最能配合知識經濟,但也要常常修改法律,才能追上知識經濟的步驟。 即使在美國,知識經濟的負面也漸漸浮現。基礎研究逐漸被可在短期內獲利的研發取代;因為速富現象,長期耕耘已失去它在核心價值的地位;冒險進取也有它的負面,那就是取巧、走捷徑;另一個負面是人與人以及人與團體的互信基礎的削弱;創新也有它的負面,那就是自私,不願分功。知識經濟已漸漸在消蝕舊經濟的價值觀,是好是壞,是一個見仁 見智的問題。
迷思八:知識經濟是我們別無選擇,必須要走的路先要對行政院張院長道歉,因為這是他說的話。 假如張院長的意思是:「知識經濟是未來的趨勢,我們如要在經濟方面再上一層樓,未來也要走這條路」,那我同意。 但是在走知識經濟這條路之前,我們還有許多別的路要走。 我們的教育還滯留在舊經濟時代;我們的社會習俗,還停留在農、工業社會之際;我們的銀行、股市制度,也許相當於美國六、七十年前的情形;我們的環境、生態,已在經濟奇蹟中遭受到大量的破壞;我們的民主政治尚未成熟;我們的社會核心價值,幾十年來在中、西、新、舊夾攻下,已所剩無幾;我們尚未建立健全的法治;我們尚未建立足夠的社會安全網 教育改革、金融改革、政治改革、倫理建設、法治建立,這些,都不是旦夕可成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要經濟更上一層樓,這些倒是我們必須要走的路。
這些事做好了,知識經濟將會水到渠成。 【2001/02/13 經濟日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