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民主沒有道德 就像醬油沒有大豆
2019/07/31 15:47:34瀏覽105|回應0|推薦0

 

 

 

 

 

 

 

 

 

 

 

  

 

 


 

 

 

 

 

 

 

 


 

 

 

 

 

 

 

 


 

 

 

 

 

 

 

 


 

 

 

 

 

 

 

 


 

 

 

 

 

 

 

 


 

 

 

 

 

 

 

 


 

 

 

 

 

 

 

 


 

 

 

 

 

 

 

 


 

 

 

 

 

 

 

  

 

 

比水便宜的低價謎醬油! TVBS追蹤全台夜市 記者 林上筠 / 攝影 柯勝雄 報導 2019/07/26 20:52 小 中 大 TVBS食安調查,為您揭密外食「真假醬油」,部份攤販沾醬滷汁的醬油來源,竟然比礦泉水還便宜,五公升只要100元上下,TVBS追查全台北高夜市、抽樣送驗發現,植物性蛋白總氮量很少,比國家釀造標準最低門檻還要再低四倍!只要2小時.就能以化合物調泡而成,根本沒什麼黃豆成份!其實真正無添加、純釀造醬油,呈現透光琥珀色,搖一搖泡沫綿密,根本顏色不深,而外面這些泡出來的低廉化合液,無形中我們吃下多少。 圖/TVBS 我們淋的醬滷的醬汁,正是地上這一桶桶業務用醬油,直擊究竟從何而來? 攤販vs.記者:「(我們是買來調的)你們這醬油是是釀造醬油還是化學醬油,(我們自己打拿的)。」 循線追查,製作來源不是豆類發酵釀造廠,而隱身狹小民宅。 記者:「老闆我要買醬油膏,這個是淡色醬油(這120元)。」 直擊廠房大型爐灶,一袋袋粗鹽耐熱甜味劑提升風味,就算沒有醬油豆香,以化學速成法,調味甘甜不死鹹再充填進罐,一大罐五公升100元上下。 桃園福華飯店主任許文德:「(使用手工純釀醬油)講難聽點光一桶那麼大桶的礦泉水,你去買都不只一百塊了,他醬油竟然那麼一大桶,可以賣你一百塊,那種醬油你真的敢吃嗎?」 圖/TVBS TVBS資深記者林上筠:「它真的是純釀造醬油嗎,還是調和或水解醬油呢,我們倒出200cc來檢測看看。」 貼上標籤TVBS徹查醬油成份,追蹤全台南北夜市小吃店實際採樣,再前往大桶裝醬料的業務超市,清楚註記完整五罐,密封送交台灣SGS公司檢驗。 根據CNS國家標準,釀造醬油最高等甲級,每一百毫升總氮量,得達1.4公克以上,乙級1.1最低丙級醬油至少要有0.8公克。 檢驗結果,北北基高雄夜市醬油,總氮量極為不足,比釀造最低門檻還要再低四倍,只有0.240.28公克。 食安專家文長安(食藥署退休):「0.8已經是我們國家最低的標準,換句話說他比丙級(最差釀造醬油),還是要低了很多,那意思告訴你,這個東西根本不是黃豆做出來,(那我們到底吃進去什麼東西啊天啊),就是泡出來的醬油啊。」 衛福部規定,醬油包裝標示不清最高可罰400萬,不過小吃散裝小瓶醬油避開法定標示。 圖/TVBS 目前醬油最好是釀造醬油,植物性蛋白質製麴發酵,製作少說四個月,速成醬油胺基酸液發酵只要兩周,水解醬油鹽酸強制分解,俗稱化學醬油三到七天搞定,調合醬油一天就能完工,釀造成本最貴,價差也大同樣500毫升120-450元不等,速成100塊水解調和醬油百元以下,最低壓到30元成本最多差10倍,攸關健康一分錢一分貨。 如何分辨真假釀造,最簡單的方式,把醬油瓶拿來搖一搖,非純釀搖半天醬液順著瓶身划落,有泡沫但不多,百分百釀造泡沫綿密滿滿,再打燈現形,純天然無添加醬油是透亮琥珀色的,一般非純釀加色素、黑抹抹。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當廠商漲一塊錢,消費者就不買單了,他怎麼敢使用一個貴12倍的醬油。」 記者vs.食安專家文長安:「(政府廠商他會說這些添加物都合法啊),當然但還要顧慮到兩個字,叫做道德。」 當你身處在一個,吃的醬油沒有黃豆成份,是調出來的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life/1173098?from=Copy_content

 

 

 

 

 

 

 

 

 

 

 

 

 

直擊全台夜市醬油! 調泡化合液 低國家標準四倍 記者 林上筠 / 攝影 柯勝雄 報導 2019/07/28 21:54 小 中 大 每次到夜市小吃,你會吃魯肉飯還是關東煮呢?這些沾醬和魯汁的醬油來源,是釀造醬油還是化學醬油?我們走訪全台南北夜市,追查攤販常用的「大桶」業務型醬油,送驗發現部分小吃攤醬油的植物性蛋白總氮量很少,比國家釀造標準最低門檻丙級醬油(0.8%)還要低四倍!直擊發現,有醬油廠只要2小時就能速成製作,水加上焦糖色素食鹽化合物根本沒什麼黃豆成份,這種泡出來的還能稱為醬油嗎? 圖/TVBS 當五公升礦泉水都要100塊以上了,五公升小吃用,醬油只要90塊,比水還便宜,這種成本低廉化,合液,無形中我們吃進了多少。 小菜黑白切,醬料越沾越涮嘴。 記者vs.麵攤黑白切店員:「這沾醬是自己調的嗎?醬油是別人送過來的。」 攤位地上就擺滿一桶一桶業務用醬油,走訪每一攤每間店,直擊這些大桶醬油,究竟從何而來?我們每天吃進了多少? 桃園福華飯店主任許文德:「講難聽點,光一桶那麼大桶的礦泉水,你去買都不只一百塊了,他醬油竟然那麼一大桶,可以賣你一百塊那個醬油是什麼?那種醬油你真的敢吃嗎?」 一勺舀起老鹵汁,這滷到色擇發亮的大腸。 晴光市場攤販:「醬油好的話滷出來的顏色好看,賣相要好啊,我都用品牌的醬油啦,我也不敢隨便用,大部分我們這條街上,我們都是用好的,因為要做吃做口碑,你看每個人的生意都很好。」 晴光滷肉飯老闆娘說,她下重本用大廠醬油,但坊間難免有人來兜售「比較便宜的」。 晴光市場攤販vs.記者:「有人會來推銷你要不要便宜的,成本低的(比較便宜就對了),是我們拿醬油的三分之一的價錢,它沒有標示成份,沒有標示成分,我不知道他是用什麼做的,啊妳知道嘛我也不能講啦。」 敏感避談,廉價不知來源,早就是不能說的秘密。 記者vs.基隆知名老店:「這家網路很有名耶,小菜有推薦什麼嗎(吉古拉)。」 基隆著名老店,吉古拉淋上香濃醬油膏。 記者vs.店家:「這會太鹹嗎?你們是化學醬油嗎?(我們是買來調的)。」 老闆不回應,可能也不清楚來源,前台地上放著,已經用一半的5公升淡色醬油,有出處有成份,另一邊堆滿一桶桶大罐醬油膏。 記者vs.店家:「你們這醬油是是釀造醬油還是化學醬油,(我們自己打拿的),自己打的喔?(後面有一個醬油工廠)。」 循線追查市場小吃,多數採用的業務醬油,製作來源竟隱身在一般狹小民宅。 記者:「老闆我要買醬油膏。」 阿伯帶我們走進最裡面房間,推開鐵門。 記者vs.民宅醬油工廠老闆:「這個是淡色醬油,(這120元)120元那那個呢?」 圖/TVBS 一罐罐大桶醬油,正是外食吃喝沾醬,直擊發現廠房有大型爐灶,一袋袋粗鹽,耐熱甜味劑提升風味,就算沒有醬油豆香,以化學速成法,調味甘甜不死鹹再充填進罐。 食安學者文長安:「做(真正)醬油的工廠,它有一定的大的程度,可是你會發現到現在部分醬油工廠很小,在住宅區裡面或在什麼地方,就告訴你說他就不是豆類發酵的。」 醬油不是豆類釀造,那怎麼做? 食安專家文長安:「一鍋水加了焦糖色素,加了食鹽加了糖,那甜味劑用得最多就是醋磺內酯鉀,可能是糖精或什麼之類的,那如果做成醬油膏的話,再加些修飾澱粉進去,這時候我們把它拿去蒸煮過了以後,很快就出來了,做這種醬油大概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做完,它裡面放了調味劑換了甜味劑,所以它的口感性是超好的。」 圖/TVBS 轉角發現,一大袋第四類焦糖色素,曾經在此稽查的食藥署前官員坦言,色澤夠黑但食品大廠很少用。 食藥署退休技正文長安:「如果你製程不當的話,他可能有4-甲基咪唑,那4-甲基咪唑,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二B致癌物,它可能會有食安的疑慮,一般的食品廠道德感比較高的人呢,他不會去用。」 記者:「(這個有製造日期嗎)?」 民宅外放著一整排醬液筒,但加一點點原汁就算釀造嗎? 台灣美食不能少一味,醬油市場年產值60億,但我們究竟吃下了什麼?衛福部規定,醬油包裝標示不清最高可罰400萬,分為四類最好是釀造醬油,以含植物性蛋白質,黃豆黑豆原料製麴發酵,總氮量最低每一百毫升至少要0.8公克,製作少說四個月,次等速成醬油胺基酸液發酵,只要兩周水解醬油鹽酸強制分解,俗稱化學醬油三到七天搞定,調合醬油則是以上混合,一天就能完工,釀造成本最貴價差也大,同樣500毫升120-450元不等,速成100塊水解調和醬油百元以下,最低壓到30元成本最多差10倍,攸關健康,一分錢一分貨啊。 圖/TVBS TVBS資深記者林上筠:「這些是夜市和小吃常用的業務型醬油,像這麼一大桶四公升才100多塊,它真的是純釀造醬油嗎,還是調和或水解醬油呢?我們倒出200cc來檢測看看。」 好200cc來看看他的成份到底有哪些,貼上標籤註記來源,TVBS徹查醬油成份,走訪小吃攤位水餃店,追全台南北夜市。 實際採樣,再前往專賣大桶裝醬料的業務超市,大大小小5公升陳列隨機選購,裝進小瓶子,清楚列出何處採樣,完整五罐密封裝袋。 送交台灣SGS公司檢驗,根據CNS國家標準,釀造醬油最高等甲級,每一百毫升總氮量,得達1.4公克以上,乙級1.1,最低丙級醬油至少要有0.8公克。 圖/TVBS 七天後檢驗報告出爐,北北基高雄夜市醬油,總氮量極為不足,比釀造最低門檻還要再低四倍,只有0.240.28公克,還驗出只有化製醬油才產出的果糖酸。 食安專家文長安(食藥署退休技正):「0.8已經是我們國家最低的標準,換句話說他比丙級(最差釀造醬油),還是要低了很多,那意思告訴你,這個東西根本不是黃豆做出來,(那我們到底吃進去什麼東西啊天啊),就是泡出來的醬油啊。」 泡的調的不是豆類做的偷吃步化學液,正流竄多數小吃店,散裝小瓶子避開法定標示。 食安專家文長安:「他沒有我們國家所定義的醬油那四種,醬油主體的原料叫做黃豆,我覺得他不應該叫做醬油,他只能叫做調味油而已。」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當廠商漲一塊錢,消費者就不買單了,他怎麼敢使用一個貴12倍的醬油。」 記者vs.輔大餐旅系講師文長安:「(他會說這些添加物都合法啊),當然雖然是合法,但是還要顧慮到兩個字叫做道德。」 當道德跟成本放在天枰,政府如何把關食安,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許輔坦言,民眾味覺早就被誤導很久。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我們吃這種化製醬油,已經吃二十年吃三十年了,你現在要改名字,就會變炊粉(是炊粉卻叫米粉),調和醬油跟化製醬油,對釀造醬油來講是滲偽的,好的一個有誠信的食品,應該要安全要真實,這樣你不可以用欺騙的方法,特別是蓄意在成本上面的下降。」 點出涉及誠信不該滲偽。 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許輔vs.記者:「像實際上來講,這個也號稱純釀造,這個也號稱純釀造,(大家都說自己是純釀造的)同樣都500cc,你看售價從55塊到289塊,售價價差超過五倍,那這些特別是甜的,它是真的純釀造的,還是它有混合到這個化製醬油變成調和醬油,(但一般人吃不出來對不對)對。」 市面上敢擺出來賣的,都宣稱「純釀造」價差很大,行政院即將調查是否名實不符。 但真正無添加的釀造醬油,經過半年發酵,長出白眉麴菌融合雪白鹽花,這把深藏甕裡的甘甜,完全沒有化學添加物。 圖/TVBS 純手工製作的李記醬油老闆,無奈釀造醬油門檻放太低。 李記手工純釀醬油老闆李日新:「我們用的是契作黑豆,在成本上比那個,一般大豆沙拉油炸完的那一個豆渣,(脫脂黃豆片)來做醬油的話,我們可能貴他五十倍,可是我們一樣站在同等的基數上,都稱之為釀造醬油,其實這個是對消費者是非常不公平的。」 圖/TVBS 只能透過一場場教學,親子體驗真正的美味,不該是化學品調出來的。 記者vs.體驗手工醬油小朋友:「你知道帶那甕回去要多久才會發酵嗎?(180天)。」 媽媽vs.小朋友:「小朋友來體驗真正手工的醬油,可以自己做(比較健康)。」 那我們又該如何分辨真假釀造。 TVBS資深記者林上筠:「最簡單的方式,把醬油瓶拿來搖一搖,泡沫越細緻越綿密越可能是純釀造。」 非純釀造調合醬油,搖半天醬液順著瓶身划落,有泡沫但不多,百分百釀造泡沫綿密滿滿,再打燈現形。 圖/TVBS 李記手工純釀醬油老闆李日新:「真正純天然的醬油,我們從製程裡面去看它,它應該是要琥珀色的,那一般市售的醬油呢,它有色素的話,它就沒有辦法去透。」 越是純釀色澤越透亮,化製醬油黑抹抹,矛盾的是,民眾卻愛滷得上色,顏色越深越美味。 長庚醫院腎臟科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不管是化學醬油,我都會建議我的病人說就是沾一點點就好,它的損害就是高鈉,高鈉吃久以後就是高血壓,也會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飯店寧可選用百分百釀造醬油,簡單醬油炒飯帶出真實豆香。 桃園福華飯店主任許文德:「(使用無添加醬油)自己敢吃才能拿來賣客人,(政府說那是合法的啊),(是在允許範圍之內啊)有些東西,我們業者也不能說太過於講得太明,又是不能說的秘密。」 食安官員建議,民眾多消費「真實誠信」店家,同行形成壓力,帶動正向發展。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長遠下來,他可以利用他因為他有好的誠信,產品會加值會創造新價值,可以得到他本來的應該獲得的利益,而不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你用假的東西去滲他。」 不能再只靠業者「食安道德」自制,當你身處在一個,吃的醬油沒有黃豆成份,是調出來的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life/1173932?from=Copy_content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y3632004&aid=12831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