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ay35 的網誌
(
新版
)
首頁
文章創作
個人相簿
訪客簿
作家簡介
加入好友
|
推薦此部落格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作家:ray35
字體:
小
中
大
訪客簿
共有
870
則留言
☆ 本部落格訪客簿 歡迎會員留言唷!
ray35
格主公告
閒聊 溝通 批評 指教 歡迎之至!
人身攻擊 商業廣告 除外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第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頁/共
87
頁
☆Princess蕾蕾☆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5/01/18 04:33
ray:
謝謝您特地留言道謝,這倒讓蕾蕾害羞了,蕾蕾的推薦並無任何特別之處(一笑^^)。
蕾蕾向來不跟主觀意識很強烈的人(無論是泛藍或者泛綠)討論事情,因為這些人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與他們討論事情到最後的結果不是模糊了事情的焦點、要不就是他們其實是想盡辦法來說服我認同他們的觀點,這對我來說,已完全失去了討論的意義。
在【聯網】有很多人為了捍衛自己的理念而口出惡言、自命清高的看不起別人...(堅持自己的信念並沒有錯,但是實在不需要如此),有時候我會想:他們有沒有去接觸過外面的人?是不是真的聆聽過外界不同的聲音?或是了解過政治的黑暗現實面?從【聯網】的頂上看這個世界的一片天,豈不太小了?!
ray:再次的謝謝您,蕾蕾跟您有個共同認識的朋友,我們都有著相同的理念、一樣的堅持,或許我們的聲音很小,但是在我們期盼著能為這個國家社稷做些什麼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已經在做了,您說是嗎?(補充說明:蕾蕾不在乎支持哪一個政黨,雖然我是泛藍的支持者。我在乎的是我的國家,她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她叫中華民國。)
蕾蕾在此先跟您拜個早年,祝您☆新年快樂☆
蕾蕾敬上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5/01/15 14:24
不要以為沒人知道!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5/01/15 14:23
耍陰的?
likolalo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5/01/07 05:47
很遺憾 我恐怕泛藍選民 還沒養成這個<慢慢欣賞下去>的工夫
相對地 大部分人的情緒是焦慮的 是怕希望落空的 這點你應能體諒
如果宋先生能親自說明白 該多好! (省掉被折磨)
-----------
你說的泛藍選民的焦慮我明白,我相信老宋是這樣子盤算的,一旦國親正式合併之後,這些焦慮就會春夢了無痕了。
恰好今天聯合報社論有相似的表示﹕
聯合報社論
宋楚瑜和李登輝在黨際操作上的異同比較
許多人正在注目:親民黨和國民黨的關係,會不會演變成像台聯和民進黨的關係?還有,宋楚瑜在這場黨際角力中的角色會不會愈來愈像李登輝?
二者當然有極多相似之處。例如:雖然民、台二黨皆稱泛綠,但李登輝不承認台聯是民進黨的「附庸黨」或「花瓶黨」;同樣的,國親雖屬泛藍,但各有「主體性」,宋楚瑜並稱國親已無「合併」之可能。泛綠、泛藍,皆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但是,相異之處更多。例如:一、台聯與民進黨略有市場區隔,雖然區隔並不明顯,卻有深綠、淺綠之分;而親民黨欲以黨產等議題作出區隔,但在泛藍民眾眼中,以黨產之類的題目作文章,似與大局的利害不成比例。二、民進黨畢竟是執政黨,握有豐厚的資源可以節制台聯;但國民黨面對若即若離的親民黨,頗見莫可奈何的窘態。三、泛綠從來未聞「合併」之議,但「合併」卻是泛藍的主流民意酘酘。
最大的差異則是:李登輝從國民黨跳出去,一方面受到主政者陳水扁的庇蔭,另一方面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攫取了台獨勢力的強烈擁護。也就是說,李登輝是「失藍得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變換了新的政治角色,卻也獲得了新的社會支持。
宋楚瑜則未必有「失藍得綠」的機會,而似乎仍然必須留在「泛藍」的範圍之中,並以切割「泛藍」為其生存發展的手段。但是,「泛藍」經歷十餘年的離亂,「合併」已成主流民意,且「合併」一度也曾是宋楚瑜及親民黨的政治承諾。然則,李登輝變綠,是因他能在綠色土壤中生根;相對而言,倘「橘子」離不開泛藍的土壤,又能變出什麼其他的顏色?近日所見,親民黨不敢太靠近民進黨,又不能太違逆泛藍民眾的感情,已見其左右為難!
民、親倘果有合作的試探,而宋楚瑜及親民黨倘不能說服泛藍民眾,則極可能面臨嚴重的政治風險。畢竟宋及親民黨今日地位是泛藍民眾給的;倘若泛藍民眾認為被宋及親民黨戲弄背叛,宋及親民黨的地位亦將不保。水可載舟,水亦覆舟。
其實,對照於泛綠民眾,泛藍民眾的游離性及自由度,相對地高出許多。十餘年來,相當數量的泛藍民眾,曾唾棄李登輝的國民黨,轉向新黨,又轉向親民黨,走的皆是「分」的路數;但在李登輝離開國民黨後,民意又漸漸由親民黨回流至國民黨,而政治核心亦由宋楚瑜轉向連戰,走的則是「合」的路數。觀察這十餘年來如潮汐進退起伏的泛藍民眾,可以發現他們儼然有一種超越檯面上政治人物的追求與堅持,並將當時的政治領袖視為他們的政治槓桿;這才能解釋,何以新黨的角色突然被親民黨取代,及如今國民黨又突然回復了泛藍主體的角色;這也才能解釋,何以曾經力主泛藍分裂的群眾,如今卻期盼泛藍合併。泛藍領袖應當警覺:其實未必是他們在「領導」群眾,反而在相當程度上,他們只是群眾手中的一支槓桿而已。
這個解釋用在宋楚瑜身上顯得特別貼切。宋曾是李登輝的最佳輔翼,一度也曾是被泛藍民眾批判最烈之人;但因宋終於和李登輝決裂,且氣勢不弱,泛藍群眾立刻視其為政治槓桿,並以宋楚瑜來抵制二○○○年的連戰與李登輝。深入一層看,許多泛藍民眾對興票案等風波並非沒有意見,但相較於大局利害的考慮,這些意見的影響皆告趨低;但經此次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亦可看出,原來支持宋楚瑜來對抗連戰及國民黨的泛藍民眾,如今顯已轉為希望宋也能視連戰及國民黨為泛藍整合的主體。
面對此一情勢,宋及親民黨自不免覺得委屈,但泛藍民眾也許覺得,十餘年來的離亂才是他們更大的委屈。所以,親民黨面對泛藍內部的種種壓力,不能怪國民黨;這其實是泛藍民眾的自發性選擇,並非國民黨所左右。
倘若宋楚瑜在立委選前即明說,親民黨絕不和國民黨合併,也許泛藍內部情勢就不致像如今這般尖銳;但畢竟宋及親民黨是以「泛藍過半」為選舉訴求,並明喻暗示國親將要「合併」,如今自然發生是否「失信於民」的爭議。畢竟,當前情勢,不只是泛藍的分合問題,更是憲政的得失問題;宋楚瑜在現實鬥爭與歷史地位之間,勢須作出抉擇。
李登輝變綠,是因他能在綠色土壤中生根;但宋楚瑜若想在泛藍之中繼續分立甚或對立下去,二者的操作將大為不同。有人喻此為走鋼索,這意思是說,半路墜地的機率不低。
【2005/01/07 聯合報】
likolalo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5/01/07 03:57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3336&aid=1119892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5/01/06 00:38
Ray 先生
謝謝您的支持,馬英九是小弟之學長,人好的絕對沒話說,小弟在他剛要競選北市長時曾幫他助選三天,而被他踢出,心中的確不爽,因為他沒道理。
但小弟批評他沒出息,則完全是就事論事,不是記恨於他,他實在不是個能堅守原則的開創型人物,不能創造時勢,說服百姓,爭取民意,僅知混水摸魚,從中取利,為假民意所掩蓋,這是小弟無法苟同的。
其實不只馬英九,整個國親現在都不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中國,都是讓人無法接受看不起的。
祝好
梅峰草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5/01/05 09:17
Ray 先生
謝謝推薦
梅峰草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4/12/27 12:23
1.我不是討論杜舉那篇「反分裂法」,我是就你所講的那句
《 其實若回到92共識,若當初宋楚瑜當選的話,兩岸是可以復談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個中國模糊化」可以維持到今天。》
作辯解。我自己的言論自己負責,杜舉說什麼不干我事。
2.我只要氣起來,言詞就會尖銳,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還請見諒。
3.麻棧我是不會去的,之前麻棧棧爭我也有份,現在怕了,不去了,
-----以下回覆 GAIL 的留言------
GAIL:
我12/28轉移到麻棧回應你 同時等你的回應 想不到你12/27就在這兒留話 沒關係
由於陰錯陽差 歡迎你任何時候都可回應 如果你願意
至於我12/28轉去麻棧的主要原因 我已經說得很清楚 是它聲稱決不刪文 我覺得這樣對你我討論上 都比較公平 就如此而已
過去麻棧發生的故事 我並不清楚 更不想介入 建議你 不要因為莫須有的風吹草動 而失去你自己的行為自主權!
網上看過你很多文章 寫得都很好 只想勸你一句話:有幾分證據 說幾分話 跳出<偶像崇拜>的困境 引領眾藍人更客觀更理性是我們的責任 還有 生氣時不要下筆 好嗎?
ray35
狂老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4/12/23 23:36
.................
送上深深地祝福....麻棧狂老
-----以下回覆 madkao 的留言------
同樣祝福你!
等級:
留言
|
加入好友
2004/12/18 02:55
-----以下回覆 once123u 的留言------
謝謝 不好意思 一直沒開信箱
第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頁/共
8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