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1 01:24:46瀏覽1362|回應2|推薦5 | |
不知在座的各位,參與社團的多不多?有的話,不知參與到什麼樣的程度?我想以個人經驗,藉此與大家一起分享。 其實,我對社會團體沒什麼經驗,有的只是當兵前,參與了兩次未婚聯誼出遊規劃,以及退伍後,辦了一次小學同學會,對於,真正的社團參與是十二年前,在一個壽宴中,一位長輩跟我說,家族成員眾多,可是彼此認識機會很少,有時在外頭起了衝突,到最後才知道是自己人,所以,在四十多年前,他和三伯就一直想推動,組織一個會,讓大家彼此認識,卻因為種種因素,三十年過去了,還是成不了,他希望我可以幫忙達成,這三十多年來的心願。 在成立過程,我所遭遇的問題並不多,那位長輩本來還說要弄點紀念品,來吸引大家,我說:「不用,我自然有辦法」我先將家族成員先做出一個系統表,然後,算好蘊釀發酵時間,再找幾個先前鎖定的人聊聊談談,收集他們的看法與意見,然後,發通知及報名表,大年初一開會,年初十就成立了,來了半數的人,後續這些年,也一直按照我先前訂定方式在走,可是,讓我真正覺得困難的,是如何給這些人一個願景?如何給他們一個夢?這才是挑戰的開始,因為在成立時,我就信守一個觀念,我認為一個組織,成立十年、二十年,仍然一成不變,那麼它的開頭,就已經死亡,如果一個社團始終只有一種思維,它就不具任何希望,我很想有人能改變它,為它注入新生命,也讓我的視野更宏觀。 或許就是孫中山所說的『知易行難』與『知難行易』,才有茫目的大眾,自社團成立,我一直在思索著它的未來,甚至多次穿梭台北東區的小巷,尋找一個沒有地址的茶館,只因為我從報章上得知,這個茶館有個與眾不同的讀書會,有來自四面八方,各領域的傑出人士來授課或分享人生經驗,我想得到一些感染,我想為自己帶來不同思維,後來雖然找到了,也跟館主談了許多,但她也明白告訴我,沒法子給建議,只能靠自己,因為每個團體身處位置不同,人也不同,無法相互套用,也因為如此,它讓我獨自一人,陷入更深一層的思考,後來,在兒時記憶的共同經驗中,找到部份方向,我跟許多人談,得到的回應並不多,反倒是被跟我交情最好的堂弟嗆說:『等你那一天真的有本事的時候,再說這些』,我知道我這支牌已經到了臨界點,再打就爛了,得加緊腳步,形成共識,並多抓些人起來,輪番上陣才行,避免走到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般田地。 整個社團發展,有重大改變的是第五年,我去大陸的那年,我先跟幾個原先看好的幹部懇談,聊『親族會』的未來,我告訴他們,到大陸後,我可能比較沒有時間做這些,希望他們能幫忙撐起,然後,我便過去,到了過年前一個月,五叔打電話要我趕回台灣,因為『親族會』的年度大事即將登場,要我回去統籌及分派工作,我說騙他說“我很忙,到過年才能回去”,事實上,對這件事,我早有安排,這些幹部是有能力的,只是每次開會,他們都很客氣,很少表達意見,反正就按照我說的去做,這一次,我要把他們的潛能全逼出來,所以,我只在電話這頭,講了一下大會日期,其它所有規劃,人數統計全交給他們,我還怕干擾他們,還特別等到前一天,才搭機回來,就是等著驗收,果然,做的非常好,而且,更完善,結束後,再逐一對幹部們,發出真誠的贊美,這才使他們在後續,更願意表達出自己看法。 十年過去,我們不再只是吃吃喝喝,或單純旅遊,而是更簡單,且多樣化,同時兼有教育意義,我們希望讓下一代,對家族活動參與,能從小培養,並造就他們。同時,也因為種種改變,讓財務負擔減輕,社團從早期收餐費外加樂捐或活動費,才能勉強支應,有時還不夠,曾有多人幾次建議收取會費,來平衡財務,到現在只需要樂捐,就可以開展活動,這是多大的轉變。 現在距離我原來目標,其實還有一段路,要面對的變化也很多,我衷心感謝這團體的每個人,尤其是幹部們,是他們讓我有機會成長歷練的,我藉次感謝,並與諸位分享。 這是一份善的經驗,善的力量,就此拋出,希望帶出更多更好的社會良善一面,交互影響,彼此鼓勵。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