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8 22:38:17瀏覽223|回應0|推薦8 | |
歷史人物:曹謹 擔任閩縣知縣兼福州府海防同知,任期中閩縣遭逢大旱,全縣遂在鼓山向湖神祈雨,但曹謹認為臨時拜神無益,且並非祀典內的儀式,所以拒絕祭拜。來臺後擔任鳳山縣知縣,聘金門文人林樹梅為幕賓,此時正逢乾旱,於是曹謹興建圳道引下淡水溪(即今高屏溪)之水灌溉。相隔兩年後,臺灣巡道姚瑩命臺灣知府熊一本巡視,熊一本命名「曹公圳」,並立碑及纂〈曹公圳記〉。 他來台與其他的官員不同,並非是來光觀的,而是為台灣帶來建設,造福於他人,不因被貶謫而失去立功的機會,就如同歐陽脩雖然被貶官到滁州,但是還可以不失上位者的本分,把當地治理的有條有理,並獲得居民的愛戴,且與民同樂,這樣的精神就是我所要學習的,在高雄有這樣的大人物已經少之又少了。 曹謹為高雄帶作物的收成,如果沒有他的策畫,高雄的水資源灌溉可能無法豐收圓滿。他親切愛民,時常四處關心民情,他發現,鳳山縣這一個地方雖然平原廣闊,卻沒有水利設施,難怪一遇到乾旱,百姓就沒收成。有一天,他巡視到高雄縣九曲堂附近時,見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溪水充沛,忽然靈機一動,便派人著手計畫修築灌溉農田的水圳,以便解決百姓乾旱飢荒的問題。歷經兩年的歲月,終於完成蓋圳之事,讓鳳山居民之後不必再為乾旱時,受糧食所困。 儘管受到貶謫,也成不了阻礙,反而將逆境轉為助力,來提升自己,這是要有過人的彈性才可達成,古今中外有這樣的人,都已紛紛寫入我們的歷史之中,曹謹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他因為到台而放縱自己,只在乎遊玩於台灣,不務正業,我想他既不會受人尊敬,也不會得到後來更好的官職,所以他的君子風度,就像子游回話給孔子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不因官低而喪志,反而逆游而上,有這樣情操的人,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對象,我從他身上可以學到,不要被挫折打敗你,而是要讓挫折提升你,國父革命了十一次,但最終只有一次成功,吸取之前失敗的經驗,轉為未來成功的因子,我想失敗為成功之母就是這樣誕生的吧? |
|
( 創作|散文 ) |